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与思考
2020-10-09付森田
付森田
摘 要:经营性事业单位有其行业的特殊性,既肩负行政职能,又肩负经营职能。经营性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中,国有资产能够提供必要的支持保障,需要严加管控。纵观目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情况,依旧有少数漏洞存在,影响了国有资产使用效率,降低了国有资产的管理效益和社会效益,存在潜在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本文在分析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意义的基础上,指出了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并探索了针对性的优化策略,期望能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增长提供帮助。
关键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思考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国有资产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而处于特殊行业的事业单位,为达成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综合效益,面临了一系列更严峻的挑战,需深入探寻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发现行业资产的特点,同时积极思考完善策略,以便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国有资产综合效益的提高。
一、经营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意义
经营性事业单位是因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存在的初衷是服务社会,其经营职能属于附属职能,是事业职能的“衍生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确保其有效运行的基础保障,必须加强其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否则经营性事业单位将无法生存和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很多经营性事业单位运行主要依靠的就是设备。如广播电视行业运行靠的就是电子产品设备,离开了这些设备就无法运行,并且一旦出现问题,影响的不仅是经济效益,更多是社会效益。经营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有其重要意义,加强经营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不仅有助于单位经营质量的提高,并为其创造一定的价值,更有助于事业服务职能的履行。
国有资产管理的高效与否,与事业单位经营能力之间关系密切,是事业单位服务水平、履职能力得以实现的关键。不仅能为单位经营的稳健性提供保障,同时对单位今后经营发展方向构成直接影响。所以经营性事业单位应以其行业性质特点看待国有资产,并注重国有资产管控力度的加强,全方位推进国有资产效益的提高,从而实现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目的。
二、经营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面临的问题
1.国有资产管理意识不强
经营性事业单位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行业,既肩负着政府行政事业职能,又肩着经营创收职能,这也是日常工作重点和业务的核心,既重视又重要。相对于国有资产管理则往往缺乏足够的管理意识。可由下述两方面概括:
其一,对国有资产管理认识不足,存在资产管理认识误区。普遍认为国有资产管理是某个人或某个部门的事情,与自己无关。面对国有资产,相关部门或管理人员在资产管理工作中缺乏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国有资产的管理效益,有管理力度不足的问题存在。
其二,在国有资产管理中财务部门、管理部门及关联人员在职能履行方面不到位。因单位本身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重视不足,财务部门、管理部门及关联人员也就忽略了自身职能的履行,以致单位财务管理或财务报告中时常会有“资金信息多、资产信息少”的局面出现,单位全体人员难以客观认识资产管理,这样也就导致国有资产使用及监管的效率与力度存在不足,进而对单位的经营及发展构成一定影响。
2.资产管理规范性缺失
经营性事业单位因行业性质不同,其资产性质也不同,往往在具体开展的资产管理工作中,也有系统性或规范性缺失的情况存在,影响了国有资产使用效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经营性事业单位可持续健康发展目标的实现也因此受到阻碍。规范性缺失则由下述两方面形成。
其一,经营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会计核算规范性缺失的问题。因相应资产台账、资产信息化数据平台及资产定期盘查制度切实完善程度不够,细化不到位,因此单位在资产使用中难免会有资产流失或损毁的情况出现,而单位在开展资产核算工作时也会出现规范性缺失的问题,最终导致单位资产核算规范性差、流于形式。
其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工作欠缺足够的沟通对接效率。之所以有此类情况产生,多是因为事业单位“资产、财务独立运行”的存在,资产管理和财务核算工作隶属于不同部门,资产管理也就无法将有效的信息基础反馈给财务核算使用,影响了资产变化情况入账的及时性,最终难以为资产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提供保障。
3.资产管理监督不严格、不到位
监督能够保障各项制度严格落实,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缺乏有效监督,经常会出现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办法、管理文件成为摆设,监管不严格、不到位的现象。在经营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监督科学性和有效性的缺乏,所构成的影响主要由下述两方面组成。
其一,事业单位管理层对资产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资产管理是各基层部门自己的事,在日常经营管理中也没有过多关注资产使用配置或清查等工作事项,从而容易引发国有资产安全性与完整性不足、国有资产存量不清的问题。
其二,在国有资产报废处置上,存在随意性,只考虑部门利益,不考虑全局利益和综合利益。如电子设备更新换代快,但不能简单报废处置,需考虑它的再利用价值,否则不仅降低了资产使用效率,同时也变相降低了资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经营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优化思考
1.积极宣传,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意识
经營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与事业单位整体健康发展存在关联,不仅需单位领导层重视,更是每个部门及全体人员都需要引起重视的工作。所以,单位需要以上行下效的态势开展宣传工作,促成联动机制的形成,将“全员参与”的愿景付诸实践。具体来说,首先要明确经营性事业单位的资产是国有资产,提高员工的认识程度。其次,适时组织国有资产管理相关人员进行行业间学习交流活动,通过交流发现问题和不足,不断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和管理意识。最后,落实管理人员晋升机制、奖惩制度的构建,同时加大监督管理力度,赋予管理人员管理国有资产的荣誉,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其能够自主参与和本单位相适应的资产管理方法及制度的探索中。
2.提升国有资产管理规范性认识程度
经营性事业单位运转及履职中,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属于重要的制度基础,故而事业单位所有人员需要充分认识国有资产管理规范性并积极展开学习,深入研究资产管理关键环节规范性。具体来说,规范性认识的提升可由下述三方面内容进行总结。
其一,在建立健全资产管理规范性制度、办法中,提高相关内部管理制度、办法的务实性、完整性、衔接性和可操作性的认识程度。实现国有资产从采购、使用维护、报废处置管理制度全覆盖,且部门间管理实行无缝衔接。事业单位所有人员都应当积极学习、深入了解身边使用的国有资产和所管理的国有资产,提高全员规范性认识程度,从而为日后国有资产管理务实操作奠定坚实的制度保障和人文保障,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综合效益的提高。
其二,加大国有资产采购、使用、处置等环节审批程序及执行监督完善力度。单位需要将“不授权即采购、使用、处置”的资产管理现象全面杜绝,保障各项国有资产的采购、使用、处置都经过了审批程序,并且单位财务部门及所有人员也应当对审批授权进行监督,为资产采购、使用、处置的执行提供透明性、规范性保障。
其三,国有资产使用管理部门对所管理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定期保养维护,确保资产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资产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寿命。报废资产由专业人员确认后转入报废程序,同时研判是否有再利用价值,包括捐赠和收藏等。这样一来,即可确保资产效益最大化,又能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的实现。
3.建立健全资产管理监督机制
其一,单位内部构建具有较强独立性的审计机构,以国有资产管理为对象实施全过程内审,将国有资产采购、配置、使用及处置等环节纳入审计范畴,监督审计国有资产采购合同手续、工程招投标手续、政府采购审批手续、资产报废处置等手续是否齐全合规合法等。
其二,建立专业部门对资产综合效益的评价监督机制。对资产采购、使用、报废处置等各环节实行综合绩效评价,尤其是电子产品设备,更新速度快,其技术寿命、使用寿命和财务折旧年限都不同步,必须由专业部门来鉴定后拿出具体意见,确定是否更新、是否仍存在一定使用价值可由部门使用或捐赠、是否具有收藏价值等,充分挖掘国有资产的综合效益,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生冲突时,确保社会效益。在提高国有资产综合效益的同时,也能避免和减少潜在的国有资产流失。
四、结语
经营性事业单位资产规模相当庞大,在对单位国有资产进行统筹管理时,应当组建内部资产主管部门。同时,以资产属性为根据进行资产经营模式的优化设计,促进资产综合价值的提高。此外,也要提高资产管理意识、强化资产管理规范性、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以此促进单位国有资产整体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的提高,推进单位可持续健康发展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罗煜婧.基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几点思考.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02).
2.柳忠旭.加強经营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商讯,2019(36).
3.王敏.加强基层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几点思考.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11).
4.张忠强.关于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几点思考.大众投资指南,2019(09).
(责任编辑:兰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