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中“痕迹主义”的危害及其应对
2020-10-09刘成
摘 要: “痕迹主义”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异化。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中央治国理政各项决策部署在基层能否落地生根的基本政治保障。基层治理中“痕迹主义”的蔓延,突出表现是重“痕”不重“绩”现象凸显,导致一部分基层干部政绩观发生偏差,基层治理的成效受到影响。如今我国扶贫工作进入攻坚期,杜绝“痕迹主义”对于基层贫困地区如期实现脱贫目标意义重大。文章通过梳理“痕迹主义”基本内涵、现实表现及其危害,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对“痕迹主义”进行理论阐释,提出要从先进思想引领、优化考核机制、改进考核方法、树立正确政绩观、完善干部考核任用机制、增进上下级干群互信、打造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工程等方面对基层工作作风、工作方式方法进行重塑,彰显实事求是工作作风,为真正落实基层治理实效,打赢脱贫攻坚战,筑牢作风根基。
關键词: 痕迹主义;基层治理;基层减负年;脱贫攻坚
中图分类号:D26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0.03.05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刘成.基层治理中“痕迹主义”的危害及其应对[J].克拉玛依学刊,2020(3)30-37.
党的十八大以来,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显著成绩。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基层治理的重中之重。举全国之力,谋长远之策,基层治理深度聚焦基层社会现实、聚焦贫困、聚焦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实现了诸多基层地区的精准脱贫,为美丽乡村、富裕乡村、和谐乡村、美好乡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但纵观基层治理工作作风,与党中央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偏差,一些基层工作作风陷入了“痕迹主义”旋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从思想和现实的多重维度认清了“痕迹主义”的本质,就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异化。2018年11月26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痕迹管理”比较普遍,但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这种状况必须改变。2019年3月全国两会上,与会代表和委员就“痕迹主义”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了其危害,引发基层管理者的强烈共鸣。2019年3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2019年为“基层减负年”[1]。2020年3月6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分析脱贫攻坚面临的形势,就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作出重大部署。加之受到疫情影响,要想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就必须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进行精准整治,对“痕迹主义”重拳出击,以作风建设助推脱贫攻坚,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根除“痕迹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而提出的,减轻基层负担的重要举措,一定程度上把基层管理者从文山会海、数据表格中解放出来,给基层社会治理留有空间,能够充分发挥基层管理者主观能动性,落实基层治理者聚焦主责主业,真正实现基层管理者以基层社会现实为根基,以工作实绩为遵循,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带领基层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一、“痕迹主义”基本概念厘清
“痕迹主义”的蔓延是违背客观规律的行为,是过犹不及的工作作风的异化,给基层管理者已经造成了困扰,影响基层治理成效,因此需充分认清其根源,实现源头治理。
(一)“痕迹主义”基本概念
“痕迹主义”来源于“痕迹管理”,但是与“痕迹管理”的基本宗旨相悖,与痕迹管理的方式方法相左。痕迹管理是为了过程性管理的便捷,注重资料的留存、过程的还原以及实效的展示,弥补了绩效考核相对虚化的不足,使考核内容更加具象,有章可循,便于操作。科学的痕迹管理是以推进工作为目的,既作为上级监督检查的直观凭证,也作为基层工作的考核依据,成为检验过程真伪,提高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科学的痕迹管理是辨别党员干部工作能力和工作质量的“试金石”,但“痕迹主义”是异化了的“痕迹管理”,是只注重痕迹管理形式,而失去了痕迹管理的核心灵魂,陷入了工作追求痕迹而不求实绩的误区。
痕迹主义固守一切以痕迹为中心,从本质上是一种脱离实际的、与马克思主义学风相违背的主观主义。[2]痕迹主义主要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做任何事情都要留痕;二是一切工作围绕痕迹为中心;三是为了痕迹而留痕,甚至主动创造痕迹、假痕。由“痕迹管理”演变为“痕迹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事求是基本原理的违背,是对认识论的歪曲,是形式主义的最新流变,同时也是治理理念、工作作风、政绩观偏差的现实表现。
(二)“痕迹主义”在基层治理中的现实表现
基层治理作为实现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主要的执行层,直接关系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是否落实到位、能否落地生根,也直接关系到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否打通,与基层民众零距离能否实现,这其中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就是基层治理干部工作作风。基层治理依托基层干部科学有效的管理,基于基层工作实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与基层群众心连心,时刻与基层群众保持密切联系,聚焦基层治理难题,带领基层群众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美好生活向往,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基层工作作风。
但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攻坚拔寨期,精准脱贫进入决胜期,在一些地方的基层治理进程中,“痕迹管理”走向了理论和实践的误区,出现了“痕迹管理”异化现象——“痕迹主义”,注重以材料彰显政绩,以表格显示工作,基层的考核不以实绩为主,而是看材料准备的是否完整,材料够不够多,图片够不够丰富,表格是不是清晰,这严重导致一些基层领导干部疲于奔命,为了应对名目繁多的检查,把精心准备材料当成工作重心,将脱贫攻坚简化为材料汇编,简单地认为只要将材料制作好,留下完美的痕迹便能够通过材料实现脱贫攻坚战,这显然严重偏离了“痕迹管理”的初衷,[3]严重违背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规律遵循。
打赢脱贫攻坚战,谱写人类反贫史上辉煌篇章是党中央发出的新时代最强“好声音”。在这个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基层干部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力军、领路人,肩负艰巨使命,尤其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以及“三区三州”(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国家深度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形势还依然严峻,[4],但是目前出现了一些扶贫干部不是干工作累垮了,而是整理材料应对检查倒下了,基层工作本就艰苦,白天为了工作走街串巷,晚上还要加班准备材料,导致一些基层干部身体严重透支,倒在了精准扶贫一线,这是基层工作的重大损失,也是“痕迹主义”蔓延的现实危害,更是基层治理的作风误区,必须坚决遏制。
二、“痕迹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痕迹主义”作为“痕迹管理”的新变种之所以在基层蔓延,一定存在潜在滋生“痕迹主义”的土壤,很大程度上在于一些部門对中央精神理解不透,机械执行,不注重工作方式方法。因此深入剖析其产生原因及其危害,对于认清“痕迹主义”十分必要。
(一)“痕迹主义”产生的原因
1.先进思想引领学习不深。“痕迹主义”产生最根本的思想根源就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作用不够清晰,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发展规律的误读,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理解不深不透,对贯彻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理论、方针、政策不够深入,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认识不够透彻,对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指引不够明确,导致在指导基层治理实践中发生偏差,政绩观、价值观背离初心使命,催生出痕迹管理异化现象。这都归因于对先进思想引领未能学深、悟透。
2.利己主义心理作祟。利己主义心理是产生“痕迹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个人价值观发生偏差,追求个人私利,以痕迹代替实绩,过分注重材料的装饰,这是个人利益取向发生偏差的表现,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利己主义者可能通过痕迹管理的手段弄虚作假以达到加官晋爵的目的。利己主义者为了尽快得到提升就可能临时编造一些文字和图片的材料,来彰显自己的业绩以获取晋升的机会;另一方面,利己主义者可能通过痕迹管理的手段装点门面来满足个人虚荣心。一些受到利己主义思想影响的干部可能就会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通过照片或文字报道来夸大宣传自己的成绩,以塑造个人形象,满足虚荣心。一些基层干部为了一己私利,不惜造假、造痕,最终损害基层群众的利益。
3.考核机制导向出现偏差。针对基层治理的考核机制出现偏差是导致“痕迹主义”产生的直接原因。一些地方基层考核重材料、重档案不重实绩,热衷于办公室听汇报,而不是实地调研。对于老百姓的呼声以及真正实际效果督查较少,而且评价标准更多设定在了是否留有痕迹,档案是否完整,工作材料是否完整,档案材料是否美观等方面。如某地举行“脱贫攻坚资料大比武”,一位驻村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村里搞一次“卫生清扫”就需要9份档案:“一是乡镇党委政府关于环境大整治的红头文件;二是村两委的工作方案;三是村民代表会议记录;四是思想动员会议记录;五是贫困户环境卫生名单;六是实施分工细则;七是扫大街的几张照片;八是片区考评表;九是贫困户入户考评表。”[5]这明显不切实际,既造成资源浪费,也给基层干部加大了工作量,占据基层干部很大一部分精力,基层治理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同时这也会导致基层工作作风浮夸的现象存在,重“痕”不重“绩”的考核机制导向严重制约了基层干部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
4. 政绩观发生扭曲。“痕迹管理”的提出是为了督促基层干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各项工作部署,确保治理时效。但在基层调研中发现,一些基层干部把资料留痕当成政绩展示的平台和窗口,当成了工作的重心。2019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甘肃代表团会议时指出:“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决不能搞急功近利、虚假政绩的东西。”[6]在基层治理中,仍存在一些基层干部工作中只唯上,不唯实现象,一心把痕迹留好,把痕迹做得漂亮,为自身的政治前途谋资本,为了自身政绩不惜过度留痕、虚假造痕,劳民伤财,造成形式主义工作作风在一些基层蔓延,这些都是一部分干部政绩观出现了偏差,没有真正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没有真正践行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基层干部奋斗目标的精神追求。
(二)痕迹主义的现实危害
“痕迹主义”的产生已经严重阻碍基层治理成效推进,严重阻碍基层生产力的提升,严重破坏基层工作作风,认清“痕迹主义”现实危害对于今后根除其影响十分必要。
1.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求。“痕迹主义”是违背实事求是原则的主观主义,违背以人民为中心的官僚主义,是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4]“痕迹主义”只注重“痕迹”,不注重实践,背离了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总之,“痕迹主义”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求的唯心主义。将痕迹与实绩划等号,将痕迹与政绩划等号,将痕迹与成效划等号,造成了一些基层干部为痕迹而痕迹、为政绩而痕迹现象产生,严重偏离了工作重心,影响基层治理成效。
2.破坏基层政治生态。“痕迹主义”带来了一系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是对基层政治生态的严重破坏,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痕迹主义作为形式主义的新变种,一方面给基层工作带来额外负担,另一方面,痕迹主义也体现了监督方式简单,还体现了对基层干部的不信任。[7]处处留痕,导致基层出现一种风气,那就是干任何事情都要留痕迹,甚至是为了痕迹而去干工作。“痕迹主义”对痕迹过于强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作秀和表演的嫌疑,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引起群众的反感,引起基层群众对政府公信力产生质疑,影响党员干部的形象,严重的会导致干群之间产生隔阂和矛盾,破坏基层政治生态的安全与稳定。
3.削减基层治理成效。基层“痕迹主义”蔓延,一定程度上影响基层干部求实创新的工作积极性,一部分工作精力被痕迹所分担,导致聚焦基层治理主业精力不足,精准扶贫的精力和动力也会受到影响,同时较高的痕迹留存成本,也给基层治理带来不小成本开支,曾经出现过“基层扶贫先富了打印店”的荒唐现象。[8]加之“痕迹主义”导致的政治观、价值观发生偏差,重痕不重绩,导致了基层干部与群众关系疏远,甚至失去基层人民的信任,造成基层工作进展缓慢,基层治理实效无法保障,这都是“痕迹主义”带来的现实危害。
4.带坏基层工作作风。作为“痕迹管理”的异化现象,“痕迹主义”在基层突出表现为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工作作风蔓延,严重损害基层群众的利益,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也不利于干群关系的良好保持,甚至还会导致侵害基层群众利益的行为发生,严重违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严重背离了党从诞生之初就坚持的优良工作作风。从我国精准扶贫专项巡视效果来看,一批干部因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受到了党纪、政纪处分,甚至一部分干部因触犯了法律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虚假、浮夸的工作作风严重污染基层治理环境,成为基层治理中最大的敌人。
三、摒弃“痕迹主义”的路径探究
2019年是我国的“基层减负年”,但这只是基层减负的起点和开端,仍需长期坚持。2020年我国又面临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脱贫攻坚任务更重。为基层减负,破除基层“痕迹主义”顽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基本思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体现了党中央从严治党的新要求,体现了党中央持续深化反对“四风”的决心和信心,同时也彰显了对基层干部的关心和关爱,是对基层干部求实创业的鼓励和认可,是对基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坚决摒弃,是真正切实为基层减负,更好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不懈奋斗,树立正确政绩观,为实现“三大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驾护航。
(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基层治理工作全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9]。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思想,新的思想引领新的航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注重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也是我党自建立之初就坚持的基本思想遵循,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面对“痕迹主义”重痕轻绩趋势蔓延,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所蕴含的注重实事求是工作作风,因为这一思想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中国社会现实、聚焦中国人民现实、聚焦中国现实而提出的光辉思想。因此必须坚持正确思想引领,才能保障基层治理沿着正确方向前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基层治理的方向指南,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来解决基层治理瓶颈的一剂良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已经认清“痕迹主义”的本质与危害,及时纠正“痕迹主义”错误行为的蔓延,始终高举伟大旗帜,进行伟大斗争,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气魄,切实改进基层工作作风,还基层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坚决把影响基层治理的顽疾清理干净。
(二)优化基层考核激励机制、改进基层考核办法
“痕迹主义”出现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政绩观出了问题。基层干部政绩观出现偏差的因素很多,其中针对基层考核的机制不健全、不完善,考核方式不科学、不严谨是导致基层干部政绩觀发生偏差的重要诱因。一些地方的基层考核以材料丰不丰富、完不完整为价值导向,在考核量化指标设计上更多突出了“痕迹”的权重,忽略了“实绩”的平衡,更多注重过程材料的查阅,而不是全过程实地调研。再加上突击检查多,检查名目繁多,违背客观规律的检查材料报送,如上午发通知下午就必须报数据等现状,耗费了基层干部大量精力。
如何破除上述现象弊端,一定要探索基层考核鼓励机制,目前一些基层地区脱贫攻坚任务还异常繁重,因此,探索基层激励考核机制,对于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对于基层考核,一定要立足于实绩基础上,运用大数据、“互联网+”、5G网络等先进技术,优化基层考核的内容,注重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方式,多注重实地调研,多倾听基层群众心声,从而全方位立体化对基层干部工作进行考核评价,确保考核公平、公正。让想为基层群众谋福利、愿为基层群众美好生活尽全力的基层优秀干部从“痕迹主义”枷锁中解放出来,充分展示其治理能力,造福基层群众。
改进基层考核工作方法,一定要契合基层工作实际,不能一刀切。如在“扶贫攻坚”道路上,基层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工作十分繁重,尤其是到了攻坚期,前期一些容易脱贫的地区已经实现脱贫,如今留下的都是“硬骨头”,脱贫攻坚任务异常艰巨。因此在扶贫攻坚的考核方式方法上,我们不能简单查看档案,查看资料,一定要实地调研,没有调研就很难获得最精准的数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要真脱贫、脱真贫,既不能冒进,又不能吊胃口。因此,基层考核一定要采取综合考核方式,注重基本材料留存基础上,加强实地调研,真实体验基层群众的感受,让基层群众为扶贫干部打分,综合考量,才能真实反映基层干部的真实工作业绩,彰显真实的基层干部工作作风,对于推进基层工作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工作作风大有裨益。
(三)以立为主,立破并举,重塑正确政绩观
立的是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破的是痕迹主义的歪风邪气。针对“痕迹主义”在部分基层蔓延态势,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工作作风,敢于、善于同“痕迹主义”作斗争。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有力思想武器。实事求是之风的确立,是对形式主义之风的有力回击。实事求是工作作风的确立,一定程度上是对基层工作作风的净化,是对基层优良工作作风的继承和发扬。
以立为先,立破并举是正确政绩观树立的前提和基础。正确的政绩观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基层干部的明确要求,是对基层干部的殷切希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民最根本的价值追求。重塑基层干部的政绩观一定是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坚持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以满足基层群众真正的获得感为最终归属。树立正确政绩观可以通过先进思想认真学习领悟、优秀典型的树立和扶持,畅通基层干部上升通道,规范党员干部考核方式等,为基层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指引方向,帮助基层干部加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树立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正确政绩观。
目前,党中央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因此在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基层形式主义之风进行了严肃批评,指出我们党一定要坚决反对“四风”,一定要引导基层干部把精力放到基层工作中,给与基层管理者足够的空间,从文山会海,从痕迹主义的漩涡中走出来,[10]以实际成绩来推动基层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四)完善干部考核任用机制
新时代,党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事关党的先进性和生命力。这就要求对党员干部的选拔任用一定要以《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为基本遵循,尤其是基层治理进程中,对基层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完善,一定程度上是对“痕迹主义”的有效抵制,同时也是对基层干部工作实效的肯定与鼓励。
网络上出现的云南楚雄大姚县湾碧乡党委书记李忠凯因一张白发照刷爆网络,一个80后乡干部已经白了头发,这一定程度上也彰显出基层工作的辛苦和基层干部的辛劳付出。基层是锻炼干部的最好平台,经过基层的磨练,很多干部走向成熟。因此这就需要打通基层干部上升通道,给与其平台支持,基层干部考核中要以实绩作为最根本的选拔标准,因此,完善干部考核任用机制一定程度上给基层干部注入了新的动力,同时改变以“痕迹主义”为追求的基层治理病态。干部考核任用通道的顺畅,一定程度上是对基层治理实绩的支持和鼓励,有助于基层干部把工作重心转向为人民服务中去,真正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五)增进上下级干群互信,修复基层政治生态
“痕迹主义”的出现一方面是形式主义作祟,另一方面也与上下级之间存在不信任现象有关。上级对下级工作不信任,导致各种检查、考核名目繁多;下级对上级考核不信任,导致造痕留痕成风,作风不实、浮夸现象蔓延。
因此,在新时代基层治理中,一定要消除上下级彼此的猜忌,上级要坚持用人不疑、唯才是举的原则,基层干部是经过党组织严格考核,优中选优的结果,因此上级一定要在党风廉政、反腐败等工作正常监督的基础上,给基层干部留有一定的发挥空间,契合基层干部工作实际,符合基层工作规律,注重走访调研,真正给基层干部松绑。不至于导致基层干部整天忙于各种数据表格,而分散基层工作精力。下级要充分相信上级的考核是公平公正的,一定会实事求是的来对待基层考核,因此基层干部要注重实绩,展示为基层群众谋福利的事实,展示基层群众在精准脱贫道路上得到的真正实惠。而不是为留痕而留痕,没有成绩弄虚作假,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政绩观,真正把精力投入到为基层群众民生工作中去,实现自身价值。
上级在对基层干部各项必要检查中要科学运用痕迹管理,使其充分发挥正向的规范与展示效用。不能将其视为评判工作的主要标准,更不能成为唯一标准,而应视其为还原下级工作开展进度、成效的手段,至于干部具体的工作态度与效果,还要看深入一线调查得到的一手資料,如此方能规避“材料为王”理念下的“一刀切”作风。这也是面对基层治理中需要谨慎对待的问题。把科学痕迹管理理念贯彻到行动中,给基层治理提供了方向,这一理念的彼此协作过程,也就是增进彼此互信的过程。上下级彼此互信的建立一定要多措并举,共同致力于构建良好政治生态,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取得实效。
(六)打造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工程
基层治理是我国社会治理中的基础环节,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痕迹主义”在基层出现,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因此,打造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工程至关重要。
打造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能力提升工程,一方面,要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生命线,是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工程的重中之重。之所以出现“痕迹主义”很重要原因就是基层党的政治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党的政治建设要突出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人民的基本理念,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坚强政治保障。真正通过政治建党、思想强党,营造以人民为中心的浓厚氛围,强化干部为民干实事的工作导向,坚决遏制“痕迹主义”不实作风,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力和美誉度。另一方面,要注重基层治理人才培养,注重选贤任能。基层之所以出现“痕迹主义”态势,很大程度上与基层治理者治理能力显著相关。能力的欠缺突出表现在重复工作、表面工作上,给基层治理参与者释放负能量,导致重痕不重绩问题出现。因此加大对基层治理者治理能力提升至关重要。这就要求统筹做好基层治理者能力提升工程,开发利用各种能力提升资源,通过新媒体、人工智能以及云服务等,结合各种能力提升培训机制的建立,更好地开阔基层治理人员视野,提升内涵,发掘潜力,真正达到求真、务实、高效的目标追求。
破除“痕迹主义”,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大工程,需要以上举措协同发力,相向而行,从思想、行动、制度、体系、能力、机制等维度,营造风清气正的基层政治生态,真正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总体提升打下坚实的治理基础。
四、余论
“痕迹主义”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三大攻坚战”、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的一个阻碍因素。作风不实是最大的敌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决反对的“四风”现象,面对“痕迹主义”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秉持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目标的基本价值标准,坚决摒除“痕迹主义”在基层蔓延态势。
新时代,我们要以“基层减负年”为起点,以建立高效基层治理队伍为依托,时刻警惕精神懈怠的风险、作风不实的风险、工作浮夸的风险,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哲学原理与中国基层治理实际相结合,着力解决一些长期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上级部门主动作为,以上率下,在考核检查时要实地走访调查,多看看基层的环境,多听听群众的声音,更好地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不懈奋斗,密切干群关系,这样既能减轻基层干部的工作负担,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又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的精力、更大的决心去干事创业,真正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新飞跃。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遇到的传播速度最快,破坏力最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发挥举国体制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到充分彰显,取得了这场战役的阶段性胜利,但疫情也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冲击,对全年发展目标的实现带来不小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要坚决摒弃“痕迹主义”,以更加坚实的决心、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真实的成绩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凝神聚力,奋力前行。
参考文献:
[1]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N].人民日报,2019-03-12(5).
[2]张明.痕迹主义的表现、实质、危害与批判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77-78.
[3]刘晓庄.坚决克服“痕迹主义”[N].社会科学报,2019-03-21(3).
[4]李滢.基层工作评价中的“痕迹主义”表现及治理之方[J].领导科学,2019(1):12-14.
[5]张晋.集中整治扶贫领域痕迹主义为基层减负[N].广元日报,2019-03-03(4).
[6]杨鑫宇.反对形式主义是对两会精神的有力贯彻[N].中国青年报,2019-03-13(6).
[7]吴晓明.论黑格尔对形式主义学术的批判[J].学术月刊,2019(2):5-7.
[8]洪向华.“点”出问题 “评”出深度——基层工作点评要杜绝形式主义[J].人民论坛,2019(3):101.
[9]邓晖,宋喜群,常河,尚文超,靳昊.以昂扬斗志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N].光明日报,2019-03-08(1).
[10]2019,基层减负年[N].环球时报,2019-03-12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