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教育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2020-10-09巴雪冰

文教资料 2020年19期
关键词:社会性发展大学教育大学生

摘   要: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是高等教育培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本研究从大学教育角度出发,分析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影响因素。发现:学校氛围、教学目标与方式、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均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有正向影响。本研究从明确大学教育目标、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改革教育方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挖掘社团活动的积极影响五方面,提出促进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大学教育   社会性发展   大学生

社会性发展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和社会互动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控制自身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的过程[1](65-71)。大学生是青年人的代表,正处在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阶段,需要通过自身努力和外界环境的辅助,努力适应社会现状和发展要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形成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价值观,传承主流文化[1](65-71)。

由于生理成熟提前和高学历化带来的社会参与延后,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为大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研究大学生的社会性可以指导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帮助他们有效抵挡各种不利因素对社会性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帮助大学生适应时代要求,成为有着专业学识和健康心理素质的有用人才。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本文以社会化理论中的青年社会性发展理论为支撑进行研究[3](27-29)。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青年要发展自我意识、社会意识和能力,成为社会负责任的成员;这一过程是通过持续的社会交往与社会联系进行的;同伴对年轻人有着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通过交流看法、共同爱好、共同语言(社会语言和肢体语言)来维持;在青年人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学校的教育作用非常重要,一些特定的媒介和场所在青年人的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大学教育有着广泛的含义指向,不仅包括大学中的育人活动,而且包括专门的科研活动和专门的学校管理活动。本研究中的大学教育泛指大学生在校园中接受的直接或间接的育人活动。其中有大学的氛围、教学目标、师生关系等。如果说“大学”是有形的实体组织的话,“大学教育”则是无形的。它是寓于大学组织中的一种育人活动或过程,以育人为主要目的。

(一)学校氛围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

校园氛围是大学生在学校中的重要体验之一,具有相对持久而稳定的环境特征,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本文第一个假设如下:

H1:良好的学校氛围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有正向显著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与方式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

教学目标与方式是大学进行教育的方法与手段。强调管理和服从的大学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个体的主体意识,会对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产生阻碍。本文的第二、三个假设如下:

H2:大学教育的目标性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有正向显著的影响。

H3:学生对大学教育方式的认可程度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有正向显著的影响。

(三)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

已有研究表明,積极的师生关系与班级关系、融洽的气氛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变量。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有正向显著的影响。

H5:良好的同学关系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有正向显著的影响。

二、对象与方法

(一)变量来源与测度

基于陈会昌提出的9个维度的40个因素120个项目的儿童社会性发展量表,以及大学生社会性发展迟滞量表,结合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将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划分为社会性情绪和情感,社会规范认知与能力、社会价值观、人际互动行为与能力、社会行为与能力、自我意识和认知六个维度,开发了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的评价量表。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预实验后对不适当的题项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并使用统计软件SPSS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通过信度分析发现量表整体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31,具有较好的信度;且KMO值为0.909,球形检验结果显著,因此进行因子分析,提取6个主要因子,特征值大于1,累计的方差贡献率为69.368%,表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良好。

大学教育变量的调查问卷多采用单维度变量,通过文献研究与访谈的方法确定影响因素的题项,并邀请专家法进行效度分析,判断问卷具有内容效度,经过有关专家判断,本问卷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大学教育变量的调查问卷能够通过内部一致性检验Cronbachs α系数分析各测量指标的信度。大样本总体的α系数值为0.899,明显大于0.7,表明本研究总体上具有较高的信度。

(二)样本选择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约500名大学生参与问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467份,有效回收率为94.34%。样本总量为467,其中男生有323人,女生有144人;调查对象包含工、理、商、文四类专业的学生。

(三)样本的基本统计分析

将样本按年级进行统计分析,四个年级的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均值分别为3.22、3.34、3.53、3.63,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随之提高。将大一和大二设置为低年级组,大三、大四设置为高年级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到结果如表2所示,方差方程的Levene检验的sig值为0.042,小于显著性水平0.05,T统计量的相伴概率为0.01,小于显著性水平0.05,且置信区间没有跨0,说明:高年级和低年级的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的均值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大学教育会对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产生正向的影响。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相关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验证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与学校因素各变量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及相关程度如何。表3结果表明,学校氛围、教学的目标性、教育方式的接受度、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与大学生社会性发展之间具有相关性,在0.01水平上显著。

(二)回归分析

本研究构建大学生社会性发展与学校各变量的回归模型,以学校氛围、大学教育的目标性、学生对大学教育方式的认可程度、师生关系和良好的同学关系为自变量,以大学生社会性发展为因变量,回归方程的R方为0.680,说明方程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并且通过回归方程的ANOVA分析,发现sig值为0.00,说明方程整体是有效的,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的结果见表4,各变量的sig值为系数均显著,假设H1至H5均成立。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明确大学教育目标

确立高校教育目标,必须坚持中国立场下的教育目标。在全球一体化视野下的中国高校,必须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正确处理好教育目标国际化和本土化之间的关系。制定好高校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即用教育手段对人的心理、生理和社会文化等层面进行积极影响,提高人的各方面素养。

(二)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使命之一,大学文化的基本特征是融汇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文化,将大学作为载体对学生加以影响。

大学文化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要不断加强大学的思想性建设。思想认知水平对于大学文化建设的高度起着决定性作用,大学文化道德体现出大学文化建设质量。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就要将“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在这样的现实要求下,高校应该不断加大教育改革力度,让大学生在多元的社会文化浪潮中逐步形成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的现代大学精神。要在开放包容的氛围下,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待历史,客观对待世界,增加民族自信心、文化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

(三)不断改革教育方式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大学生的首要责任是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断改进高校教育方式是大学生提高专业素质的根本保证。坚持改革和完善高校教育方式,统筹规划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学,促进二者的有机平衡。

要完善课堂教学,使之成为教育的中心,做好学生评价体系,科学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评价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与求知欲。第二课堂对于第一课堂的延伸扩展作用,深入挖掘第二课堂在高校教育改革中的核心功效,让学生能够自由、灵活地参加各类学习活动,补充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从感知到认知、从理性到感性,增加社会责任感。

(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作用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保证,高校专业教师、辅导员应该充分尊重大学生的独立思想,在沟通过程中以尊重、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应当认识到,大学生正处于较为冲动、情绪波动的年龄,高校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大学生,客观看待生活和学习上的压力,教师要对心理学知识进行简单了解,有的放矢应对突发事件。

除师生关系外,同学之间的关系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大学生班级文化建设,培育大学生集体意识。注重寝室内部的和谐关系,引导大学生以包容、理解的态度看问题,换位思考团结对待其他同学。

(五)挖掘社团活动的积极影响

要从学生群体、指导教师、高校支持三方面相辅相成角度着手,更利于社团活动引导当代大学生掌握基本的社会职业技能和社会交往准则,理性看待社会分工。

第一,增强大学生参与社团的主动性,“走出寝室,走出网络,走向操场”,引导大学生逐步意识到在现今促进自身社会性发展的必要性,将内在意识转化为现实行动,积极主动地在丰富多样的社团互动中开阔眼界。

第二,完善社团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体系,強化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方向意识,强化学生社团发展顶层设计,搭建更广的活动平台。指导教师的核心任务为促进大学生政治观念、行为准则的建立,营造社团的和谐积极氛围。

第三,保证社团全面发展的支持力度,高校必须认识到社团活动的积极作用在大学生社会性发展中的关键地位。首先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科学解决社团发展的各项问题,创新社团运营机制。其次,高校应软件、硬件两手齐抓,为社团争取时间、经费、场地等资源。从根本上讲,需将倡导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首要目标,从确保社团活动顺利开展,推动社团活动科学化规划管理两方面推动社团发展的长效机制,有效提升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巴雪冰,杨连生,郭驰.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引导策略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01).

[2]巴雪冰,杨连生,郭驰.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9(01).

[3]Leslie N.. Social Development of Youths and the Efficacy of School and Nonformal Education[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社会性发展大学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生本教育理念在应用心理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培养
研究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改善路径
农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自主学习理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