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梨园戏的彩旦表演

2020-10-09廖淑云

戏剧之家 2020年26期
关键词:人物程式气质

廖淑云

【摘 要】我的师傅吴幼清老师,是梨园戏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招收的第一批学员,她师承于蔡尤本、姚苏秦、许志仁、李铭钳等几位梨园戏老艺人,同时还自行向当时的名丑林玉花学习,着意模仿,其彩旦表演可谓集三个流派于一身,集各家之所长。因此师傅成了我学习和研究梨园戏彩旦的一个很好的现实参照。师傅的彩旦形象裝扮上很鲜明,大部分是典型的梨园戏彩旦形象:头包黑头巾(用很长的黑巾一层层覆盖包上去)、戴家婆髻、在较白的底色画上夸张的柳叶眉、大圆眼、樱桃唇、打上圆圆的腮红,根据人物的不同,偶尔在不同的位置上加一小点黑痣,丰富了表演。她对不同的人物感悟和塑造,形象各异,各有千秋。但不管是演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师傅都能塑造得惟妙惟肖。根据师傅吴幼清老师的表演特色,我试着以浅陋之知识加以分析,觉得学习梨园戏彩旦的表演,应做到:“润”“实”“甜”三点。“润”是指传统程式的自然内化、“实”是指人物体现的自然贴合、“甜”是指个人气质的自然融入。

【关键词】彩旦;润;实;甜;程式;人物;气质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6-0031-02

彩旦,在戏中多以丑婆子的形象示人,扮演或狡黠或市侩或风趣泼辣的市井人物,插科打诨嬉笑怒骂,在戏中起着很好的调剂作用,四功中看重“做”和“念”。这是彩旦的基本定义,也是大部分人对于彩旦的基本印象,似乎其表演都带有一定的脸谱性:略显夸张的妆容加上较为丰富逗趣的表情和远别于旦行的肢体表现。其小人物形象虽一时感觉跃然纸上,却不免有单薄刻板之嫌。在我学戏之初,我也曾如此简单粗暴地去定位过我的行当,并曾为我能很快模仿并取得同行的肯定,而有些洋洋自得,直到我重新回过头去审视,去认真观察我的师傅吴幼清老师在舞台上的每一次表演,我才知道什么叫作“只有小人物,却没有小角色”,方知“形”与“神”还隔着好几座山。毕竟舞台上的每个人物都是鲜活立体的,不能以一种惯有的表现手段去框住人物,让每个角色都戴上相似的面具,而应当千人千面,手眼身法步在每一个戏里的彩旦都应有不同的体现。而在看到别的剧种的彩旦表演的时候,再来对比梨园戏的彩旦,我也才知道,每个剧种自有每个剧种的气质,每个剧种里的每个行当也都应该具有剧种本身独有的气质,梨园戏的彩旦表演也一样要有梨园戏自己的表演准则。

一、润,传统程式的自然内化

梨园戏有一套有别于别的剧种的表演程式,我们称之为“十八步科母”。每个梨园戏的子弟,最初开始学习梨园戏,都必须从最为基本的旦行的“十八步科母”学起,吴幼清老师也不例外。在尚未明确划分行当的学员生涯里,她跟所有人一起学过《玉真行》,《花娇报》里的花娇、《陈三五娘遇兄》里的大嫂等等旦行和贴行的角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梨园戏分为三个流派:小梨园和大梨园的上路、下南,这三个流派是分属于不同的戏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抢救梨园戏,把所剩无几的不同流派的老艺人聚在一起,重新开班一同教学传承,方有今日之梨园戏。所以,师傅的身上才会有着三个流派的不同血液。因为有着“十八步科母”的基础,有着饰演旦行和贴行的排练体验,师傅再学不同流派彩旦的表演时,就完成了一个从旦行到丑行,从相对青涩到日趋成熟的一个程式学习过程,就像画了一个圆,最终走到原点归零的时候,其实她已爬过了好几座山,虽然一下看不见,但却能在今后的表演中慢慢地浮现出来。

戏要能好看,细节很关键,细节有很多,程式是最根本的。程式走得好不好,用得对不对,看得舒不舒服,是角色给人的最直接的印象。梨园戏常常在评价一个演员的时候会用到“润”字,“润”其实是一个很乏的字,它可以用在演员的眼神、动作、表演等一切感觉上,表达一种肯定与舒服的感觉。我之所以用它来形容师傅的程式,是因为我觉得,把程式“润”进身体里,才能产生韵味,才能沟通人物的“形”与“神”,最后达到形神兼备。“润”就是传统程式的自然内化,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个人开始学习程式时,身体对于这种有别于生活的动作感觉是陌生的,所以走出来的时候动作常常是僵硬不自然的,模仿得再像,都透着一股刻意疏离,运用到人物中,就会和人物打架,感觉隔着老跨不进去。只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和这些程式像谈恋爱一样,好好用心去感受,用心去呵护,才能慢慢地让这些陌生的程式和自己的身体和解,和自己的内心和解。我从师傅的身上看到的也是如此,经过了六十余年,她所学过的那些程式和不同行当的表演,已经慢慢地化进了她的血液里,长在了她身上。所以,她在走那些程式动作的时候,你看到了这些动作几十年的互相依偎互相融合。你能看到她在塑造人物时,举手投足间有时候动作看似粗放,却又有着旦行特有的细腻韵味在里面,有时人物虽然老迈沉稳,身上却又有贴行的活泼与灵动,就像她扮演的《董生与李氏》里的梅香一样。她运用了老贴的基本步法,加上含胸收敛的气息来表现其安静稳重忠仆的一面,却又在需要浓墨重彩点缀的时候撒出她彩旦的泼辣气质,快的时候脚步不失轻盈,慢的时候又不乏沉稳,动静相结合,一个鲜活的可爱的人物形象就出来了。而之所以能够如此信手拈来,就是因为程式成了她身体里的长久的随时可唤醒的记忆,能够信手拈来灵活运用。这也是演好梨园戏彩旦所必须具备的特质之一。

二、实,人物体现的自然贴合

彩旦,因为常常是戏的润色剂,有时要调节戏的气氛和节奏,它需要有较于别的行当更为鲜明夸张的表现,但这种表现却并不意味着刻意讨好观众,博噱头,卖笑点,并不意味着极尽挤眉弄眼之能事,其分寸就在于“实”,即是否是贴合人物的自然呈现。梨园戏三个流派的表演,不管是小梨园或是上路、下南也好,彩旦大部分时候并没有很刻意突出的肢体动作,不管是《陈三五娘》中的“李姐”,《高文举》中的“家婆”,《朱文》中的“行首妻”等等,虽定位为彩旦,但是动作只比一般旦行弧度大一些,仍是以“十八步科母”为主,表演上注重的是人物的自然呈现,而不过分强调人物的“丑”行特征。梨园戏的表演很忌讳“过”,过度渲染,也很忌讳“放”,开而不收。过犹不及,放常显得直白浮夸,梨园戏的整体气质是含蓄内敛的,这在每个行当里都是如此,彩旦亦然。在梨园戏的彩旦表演里,念白和别的剧种一样非常重要,念白讲究明、句、逗,即要口齿清楚,顿挫分明有度。清楚,强调用高的音调,用真嗓一字字念,却不能去吼,我们彩旦戏里常有类似哭丧的哀号,像《董生与李氏》五场里面梅香所哭“死人你死去怎侥幸,放阮一个守孤丁”或者《苏秦假不第》里面田氏所哭“无彩我生子给人英威”,都是对于生活中哭丧哀号的模仿创作,如果我们刻意地要去表现,拉高声调过度渲染,那么人物就显得不真实而做作,就会破坏了人物本来的特质。再比如《朱文》里的王行首的妻子出场时,有一段抛媚眼招揽顾客进店的表演,如果过度强调人物的放浪和妩媚,着意讨好观众,人物就显得轻佻而不可爱。这种分寸拿捏,就要求演员要实打实地走进人物内心,朴实不哗众取宠地去呈现,不能为了搞笑而搞笑,一切的发生当如润物细无声一般。

当然,师傅身上的那种自然贴合的“实”,也非一蹴而就的。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每个舞台上的人物都是生活的提炼浓缩。舞台上的彩旦形象又往往是生活中典型小人物的缩影,师傅一辈子爱着舞台,也同样爱着生活。她所塑造的舞台上的人物之所以能让人观之可信,是因为她对每个人物的抽丝剥茧,用心揣摩,也是因为她几十年对于生活中人和事的细心观察和感受。所以好的生活体验和用心思考,也是梨园戏彩旦的必备功课。

三、甜,个人气质的自然融入

我一开始学戏的时候,是个很严肃的人,放不开,为此常常被师傅念叨:要笑,没事多笑。我问为什么呀?她说:笑起来喜气!对,笑起来喜气!

看过我师傅演过戏的很多戏迷朋友,都常亲切地叫她一声:吴奶奶。他们说:她很可爱,台上可爱,台下也可爱。为什么他们会觉得可爱呢?是人可爱,所以角色也跟着可爱吗?或是角色可爱,人也跟着可爱?我想了一段时间,发现其实人和角色并不是割裂的,有时候反而是相辅相成的,舞台上的人物形象常常带有那个表演人自身的影子,而师傅身上这种表演很有“甜”头的特质,恰恰是她个人气质的自然融入。

记得一开始师傅在教我启蒙戏的时候,是《陈三五娘》里面的李姐,华东戏曲汇演版本中的李姐是一个贪财市侩的媒婆,在我想象中,这真是一个讨厌的,面目可憎的人,所以一开始在表演的时候,我常常会过度去强调她身上的这个特质,自己讨厌,看的人也跟着讨厌,似乎这样才是对的。但很快,我就被师傅否定了,她说虽然这个角色形象是市侩贪财的,但这种能做媒婆八面玲珑的人,见人就会先笑,是讨喜的,员外才让她来陪五娘睇灯。所以,要多笑。还有,演员不能抓住一些不好的东西一直宣扬,反而要多挖掘小人物可爱的地方,抓住一些动人的细节,人物才会丰富。而且梨园戏的彩旦,切忌一脸凶相,彩旦要有“甜”头,人物才会可爱,不管是林玉花老前辈,或者是以前的老艺人在表演,不管人物多么面目可憎多么势利,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却很少让你讨厌这个角色,人物有多面性,不可以钻牛角尖。而这种对于人物多面性的理解,也同时渗透在师傅的日常生活中,所以你常看到她整日乐呵呵的,觉得天大的事也就如此,为人爽快而开明。不知是她的经历影响了她对人物的理解,又或是她对人物的揣摩映射在她的生活中。舞台上的“甜”姐,成了她的一个标签,这也是我要学习的一个方向,不管是生活或者是舞台实践。

四、结语

学戏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反省,又不断归零的过程,“润”“实”“甜”这是我当下对于梨园戏彩旦的理解,它将成为我前进的一个方向,我知道我还有很多山要爬,也明白山路的崎岖艰辛,虽不知终会爬过几座山,但至少一直会在路上。

参考文献:

[1]吴捷秋.梨园戏艺术史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10.

[2]陈幼韩.戏曲表演美学探索[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10.

[3]梅蘭芳.舞台生活四十年[M].香港:中华商务彩色印刷,2017.10.

[4](美)理查德·波列斯拉夫斯基.演技六讲[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7.10.

[5](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自我修养[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9.7.

猜你喜欢

人物程式气质
增程式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的延长优化
英语程式语可学性的语言模因论解读
基于Motor-CAD的增程式电动车发电机设计
AUDI Q7 无畏,是我一贯的气质!
受得起,也是一种气质
WHAT’S INSIDE DOESN’T COUNT
增程式电动环卫车APU启停控制策略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