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类专业“课岗证赛”融合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2020-10-09肖华凤陈昊华
肖华凤 陈昊华
摘 要: 实践评价指标体系对“课岗证赛”融合教学模式起到监控作用。分析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课岗证赛”融合实践教学评价现状,结合实践教学评价的特点,采用层次分析法量化各级评价指标,构建“课”“岗”“证”和“赛”4个一级指标及下设的16个二级指标,分析指标的权重,提出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及构建对策,为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和使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 “课岗证赛”融合 旅游类专业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一、研究背景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中提到要全面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必须确保产教融合的办学体制机制完善,可从三个方面出发:一是始终面向市场和服务发展;二是坚定就业的办学方向,进一步完善专业结构设置;三是全面加强产教融合,完善校企合作条件及积极开展国家产教融合的建设试点[1](12-18)。产教融合的背景下“课岗证赛”融合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并逐渐运用于旅游专业教学中,这种综合性强的教学模式对旅游专业教学有促进作用。“课岗证赛”融合背景下,构建及完善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判断及提高学质量,培养与社会对接的专业人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教学不可分割。目前,高职院校在旅游类专业教学管理中偏向理论教学的监督与测评,对实践教学的监控和评价有所欠缺,且实践学评价存在评价主体单一,重视结果性评价而轻过程等问题。因此,构建和完善“课岗证赛”融合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和推动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尤为重要。提高产教融合背景下实践教学的质量,培养出与现当代旅游业发展速度吻合的复合型旅游人才,推动旅游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二、旅游类专业“课岗证赛”融合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层次分析法首先利用权重推进决策,有利于挖掘复杂决策问题的本质、内在关系及影响因素;其次,运用结合已有的定量信息和相关模型为纷杂多样且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明确有用的决策方法[2](45-56)。具有两方面优点:一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融合,实现测量指标的全面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评价。二是收集和综合分析专家评价的结果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实现评价模型的构建。通过运用科学的定量手段明确教学评价中重点不突出的问题,有机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从而实现实践教学评价,具有客观性和严谨性。首先综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统计相应评价指标的数据与分数,将量化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可分为如下几个步骤:首先,确定评价指标和评语集合范围,将权重分配模糊向量分为若干等级;其次,采用专家打分的形式解决不能直接量化的指标,实现定性指标定量化;最后,开展实际评判,构建评判模糊矩阵,开始进行模糊变换,得到归一化后的模糊变换结果[3](102-105)。
(一)初步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通过研读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等文献资料,结合“课岗证赛”融合教学模式的特点,搜集评估和专家打分数据,初步构建旅游类专业“课岗证赛”融合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整体框架,逐步论证框架中的指标。具体包括4个一级指标及其下设的16个二级指标,如图1所示。
(二)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并对权重进行检验。
1.判断矩阵的构建
结合据高校旅游类专业课岗证赛实践教学评价的特点,根据访谈调查实现指标评价,完成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采用层次分析法反复咨询出现较大差异的项目,从而修改和调整,得出指标判断表,构建出以下判断矩阵:
根据“课岗证赛”融合教学模式下旅游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通过层次分析法明确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一级指标权重和二级指标权重,构建较完整的旅游专业实践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旅游专业实践评价指标权重所示。表3中权重一级指标最高的是“岗”,二级指标前6的分别为课程教学方式、工作能力水平、相关考证通过率、大赛举办的形式、课岗衔接程度和课程学习效果,上述指标在“课”“岗”“证”和“赛”四个一层指标均有体现,但集中于“课”和“岗”这两个指标层。
三、评价体系构建的建议
在构建“课岗证赛”融合教学模式下旅游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将4个一级指标细化为16个二级指标。从表1可以看出,“岗”“证”“赛”对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學评价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必须明确职业岗位方向评价,注重评价工作能力水平和课岗衔接程度;密切关注和评价相关考证通过率和大赛举办的形式,实现实践教学评价的重点提升,提高“课岗证赛”融合的教学质量。根据旅游专业实践评价指标权重的分布,提出如下实践教学评价的建议: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系统化,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
“课岗证赛”是四元评价主体,其中“课”的评价主体包含校内教师和外聘老师。“岗”的评价以企业为主,自我评价为辅,综合学生所在实习小组的整体意见和带队老师的意见,客观全面地对岗位实习进行评价。“证”的评价来自行业从业门槛需要获取的证书,以学生实际获得行业的证书与认可为标准,对学生获取与旅游专业相关的从业证书和荣誉证书给予评价。“赛”的评价主体有学校、企业和行业,通过学校组织的旅游专业相关大赛,企业组织的实习员工服务大赛和行业组织的服务大赛,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在“课岗证赛”融合教学模式中涉及的各项评价指标中,岗位教学是教学模式的引导,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以“岗”为出发点,构建以“岗”为中心,实现“岗课”“岗证”“岗赛”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的系统化评价体系。
“课岗证赛”融合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价需要行业和企业的共同参与。评价的主体有校方、企业指导教师和行业机构等,尤其是关于实践教学标准与培养目标的耦合度、实践教学标准与企业岗位能力标准的匹配度、实践教学过程等指标的考核,企业的评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紧密结合,体现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静态评价是总体评价某个时间段的实践教学,时间是一年、三年或四年,以考察阶段性的实践教学的运作情况为主;动态评价是顺延并多次评价某个时间段的实践教学评价,对比并重点评价不同时期实践教学改进的效果。采用二者相结合的方式对旅游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既能对教学状况进行总体考核,又能考核实践教学的提升程度。“课岗证赛”融合教学模式下旅游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以“课”为静态评价,“岗、证、赛”为某一时间段的动态评价,以“课岗”“课证”“课赛”两两间的动静结合为评价目标。
科学化的实践教学方法体现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课岗证赛”融合的教学模式下,“课”与“岗”可以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评价方式,“证”与“赛”可以采用定量的评价方式,以确保实践教学评价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在“课岗证赛”融合教学模式的背景下,评价方式围绕四元评价主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综合性较强,评价指标体系要全面覆盖实践教学的方方面面。
(三)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密切融合。
过程性评价侧重在实习实训的整体操作过程,引导学生深入反思与总结学习过程;结果性评价侧重于实践教学的最终结果,如以实践教学的方式促使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素养的提高,结合实践基地建设效果、学生创新创业获奖情况和实习成绩提高状况等方面综合考评。“课岗”属于过程性评价指标,“证赛”属于结果性评价指标,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四、研究结论
在“课岗证赛”融合教学背景下,旅游专业实践教学评价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习的全过程,注意过程性评价。运用多元化教学评价行为指向明确,激发学生对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训的认同感,帮助教师在评价中思考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在实训教学评价表格设计时,学生评价教学效果的比值不能太高,权衡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否则会导致实践性教学评价的偏差,得不到准确的反馈。教学评价行为的目的是优化教学行为,教学评价体系应体现人文关怀,充分体现教学评价的正向激励功能。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造成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因此,在课岗证赛融合的背景下,构建一个科学、系统的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需要遵循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系统化、科学化原则,同时评价方式具备可操作性,注重校内外结合、动静結合和过程结果结合[4](43-46)。
参考文献:
[1]陈衍,李阳,柳玖玲.产教融合推动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发展与改革设计[J].中国高等教育,2018(04).
[2]唐琦.运用数学模型构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10).
[3]李玉凯,翟美玲.基于AHP法和模糊综合评判在高职高专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16).
[4]罗丽娜.试论中职旅游专业实训教学评价体系构建.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2(7).
基金来源:广西职业技术学院〔2016〕152号162201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