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入
2020-10-09张保昌
张保昌
摘 要: 本文通过对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分析论述,为促进初中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融入的教学实践提出参考意见。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文化融入 实践措施
一、初中语文教学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是贯穿生活每个角落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国民教育密不可分,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是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初中语文教师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责任上可谓肩负重担,尤其在初中学习阶段,传统文化对塑造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极大影响。这些绵延千年的文化精华和传统美德应当被学生所吸收应用,成为人生路上的指导明灯,我国是重德行、贵礼仪的文明古国,是享有美誉的礼仪之邦,传统文化讲求“修身”“齐家”“治国”的循序渐进,“修身”需要在青少年时期树立高远的志向,保持较高的美德素质,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以此才能成为爱国爱民、胸怀天下的合格社会人才,便是语文教学的意义所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语文教学是互相促进的,传统文化背后蕴含着一个个鲜活有趣的历史故事,如在“仁义孝悌”“一诺千金”“路不拾遗”等传统美德故事的讲述中,能够极大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道德精神的建立中,语文素养也在不知不觉中不断提高,极大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和知识量,对今后的语文阅读、写作课程都有显著的帮助[1](52-53)。
二、初中语文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丰富语文教学素材。从初中语文的教材内容来看,很大一部分内容与传统文化内容有很强的相关性,在语文课程的教材结构中,还包括名著导读这一针对文学名著知识拓展所设置的教学内容。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实际上语文教材内容本身就与传统文化有很紧密的联系。因此,将传统文化内容与语文课程教学融合,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更能够丰富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使教师根据具体课程内容通过拓展教学的方式将一部分传统文化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使单一的教材课程讲解具备更加广泛的学习意义和范围。使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学习的紧密联系有更加深刻切实的体会,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和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二)为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打好基础。传统文化内容和范围是非常广泛且具有深度的。因此,对于传统文化的融入和学习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且本身内容的复杂性,意味着这部分内容在接触和学习中需要找准切入点。在学校教育阶段,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接触都是比较集中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语文课堂和在校学习的时间,通过语文课程教学达到宣传推广传统文化的目的。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实践现状
(一)教师对传统文化存在误解,忽视熏陶情操的作用。一些教师认为初中语文教学任务是单一的基础知识讲授,学生因为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有限是无法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的,这恰恰是对传统文化的误解。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仁义礼智信”教导学生诚信友爱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准则,像“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更是通俗易懂。身处信息爆炸的高速发展社会,初中学生早已具备相应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教师不该想当然地将传统文化束之高阁,应当积极带领学生认识并亲近传统文化。应试思想依旧在我国教育教学中根深蒂固,师生包括家长都认为学习的首要目的在于分数和升学,有的老师认为传统文化学习只会占用知识教学的宝贵时间,对提升成绩反而无益。实际上用成绩衡量文化传承的价值是片面的,教师应当转变成绩至上的功利教学理念,着眼于传统文化的培养价值和陶冶作用,切莫错过初中阶段这一学生价值观塑造的黄金时期[2](92)。
(二)师生对传统文化载体的理解过于狭隘片面。部分教师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载体理解仅限于古诗词和文言文,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是远离生活的,加上文言文同现代汉语的差异,学生学习起来进度较慢,导致学生对傳统文化更加不感兴趣,滋生抵触心理。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和狭隘的,古诗词和文言文只是传统文化在课本中较为常见的两种载体,但并不能代表整体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载体其实是多种多样的,一些描写民俗风情的课文如《安塞腰鼓》《社戏》等都是传统文化内容的体现,《安塞腰鼓》的描写气势恢宏、语句铿锵,写出了腰鼓壮阔、豪放、火热的特点,传达了传统文化习俗中生命喷薄的神韵和力量感。《傅雷家书两则》《背影》等课文表达了父亲对孩子的谆谆教诲,字里行间满是爱子教子的心血,同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不谋而合,包括一些明清章回体小说的节选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样式。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智深性急如火、心细如发又有勇有谋,英雄好汉救危扶困、轻财重义的形象顿时让人眼前一亮,由此可见传统文化的范畴之广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慢慢修正,接受程度随之提高。
(三)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知识的积累可以量化,但是素质的培养和文化熏陶必定是一个滴水穿石的渐进过程。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是无法适应如今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实践的要求的,校方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任务只是流于形式,只是告知教师需要将课程教学计划同传统文化结合,也不会进行统一的培训,教师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传统文化的融入实践。但是这种漫无目的的结合不仅缺乏计划性和科学性,而且方式方法极为生硬,根本无法达到应有的传承效果。因此,校方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实践的重视,积极组织相关教师进行统一的传统文化培训,制订完整、系统的教学计划,通过众人集思广益设计多种新颖的结合模式,以此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使课堂趣味性能得以提高,大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传统文化
(一)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设计全面系统的融入实践教学计划。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实践措施是极具技术性的,对教师的文化素养提出了相对严格的要求,只有教师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才能恰到好处地将其应用到语文课程教学中,学生不会觉得生硬、排斥。一方面教师需要在闲暇之余多阅读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丰富知识量,尤其是圣贤的经典著作,应当做到熟知,且最好拓展一门与之相关的艺术技能,如绘画、下棋等。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关于传统文化内容的定期培训,切实提高教师团队的素质、教学能力和水平。
传统文化的融入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制订全面系统的教学计划并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传统文化教育根据每个地区的不同,侧重点也有差异,虽然普及没有硬性标准的,但是教材的选择是极为重要的,既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水平,又需要方便教师进行内容结合,合适的教材是对师生双方有利的。一旦作出科学、合理的选择,往往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生的知识吸收能力很强,但认知水平尚且有限且存在畏难情绪,教师可以根据传统文化的分类设计不同的专题,如古诗词专题、文言文专题、民俗专题等,每个专题从易到难安排不同篇目,整体采用循序渐进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并学习传统文化,只要按照教学计划持之以恒,学生就能从中收获除知识以外的很多东西,文化传承的工作才算落到实处。
(二)设计有趣的课前引导,加强师生互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一个事物产生兴趣的时候是最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时候,因此,教师在进行相关传统文化授课前,可以通过几个有趣的小故事或者小互动作为课程的铺垫。如在进行苏轼的《水调歌头》教学前,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有关“中秋节”的头脑风暴游戏,列举与之有关的词语,活跃课堂气氛,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关于“中秋节”的相关小故事,“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等都是故事性极强的小典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通过传统手工如剪纸、泥塑等方式缓解课堂的枯燥,学生比一比看谁剪的月亮最圆或者看谁捏的玉兔最形象。课堂本不该是教师的“一言堂”,应当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比如可以在每节课之后安排学生分享传统文化,分享内容要来自课外。学生可以通过讲故事、情景表演、朗诵的形式进行表达,以此充分培养收集信息、逻辑归纳、自我表达的能力,无形中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培养。教师可以每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记录和点评,对于表现进步的学生可以进行表扬和奖励,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激发学生所思所感。古诗文或者文言文是初中生语文学习中的难点之一,文言文言简意赅却寓意丰富,同现代汉语有着极大的不同,意味着学习过程必然比现代汉语的学习过程要慢很多,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耐心,不厌其烦地做好基础知识的重复讲授,科学、合理地安排背诵任务,帮助学生打牢文言文、古诗词学习的词汇基础。同时,相较知识点的教授,教师应当更关注选送篇目中蕴含的思想和精神,很多经典的古诗文或文言文都是感情丰沛、寓意深厚的,只要通晓课文的背景及作者的创作主旨,就能快速、简便地进行记忆和理解,这种方式比单纯的无逻辑的背诵更有效率,一旦理解就不会轻易忘记或者混淆,无论对古文鉴赏或者应试得分都极为有利。如在对欧阳修《醉翁亭记》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阐述篇目的背景和创作主旨,作者因为上书替范仲淹等人分辩反而被贬到滁州担任知州,心中虽然抑郁无奈,但同当地百姓享受四季幽深靜美也算乐在其中,在明确基调后第二步需要帮助学生把作者的行文手法理清楚,文章的全篇以一个“乐”字贯穿始终,从山水之乐、游宴之乐再到与民同乐是层层递进且有逻辑顺序的,只有学生对篇目有了系统和宏观的架构,接下来内容细节的讲授和理解才不成问题。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对篇目的结构和知识点了然于心,还能进一步开发领悟,同作者进行心的沟通,在熏陶和感染中慢慢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师应当重视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从本质来说,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积累,是不存在教师和学生的区别的。因此,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应当着力提高个人的传统文化素养,在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更加科学灵活地落实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工作。另外,学习本身更加要求自主性和独立性,教师只有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和综合素养,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教学需求,并与学生站在相对平等的位置上进行交流沟通,扮演好基于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和交流的角色。从教师自身来讲,针对性地增加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对于教师的个人发展也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耳熟能详的传统节日到热血激昂的爱国情怀,其中蕴含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价值向往,更是初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初中语文教学是沟通传统文化和学生的重要桥梁,教师应当引起重视,积极采取措施将传统文化融入实践,帮助学生在掌握本学科基本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付会改.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学周刊,2018(25).
[2]吴红梅.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研究[J].中华少年,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