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局之下,中国企业何以做大做强
2020-10-09西蒙
西蒙
在最新发布的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的榜单上,中国大陆(含香港)的500強数量达到124家,如果加上中国台湾地区的企业,则高达133家—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美国的同期数据只有121家,日德英法等国皆排在后面。可以说,中国企业迎来了空前的荣光,但身处这样的位置与特殊的时局下,中国追求“好企业”的征程,依然充满着各种挑战与风险。
在今天,很少有人质疑中国企业的数量与单个企业的聘用人数、利润数据等“基本盘”层面的东西,但中国企业只有“大”却不够“强”,一直令有志之士担忧。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以来,我们很直接地感受到高科技领域被外国“卡脖子”的难处,不论是手机智能芯片,还是高端品牌的溢价,我们并没有绝对的优势。如今,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在短期内很难消除,逆全球化的风险加剧,虽然我们已经着手经济“内循环”的宏观统筹,但如何能在艰难的时局面前逆风而上,依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应当是破局的最根本措施。尽管国家一直强调企业要提高产品的创新能力与科技含量,但做原创性的东西,从来都是最困难的事情。与之相配合的,应当是企业管理与经营制度的良性改革,不论是官方话语权较重的央企国企,还是企业主个人话语权很大的中小型民营企业,都应该坚持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真正用科学的观念来管理企业,用人文关怀来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只有在一个公平公正与自由宽松的氛围里,才能激发人的创造力,真正做出有价值的原创产品。
找到自身的发展优势,是化解困局的另一关键举措。没有人能占据各方面的优势条件,企业也是如此。摒弃短板、发扬优点、找准时机、迎难而上,应当是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但在现实中,一些企业明知道某些产品甚至领域很难再有突破式发展,但仍然舍不得放手,最终成了尾大不掉的包袱。学会轻装上阵,以优势掩盖劣势,才是明智之举。
要解决上述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可完成的任务。承认现实中的不足、戒骄戒躁、稳扎稳打,应当是走向未来之路的基本态度。既然在高科技领域存在“卡脖子”的现象,就说明我们的企业依然不够“强”,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依然较弱。既然我们企业在“出海”时遭到外国的诘难,就更应该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一味怨愤外国政府和企业的“野蛮”。随着中国企业整体能量的提升,上述“遇阻”现象是在所难免的。中国企业要顺利通过这段“历史三峡”的凶险航道,既要有勇有谋,更要沉稳踏实,不论时局如何变化,踏实做好自己的事,总归是一条稳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