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地气的黑格尔

2020-10-09徐英瑾

南风窗 2020年20期
关键词:哲学原理搏斗罗尔斯

徐英瑾

今年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诞辰250周年。说起黑格尔,很多人脑子里就会冒出一堆标签,诸如“唯心主义哲学家”“哲学辩证法的代表人物”等等,但这些标签对于理解黑格尔哲学的真正意蕴,其实并没有帮助,相反还会助长这样一种刻板印象:黑格尔是一个满嘴哲学术语,远离真实生活的书呆子。实际上,黑格尔本人的百科知识非常丰富,也算勉强经历过战争,在耶拿战役的时候,法军洗劫了他在“青椒”时期积累的财务;做学问的同时也有管理学校的行政经验,最后做到了柏林大学校长。就“知人论世”的水平而言,他是远超过目前全球哲学学者的平均水平的。更重要的是,黑格尔的书并不像很多人所设想的那样不知所云。我读黑格尔有一个体会就是:你若没法搞明白他在上一个段落里说些啥,先别着急,不妨先去读下面的“附释”,因为里面说的话要通俗很多。然后反过来再读上一段,可能就会豁然开朗了。

在黑格尔的所有哲学书里面,比较适合入门者的都是那些与经验材料有点瓜葛的书,比如《历史哲学讲演录》《美学讲演录》《法哲学原理》《精神哲学》等。我比较推崇的是《法哲学原理》,依笔者浅见,目前西方的文教系统出现了一些乱象—抽象自由主义者打着“政治正确”的名义乱搞平均主义的教育资源分配方案—其病根便在于摒弃了黑格尔的政治哲学智慧。譬如,目前美国学界主流的政治哲学思想都是作为康德之继承发展者的罗尔斯哲学,而不是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大致而言,康德—罗尔斯哲学的关注点是个体的自由与平等,特别是教育机会的均等,黑格尔哲学则一开始就在特定的民族-国家共同体的维度内关涉个体的自由,而不愿意将自由视为某种“与生俱来的天赋人权”。实际上,黑格尔自己所承认的那种自由,恰恰是后天的暴力搏斗的结果,换言之,自由乃是在“主奴辩证法”所谈及的个体间搏斗中,“主人”所获得的某种特权。

由此看来,这位通常人眼中的“理性主义哲学家”,恰恰是肯定了暴力这一非理性因素在塑造自由概念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他同时也承认暴力能够促成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并因此对康德式的“永久和平”理念产生了疏离。从更抽象的角度看,强调战争与暴力对于民族实体的塑造作用,其实就等于承认了经验的世界历史中出现了“失败者”与“成功者”之间的歧视链。而黑格尔本人所做的“哲学乃是在黄昏起飞之猫头鹰”的著名断言,则等于进一步做出了这样的承诺:从“黄昏”开始的哲学研究的起点,无非就是对“黄昏之前”发生的世界历史搏斗的结果的追认。

老实说,这种带有实事求是色彩的哲学研究态度,虽然能够帮助我们切近事情之真相,却会因为如下两个因素而不被世人欢迎:第一,这种揭露真相的哲学,将会无情地摧毁处在歧视链末端的失败者的自尊心;第二,这种哲学会鼓励胜利者的傲慢态度,以使得胜利者集团内部的“公众形象营造团队”感到自己的饭碗受到了威胁。然而,地球本身毕竟不是平的,无论有人试图如何全面地在教科书里面抹掉盆地与高原之间的落差,这落差本身依然存在。毋宁说,无论抽象的自由主义者是否愿意承认,当下的世界历史进程,其实已经是由上述这种落差所产生的势能所推动的。唯一值得叹惋的是,我们又从哪里去寻找能够理解这种大势变化的新一代黑格尔主义者呢?

猜你喜欢

哲学原理搏斗罗尔斯
《与巨蟒搏斗的运动员》
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对非理性者的排斥
搏斗——记共产党员张远成
论罗尔斯理论中术语“device of representation”的翻译
瘦企鹅
浅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蕴含的哲学原理
《法哲学原理》的经验观——兼论马克思对概念的逻辑的经验性批判
论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意志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范式的形成与逻辑
把阳光加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