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的语用转型

2020-10-09郝玉琼

新一代 2020年19期
关键词:语体语言文字语境

郝玉琼

摘 要:初中语文在课程标准层面已经明确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定位,在教材层面,通过多次建设(尤其是2016年统编教材的修订),越来越清晰地凸显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要求。现在要解决的是教学行为层面语言文字运用的转型。语用学研究具体语境中言语意义的理解与使用,其研究成果可以为初中语文教学的语言文字运用转型提供理论支持。初中语文的阅读、写作以及实践活动类内容都可以运用语用学的语境知识进行教学,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用转型

教师的教学行为受其教学理念的支配,有什么样的课程认识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语文在课程标准层面已经明确了语言文字运用的定位,在教材层面也通过统编教材的建设,越来越清晰地凸显语言文字运用的要求。那么,教师在教学层面如何实现语言文字运用的转型呢?

对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文学文本教学中我们熟悉的是文本内语境的运用,在此不复赘述。笔者想探讨的是文学文本教学如何在语用转型中实现语文教学的价值。以下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的几篇散文(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为例展开阐述。

据笔者了解,很多教师在教学这几篇散文时可能并没有重视教材对朗读的要求,或者仅仅将朗读的指导局限在对某些句子的处理技巧上,没有抓住技巧使用的驱动力。笔者的建议是:让学生运用语境知识分析语篇写作目的,把握文本语体风格及感情基调,从而掌握选用朗读策略的原则。

《春》是一篇应景之作,抒发的是对自然四季中的春天的赞美之情,这种情感不独朱自清有,不独在某一个春天有,也不独对某一个地方有,这种情感是很多地方的很多春天的很多人共有的,这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情感,不妨称为“公共情感”。文本的平行结构、大量修辞、铺陈渲染,都与其表达的公共情感相适宜。当然,写作者在写作时未必清晰地意识到是在代表大众发声,但其写作时预设的潜在的交流对象,以及对交流对象的理解与把握会促使作者选择相应的交流策略。当作者认为自己的情感是他的大多数读者都有的,都能理解接受的,他就会像这篇文章一样直接抒发,着力渲染,代大众立言。其实,在朱自清的作品中,这样的文风并不多见,但这也正好说明,此文的语体风格及言语策略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结果。

再看《济南的冬天》,济南的冬天实际上并不“温晴”,老舍因久居而生偏爱之情,这是他个人独有的情感,他想说服读者理解,感染读者赞同甚至感同身受地爱上“他的济南”,因此《济南的冬天》的语体风格是闲话式的,仿佛私人场合老友相谈。言语策略上,作者将济南与北平和伦敦比较的小心机,在“摇篮”这一比喻里的宠溺之情,儿化音里的轻快软萌,还有那些如同拍照时取不了全景退而求其次选取的零碎小景观……无不与其表达的个性化情感相得益彰。

《秋天的怀念》是作者心灵深处痛苦的忏悔与领悟,写这样的文章就是在碰触修复最深的伤痛。但唯有书写才能放下,《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对自己的交代,是他和内在的自己的对话,表达的是最隐秘的私人情感。“我”的暴躁、母亲的隐忍,形成文本特殊的行文节奏:写着写着戛然而止的叙述,留下抒情的空白,还有重复萦绕的话语……这样的痛苦不克制着写、不写写停停还能怎样表达呢?

以上我们着重分析了这三篇散文的语篇意图与语体特征的关系,我们会发现,影响语体特征的因素很多,诸如作者的禀赋修养等,但语篇意图是最主要的,起着限制作用。把握了作者的意图与情感、写法与语体,朗读也就找到了最本质的依据。

实际上,学生只要熟练运用语篇语体分析方法,就能迁移到对其他文本的理解以及写作中。阅读与写作在语用学的分析视野中是一体的,语境对文本的规定性影响了文本“应该”怎样写,运用语境分析理解文本时,既是对已有文本的“接受”,也是与预测文本的比照。换言之,成熟的读者在阅读文本前就已推测作者应该怎样写,并以此来衡量作品的优劣。好的作品会让人们发出赞叹“说出了我想说而没说出来的话”,其依据就是语篇的语境信息,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读者身份、写作目的等等。

但作品誕生的具体语境会时过境迁,我们难以一一还原,那么,语境和语篇如何关联?好的作品常读常新,是因为它具备与新语境的普遍适切性,并渐渐融入人类文化生活当中,成为我们的一部分,成为其他语篇的语境。对于这类作品,我们不必拘泥语境的还原,我们要带着自己当下的语境和文本交流,产生意义,虽然这个意义已经不完全是作品产生时的意义。但对于语言作品的理解或使用,我们还是将它与使用的人、使用的情境,置于交互动态的关系中进行考察,获得历时性的意义。在这点上,语用学与接受理论一样都植根于后现代认知理论,人对于自然、社会、自身的认知必然烙上自身的经验,具有相对性,没有绝对的正确性。

写作教学中的语用转型的意义在于——语境让写作有意义。初中写作教学被诟病最多的莫过于虚假,虚假的内容,虚假的情感,虚假的观点,甚至虚假的文体……虚假的根源埋藏于写作的动机中。尽管教学中的写作不能完全避免“为教师的评分而写”,但我们依然可以在触发写作动机上作些努力。设计情境,让学生用写作解决其中的问题,可以赋予写作真实的意义。哪怕是教材中最基本的写作技能教学,也可以变得有意义。有了这样的情境,原本的场景描写练习被包含在目的明确的写作任务中,描写街景就有了实际意义:再现家乡的变化慰藉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这样,如何描写街景就有了学习的必要,写作动机被唤醒。假如学生的作品真的参与社会事件的解决,即写作的情境是社会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就可以将作品放到事件中去检验好差。那么,写作的现实意义就更大。

语用学的研究还在不断发展中,语用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还有很多待探索的领域,但初中语文教学的语用转型已是迫不及待。

猜你喜欢

语体语言文字语境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语体语法:从“在”字句的语体特征说开去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语体转化的量度与语体规范
语言文字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