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践与思考

2020-10-09刘蓝

理论与创新 2020年15期
关键词:北京市思考实践

刘蓝

【摘  要】北京市認真贯彻习总书记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节水方针,不断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完善体制机制,采取多种措施,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总结了北京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做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北京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践;思考

引言

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作为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城市,北京市早已面临发展瓶颈。1987年北京市提出要创建节水型城市的口号,并开展了节水型区和节水型单位创建活动。2002年,北京市被命名为全国第一批节水型城市,在随后多年考核中,各项指标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为了率先建成节水型社会,北京市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巩固成绩,补足短板,将节水型社会建设推向新阶段。

1.节水型社会建设现状

1.1水资源和用水现状

2018年度北京市水资源公报显示,北京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85mm,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7.39亿m3,其中地下水资源25.59亿m3,地表水资源17.72亿m3。2018年全市水资源总量为35.46亿m3,总用水量为39.3亿m3,其中生活用水18.4亿m3,占比47%,环境用水13.4亿m3,占比34%,工业用水3.3亿m3,占比8%,农业用水4.2亿m3,占比11%。全市用水总量中工业、农业用水量呈逐年下降趋势,生活和环境用水量呈上升趋势。从人均水资源占用量来看,按照2018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54.2万人计算,北京市人均水资源总量为165m3,远远低于国际上人均1000m3的标准。

1.2节水型社会建设现状分析

按照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北京市新增企业的禁止与限制目录》《北京市工业污染行业、生产工艺调整退出及设备淘汰目录》等相关法规制度,开展了水资源费改税试行,实施了水影响评价制度,落实了阶梯水价制度,利用经济杠杆调节特殊行业用水。以节水型区和节水型单位创建为抓手,制定了考评制度。自1997年北京市开始创建节水型单位试点工作,通过国家机关率先垂范、典型区县先行试点、社会单位积极创建,节水型社会初见端倪。在创建中,各区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自选动作。例如,海淀区、平谷区所有机关单位全部完成节水型单位创建。石景山区在创建中锚定了高用水行业,开展了用水大户及有代表性单位创建活动。东城区、西城区推动中央国家机关节水创建。其他各区也针对各个市区、街道、小区和企业的用水情况进行了系统化的监督,取得了显著的节水效果。截止到2019年底,全市各区均达到了节水型区标准。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5年至2019年,北京市万元GDP能耗从49.5 m3降至13.02 m3,年均下降5%,节水成绩显著。

2.节水型社会建设面临的挑战

2.1制度体制不完善

目前现行的节水政策制度约束力还不够,距离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还有差距。如农业、工业用水无法做到精细化管求;取水定额制度未覆盖全部行业,用水总量和计划用水管理还比较粗放;部分基层用水无法有效计量,用水户的数据获取更新慢、执法检查手段单一,用水计量、监督的管理水平还有待提升;水权水市场尚未建立,农业水价改革并未完全落实,水价的经济杠杆作用发挥不充分;节水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上更加偏向于引导,强制性不足;节水技术创新激励、产业发展调整和退出机制仍需要不断完善。

2.2农村节水存在短板

尽管农业用水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总量依然很大。针对农村的用水管理滞后于城市,用水计量基础建设落后,已经建设的用水计量设施缺乏相关的保护措施,导致设备年久失修而报废。用水计量收费管理粗放,通常以村为单位,距离精细化管理还有很大距离。加之农业的水价格相对低廉,大部分的农村住户缺乏正确的节水观念,用水方面缺乏自觉性和节制性,因此水资源浪费现象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理。

2.3用水效率有待提升

北京市区部分非常规用水例如生态景观、绿化、车辆清洗、企业施工等方面的用水量缺乏有效的统计分析和管理;部分城区管网设施存在跑冒滴漏、节水器具和计量设施还未完全推广普及。此外,污水资源化程度还较低,再生水占污水处理量的比例还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有关部门通过政策引导、财政补贴等措施加强引导,提升用水效率。

2.4节水信息化水平还需加强

农业农村用水计量设备安装率较低,导致农业农村用水量计量困难,部分用水户的用水数据需要人工记录上报,全面的实时在线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尚未构建;用水和排水系统未能有效整合,沟通机制不顺畅,存在监管死角;耗水大户未能全部实现用水远程监控,用水管网和用水器具漏损监测手段还比较滞后。

2.5 节水宣传工作仍需提升

人多水少是北京市的基本水情,尽管部分市民对此也有所了解。但仍有部分居民节水意识淡薄,认为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加之目前水价整体偏低,存在浪费水的现象。节水工作以政府推动为主,公众的参与度不高,节水技能和危机意识不足,节水宣传的形式、范围和力度仍需进一步提升。

3.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思考

3.1提升农业节水能力建设

对农业的农作物种植面积进行调查,引导农户种植耗水量较少的作物,并在财政上予以补贴;对部分耗水量较高的农业提供技术指导,推广覆盖保水、土壤水等无公害的节水技术。提高农业节水效率。同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完善的用水计量管理制度,采取完善的计量设施保护措施,加强农用机井的管理力度,严格控制并管理其用途和水量;推进农业用水量和定额管理,引导农村用水户和合作社参与用水管理,发挥用水户的监督评价作用。

3.2加强雨水利用效率

加强雨水综合利用,推广雨水入渗、储存、净化技术,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的“渗、滞、蓄、净、用、排”的原则,城区利用各类公园、城市道路等公共场所地形优势打造“海绵公园”和雨水收集系统,收集的雨水排入湖中,涵养生态,减少城市内涝几率;农村地区充分利用道路、土地、绿地等生态系统吸收、涵养雨水,从源头减少雨水外排量,补充地下水源,提升雨水综合利用能力,助力“海绵城市”建设。

3.3 提升节水信息化水平

健全取水计量的自动化监控记录,建立用水统计调查和评价制度;建立用水户在线监测系统和信息共享平台,构建市、区以及重点用水户的多级监控平台,加强重点用户和水资源调度监督管理,全面提升节水监控水平;加强用水计划指标的管理,完善过程考核,开展用水考核评价,构建区域用水总量控制体系,逐步实现智慧节水管理。

3.4推进节水文化建设,形成浓厚社会氛围

开展不同形式的节水宣传活动,利用水日水周、节水日宣传,使节水成为每个市民的自觉行为,让节水文化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加大节水载体建设,通过创建节水型区和节水型单位,示范引导市民,让节水理念深入每个社区、每个家庭;开展节水型单位和节水型家庭、节水创意等活动评比;借助城市文化建设,研究历史文化、文化创意等产业与节水的契合点,不断推动节水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凤春,王效科等.首都功能核心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现状与对策[J].人民黄河,2018(06):61-65.

[2]蔡玉,王婧潇等.北京市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思考[J].给水排水工程,2019,20(06):180-184.

猜你喜欢

北京市思考实践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名单
《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