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初中语文教学

2020-10-09徐红

文教资料 2020年19期
关键词:融入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徐红

摘   要: 初中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还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责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初中语文教学过于关注学生成绩的提升,忽略传统文化的融入,削弱初中语文教学的价值与作用。本文研究分析了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的影响及意义,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提出相关融入路径,为相关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融入

1.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的影响

初中学习阶段是学生成长与学习的关键时期。因此,合理地将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对于学生而言影响深远。基于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将传统文化科学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多元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有许多优秀的内容历经世代传承发展到今天仍然焕发独特的魅力,对于年轻一代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朴素的哲学思想、思维方式、教育理念今天对于我们都有积极的启发作用;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将传统文化中这些积极因素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并为其各方面言行举止提供重要帮助。此外,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语言应用能力,有效促进中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1](100)。

2.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2.1传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现阶段,文化多元化與全球化发展日益明显,其中的糟粕文化不仅会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还会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错误的认识。因此,加强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对于增强中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

(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传统文化认识,提高探索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动力,逐步增加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2)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传统美德的习惯,加强爱国主义精神与情怀,提高各项素质。

2.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现阶段,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在教学教材等方面加强了教育的改革创新。除对传统语文教材进行创新外,还将更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融入语文教材中,使语文教材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教师通过实践教学,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如下:

(1)使学生更详细地了解与认识我国不同阶段的历史文化,并有效拓宽学习视野,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

(2)逐步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使其能更好地处理我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间的关系,逐步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2](134-137)。

3.传统文化在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3.1存在于学生方面的问题。

3.1.1思想认识不够。

一些初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人文精神的理解层面,每天只是按部就班地接受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语文基础知识,对于如何深刻理解课文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文化并没有深刻的认知。部分学生学习这些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篇章如古代的小说、散文、戏剧等只是基于新鲜好奇的心理,了解发生在以前的一些故事情节,掌握其中一些传统的语文基础知识以应付各种考试。

其实,蕴含于课文中的传统人文精神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深刻表达了诗人虽然身处逆境但是忧国忧民的情怀。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诗中的心忧炭贱愿天寒更是描述了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困苦悲惨的生活境遇,表达了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这些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他们思想品德、道德情操的培养,促进他们认知能力的提高。

由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积极引导,因此学生的学习没有上升到对这些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的境界,导致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实效性不强。

3.1.2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基于对某方面浓厚的兴趣才能够在这方面集中精力展开学习,才能够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有的初中语文老师喜欢填鸭式教学模式,而且语文教材的编写在融入传统文化方面缺乏积极的创新,一直以来沿用一些老的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没有结合时代发展特征、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做出积极的改变。再加之初中语文教材中选择的一些传统文化的篇章都是塑造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很难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新需求,不利于学生理解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上述原因一定程度地导致当前初中语文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选编的那些蕴含传统文化的内容大多距离当前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难以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深刻的体验,不容易理解,这就造成这些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无法发挥积极作用。

3.2存在于教师方面的问题。

3.2.1教学观念落后。

由于当前的学科教学还受应试教学的影响,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难以改变。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注重向学生传授传统的语文基础知识,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喜欢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语文基础知识。虽然在这些语文知识传输过程中融入了一定的传统文化,但只是将这些传统文化融入了语文基础知识中。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及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还是更多采用强化式训练的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难以激发主体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自主学习能动性,难以展开积极的互动交流,无法通过与老师、同学的沟通交流加深对蕴含这些课文中的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维的拓展。

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一些传统文化中的基础知识的传输,没有引导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与理解深刻了解蕴含于课文中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导致学生很难受到这些传统文化精髓的熏陶和感染,使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失去了意义。

3.2.2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缺失。

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教学水平。对于初中语文教师来说,其所接受的教育是传统的教学,以往的教学普遍存在不重视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因此,该部分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普遍较低,导致其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中表现传统文化的篇章本身理解不深,只能从浅表层次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和重点句段的解读,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这方面展开深入的探究。与此同时,学生不仅难以掌握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深刻的理解与认知,更难以形成基于对这些优秀文化的自豪感的文化自觉性。

不仅如此,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学生面临繁重的学习任务,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这些学习任务的同时还要完成学校安排的其他任务和各种教研活动,教师教学任务更加繁重。导致这些语文教师很难有精力和时间研读古典优秀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教师文化素养的提升。

4.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路径

4.1注重传统文化在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的融入。

语文学科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学科,对于培养学生语言应用力、语言理解能力及语文综合素养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科學合理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字、词、句等教学中和有效地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学科教学的全过程。

以我国传统文化中存在许多笔画较多且书写较难的字为例,不仅给学生的理解造成较大困难,而且导致学生在书写时往往会出现错误。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生字教学中,针对汉字的组成部分、来源及出处等详细教学,并进行生字组词,在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该生字的内涵与含义的同时,使其能更好地了解生字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的不同用法与意义,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刻体会生字的魅力,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提高教学质量。

4.2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不仅是现代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与标准,还是实现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一些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语言知识教学与成绩的提升,忽略传统文化融入的重要性与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科学合理地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加强传统文化的融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更好地完成传统文化与语文知识的教学。

教师要注重教学的总结与阅读体验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将想法与观点表述出来,并吸取他人的观点,获取更多知识,实现教学的提升与传统文化的传承[3](191-192)。

4.3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课堂教学是知识教学的重要路径与载体,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引导者与设计者,而且是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重要基础保障。因此,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实现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的重要路径之一。在开展实践教学时,教师要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分析,深度挖掘教材内容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并科学设计传统文化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时间,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教学作用。

一般而言,在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中,古诗词、文言文等教学内容往往蕴含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但该部分教学内容由于晦涩难懂,普遍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教学参与度不高,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挑战。因此,教师要在实践教学中突出教学难点与教学重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培养其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文言文等加强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学习。

4.4延伸课堂教学,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考虑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我国教育体系中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因此,学生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内完成语文知识学习并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一定程度地降低了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所以,要实现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教师不要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要注重延伸课堂教学,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实现语文知识与传统文化的巩固与内化。对此,初中教学管理者可采取如下措施:

(1)注重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融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

(2)利用课余活动时间积极举办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如诗词朗诵比赛、语文知识辩论赛及知识竞答等文化活动。因为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相对于严肃的课堂而言,文化活动气氛轻松,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与了解传统文化。

概言之,延伸课堂教学、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是实现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的重要路径。

5.结语

信息时代背景下,文化的传播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文化传统的宣传更高效与便捷。初中学习阶段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关键时期,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这一背景,不仅对初中教育提出了新挑战,还对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带来了影响。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的教育价值与教育作用,并加强对传统文化中初中语文教学融入路径进行研究与探索,使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融合,让语文教学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且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产生重要意义与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闫娟.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探析[J].中国高新区,2018(10).

[2]彭莹,苏珊珊,徐珮.润“德”细无声:初中语文教材育德路径探析[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7(2).

[3]石苑梅.如何正确理解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学周刊,2017(06).

猜你喜欢

融入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