真实印度,突破你的想象
2020-10-09关照
关照
你对印度是什么印象?是飞饼加羊肉咖喱,还是载歌载舞的歌舞片?是《摔跤吧!爸爸》里的尘土飞扬,还是《三傻大闹宝莱坞》里的荒诞不经?
印度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歌善舞?女生去印度旅游是不是不安全?印度人是用手来擦屁股吗?印度人是用手吃饭吗?我们对印度的好奇,随着中印民间交往的热络而增加,已经不再满足于抖音里的视频和影院里的宝莱坞大片。
笔者以一个曾经在印度工作和生活的中国人的视角,跟大家细细讲述那些中国人关注最多、但知之甚少的印度话题。
女性在印度真不安全?
每当提起印度,很多女性朋友都对这个神秘又富有风情的国度充满了向往。“有机会能去玩一趟就太好了!”这是很多女性友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后面往往会再补一句话:“印度到底安不安全啊?”这个问题的潜台词就是,作为一个女性去印度,到底会不会像媒体上宣传的那样,随时有被性侵的风险。
毫无疑问,是的。2015年3月8日上映的纪录片《印度的女儿》一度震惊世界。这个以2012年12月16日发生在印度德里的公交轮奸案为原型的纪录片,把女性在印度社会的潜在危险,真实而残忍地刻画了出来。
在印度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每20分钟就发生一起强奸案;在2018年的《对女性最危险的10个国家》调查报告里,印度更是“荣登”榜首。媒体上关于印度男性在性暴力问题上的斑斑劣迹的报道,已经不胜枚举。
最初,笔者作为一个外派到印度工作的外国人,也曾隐晦地请教过身边的一些印度男同事。显然对于这个有伤民族自尊和性别自尊的问题,几乎所有的男同事都显得讳莫如深,这种“国丑不可外扬”的心态也能被理解。不过在转问到一些印度女同事时,大家就显得非常义愤填膺了。
在笔者外派的印度本地办公室,一直有一个规定:女性员工下班时间不得超过晚上九点。这项规定,纯粹是为了她们的安全。
一个名叫Aditi的女同事,为了上下班的方便和安全,每天开车上下班。这个小姑娘有一天下班回去稍晚了一些,路上又遇到了交通拥堵,自己的车卡在了车流中一动不动。这时,路过的男人们纷纷朝她投来了异样的目光,有些人开始冲她吹口哨,更有甚者有人开始拍打她的车窗和车前盖,大声对她怒吼着,好像是在咒骂她。躲在驾驶座上的Aditi后来回忆说,自己当时吓得直哆嗦。
Aditi当时面临的境遇,其实与德里公交轮奸案的女主Joyti相差无几。在很多印度男性看来,晚上八九点了还在外游荡的女人就是放荡、淫秽、不守妇道的,这种女人必须“教训”一下。
这种普遍的男性心态,也正折射出印度女性面临的困境:性别歧视、司法机构怠惰、色情观念流行等等,都是印度强奸案不断的直接原因,而根源还在于印度社会中女性权利的缺失—财产权、劳动权得不到保障,女性就难以改变弱势和依赖的地位。
在患有“重男轻女症晚期”的印度,骂人最狠的话不是问候祖宗十八代,而是“你肯定会生个女儿”。很多印度男人听到这句话一定会怒不可遏,非得跟人拼个你死我活不可。
在患有“重男轻女症晚期”的印度,骂人最狠的话不是问候祖宗十八代,而是“你肯定会生个女儿”。
很多女性成年后嫁人时,都必须由娘家出一大笔嫁妆,否则不会有男人愿意娶这个女人回家,毕竟这是“亏本的买卖”;对于有钱人家的女孩子来说,陪嫁个豪车别墅啥的都是小事一桩,但是对于广大普通家庭甚至是贫困家庭的女孩子,结婚有时候意味着噩梦。
由于印度女性长期无法得到足够的尊重和保障,这种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便会变得毫不遮掩、明目张胆。而这种对女性的歧视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演变成极端的不尊重:性暴力。
印度人自带弹簧、能歌善舞?
若论印度最成功的对外输出,一定是宝莱坞的歌舞片。一提起印度电影,第一时间映入脑海的一定是一群身着纱丽的印度美女跳着整齐划一的舞步,用热情奔放的舞姿去演绎电影的情节。一言不合就尬舞,已经成了印度传统歌舞电影的标配。为什么印度电影那么爱载歌载舞?难道印度人日常生活中就是这样的调性吗?
确实如此。生长在南亚次大陆季风气候下的印度人,本身就是一个热情满溢且无比奔放的族群。他们喜欢去表达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而歌舞本身就是一种最有表现力的形式。不论你信仰印度教、锡克教、佛教、伊斯兰教,还是基督教,多元化信仰的印度人都热衷于用载歌载舞的形式去表达自己的喜怒哀傷。
曾经有个穆斯林女同事跟笔者说,即便是在家里做饭,也一定要开着音乐,伴着欢快的节奏,一边欢快地扭动自己的腰肢,一边用平底锅抛着飞饼,想想这画面都觉得无比的高难度。
还有一年冬天,部门组织团队的中印同事一起去德里的郊区团建。在前往目的地的路上,几位目测体重已经超过140斤的女同事在小巴士座椅之间的过道上,愣是伴着司机的功放音乐热烈起舞。只见这辆小巴士在印度坑坑洼洼的公路上不断地“弹跳”着,我们的“印度女团”在巴士上伴着起伏的节奏,毫无违和感地舞动着;在震天响的印度民族风音乐中,我的耳边仿佛又想起于和伟老师的那句经典台词:接着奏乐,接着舞!
既然说到了印度的歌舞,就不得不提到印度的“国民爱好”,或者叫印度的ABCD:Astrology(星相学),Bollywood(宝莱坞电影),Cricket(板球),Devotion(宗教敬拜)。某种程度上,爱尬舞和爱看歌舞片,本身也是印度国民ABCD的一种延续。这种ABCD糅合了印度多元化的宗教、神话传说、民族自有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元素。
首先是Astrology(星相学)。老一辈中国人喜欢讲属相和生辰八字,而印度人一直对星座及星象相关的理论非常笃信。类似于中国的算命先生,印度也有占星师;不同的是,中国的算命先生早就在唯物主义价值观下失去了市场,而占星师依然带着他们的星盘和塔罗牌在印度备受尊崇。曾有机构估算,占星在印度的市场规模大约有100亿美元,加上周边的灵修、疗愈和法事,可以达到每年300亿美元。根据公开报道,印度目前至少有200万占星师和1万家占星培训学校。另外,占星也有“科班”路径:在前科学部长Murali Manohar Joshi的推动下,有30多所大学开设了占星学本科和硕士学位。想想这些数字,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然后是Bollywood(宝莱坞电影)。这个成熟、优质且巨大的产业,在对外传播和投射上已经可以扮演印度的对外名片了。像印度电影圈的“三大汗”正在中国变得耳熟能详。老实讲,在度过了最初那种对歌舞片这种表现形式的不适应后,笔者觉得印度电影无论制作的技术手段,还是演员的舞台张力,都具备比肩美国好莱坞电影的水平。而宝莱坞电影中的歌舞片,更是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力量与美的和谐感,把这个民族的热情、奔放、富有生命力的特性彰显得淋漓尽致。
再有就是Cricket(板球)。如果从影响力角度讲,印度的板球应该是在ABCD中排名第一。这个由英国殖民者带来的体育游戏,在南亚次大陆生根发芽,并蓬勃生長,如今已经成为和足球、F1、高尔夫并列的最挣钱的经济运动了。一年一度的印度板球超级联赛(IPL),光是冠名权就已经奔着几十亿元人民币的价位绝尘而去了。这个南亚次大陆的第一运动,造就了一长串比肩宝莱坞明星和印度政客的板球巨星,同时演变成次大陆国家之间事关民族颜面的角力场。每每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有板球比赛,小到热身赛,大到世界杯,印度都会出现万人空巷的壮观景象。打赢了,载歌载舞,普天同庆;打输了,如丧考妣,举国震怒。
占星在印度的市场规模大约有100亿美元,加上周边的灵修、疗愈和法事,可以达到每年300亿美元。根据公开报道,印度目前至少有200万占星师和1万家占星培训学校。
最后一个是Devotion(宗教敬拜)。从印度这个国家的形成历史来看,这里杂糅了太多的肤色、语言、宗教、传说和文化习惯。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可以在印度找到信徒,这让印度被称为“宗教博物馆”。目前主流的宗教包括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佛教、耆那教、琐罗亚斯德教等宗教。结合复杂缤纷的占星,凡事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印度人,已经把这种对神明的信仰贯彻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记得曾跟几个印度男同事去酒吧喝酒,其中一个那天刚好赶上了自己所信宗教的斋戒日,好家伙一整晚除了喝水,愣是啥都没有碰。这个平时嗜酒成性的印度男人在自己的宗教节日里表现出的虔诚,着实让人印象深刻。
左手擦屁股,右手吃饭?
直到现在,笔者依然对驻印工作期间的一个细节记忆尤深。有一天,团队里一个印度同事过生日,大家买了一个蛋糕共同庆祝。印度人的生日派对蛋糕都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糊人脸玩闹的。当时一个印度女同事开玩笑般想往一个中方男同事脸上抹蛋糕,说时迟那时快,这位男同事一个闪身躲开了女同事的“袭击”,然后逃也似的离开了开派对的会议室。事后,这位男同事说:“想想她那左手可是抠过屎的。”
左手拿来擦屁股,右手用来吃饭,印度人的这个族群标签可以说“声名远扬”。关于这个问题,笔者曾经试探性地请教过印度同事。当时大家正值酒酣饭饱,情绪高涨,听到这个问题时,几个印度同事不以为意,甚至颇有一些自豪地说,左手伴水擦屁股本身就是一种讲卫生的表现。
在印度人看来,用厕纸来擦屁股,本身纸张的硬度会对肛门造成损害,而纸张上面附着的细菌,也会对肛门造成病菌侵害。虽然这种说法有点矫情,但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数据,印度是全球痔疮发病率最低的国家。不得不说,这跟印度人用左手伴水而非厕纸来清洁肛门是有密切关系的。
顺着这个话题,当时在场的一位学究式的同事很认真地对笔者讲,在印度的一些宗教的古老传说里,左和右天生就有正邪之别,睡觉朝右属佛,平躺属阿修罗,朝左属魔;在这种左右之别的标准下,左右手本身就有了污秽和圣洁的区别。污秽的左手用来处理一些污秽的事情,比如擦屁股,比如杀生;而圣洁的右手要用来处理一些圣洁的事情,比如宗教仪式时触碰法器,比如吃饭和与人握手。
当然,如果你翻一下印度社交媒体上的一些观点,你可能会找到更滑稽的理由。在著名问答网站Quora上,对于左手擦屁股的问题,很多印度人给出了各种“无比正当”的理由:“用手不用纸,可以节约纸张,减少树木采伐,多环保啊”,“我们又不缺水,干吗不用水”,凡此种种。虽然这些理由听起来没毛病,但怎么看都像是事后诸葛亮,强行为一个行为的合理化寻找理由。
鉴于此,以后跟印度人握手时,一定要看清楚他伸出的是左手还是右手。
欧美的印度裔比华裔更牛?
近些年来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关于美籍华裔和美籍印裔在硅谷、华尔街等世界主流舞台的竞争和对比,一直是个热门话题。我们经常听到和看到的是,印度人到了美国,明显比同去的中国人混得更好,佐证的案例也是非常具有说服力:谷歌CEO皮查伊,微软CEO纳德拉;美国世界500强的企业里,外籍CEO 75位,其中10位是印度裔。
关于印度人为什么在美国混得比华人更好,很多人也“马后炮”地给出了一些原因:天然的英语语言优势;印度人都爱读MBA,擅长向上管理;印度人更团结,喜欢相互提携;印度人嘴皮子功夫了得。而相对应地,说起去美国的中国人或者是当地华人,永远都是“听话的好学生”“做题家”“好内斗”“英语水平差”等等,一说就是《都挺好》里的苏明哲,这种标签正在变得根深蒂固。
在印度的一些宗教的古老传说里,左和右天生就有正邪之别,睡觉朝右属佛,平躺属阿修罗,朝左属魔;在这种左右之别的标准下,左右手本身就有了污秽和圣洁的区别。
但这个问题,如果换个方向来看,可能会有新的认知:为什么如此优秀的印度人都留在了美国,而没选择回到祖国呢?印度人才外流如此严重,难道不该是从印度国家和社会的维度去反思的一个问题吗?关于这个问题,笔者也曾请教过几位家境不错的印度同事。其中一位女同事,她的哥哥大学毕业后留在了美国,现在已经拿到了美国的绿卡;而她对美国也是心向往之,每年的度假都要去美国哥哥家溜一圈。在这个上流社会家庭出身的印度姑娘看来,去美国意味着更好的就业机会,更好的发展前景,更优秀的医疗、卫生和教育环境,以及更为平等和自由的婚恋关系。
而另一个爸爸是工程承包商的男同事也认为,印度国内本身的环境过于糟糕,好的工作机会过多地集中在国企和政府体制内,私营领域的营商环境非常恶劣。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混口饭吃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对于从德里大学、印度理工学院毕业的优秀高材生们来说,这样的社会环境根本没办法让他们施展全力,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几乎所有的印度中产以上的家庭,都倾向于让自家的孩子去欧美留学,如果能留在欧美定居就更好了。
从这个视角来看,懂技术、会管理、有野心、情商在线的印度人才,非常符合欧美国家对精英的定义,而糟糕的国内环境让很多印度人本能地选择“忘本”。相较之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愈发强大和对顶尖人才的吸引力的持续提升,回到国内和留在美国的中国人,本质上已经不是同一个水平层次的人了。
当然,印度一直在不断变得强大。曾有人说,当下的印度就是10到20年前的中国,当下的中国就是10到20年后的印度。有着同样幅员辽阔的国土、同等量级的人口,再加上莫迪这个野心勃勃的政客,印度似乎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全力奔跑。但,印度本身复杂的国情和政治体制、沉重的历史文化包袱,以及今非昔比的国际环境,这些本身对印度能否复制中国的模式和道路都提出了疑问。疫情对于印度的打击和破坏更是显而易见,在当前莫迪政府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的背景下,印度的发展前景不可避免地要被蒙上一层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