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

2020-10-09王茜

文教资料 2020年19期
关键词:传播学思政思想

王茜

摘   要: 1848年拉斯韦尔提出传播学的“5W”模式理论,将传播过程中的五环节清晰地呈现出来,奠定了传播学理论研究基础,思政工作与宣传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自媒体平台的崛起,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既是机遇,又充满挑战。本文通过传播学与思政教育跨学科研究,积极寻求在“5W”模式的基础上,进行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路径优化与选择。

关键词: 拉斯韦尔   5W模式   新媒体   思想政治教育

一、拉斯韦尔“5W”模式概述

1848年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发表了一篇题为《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的论文,在文中首次提出了“5W”的概念,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产生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1](67-68)。“5W”模式(也被称为拉斯韦尔程式)是构成传播学的基础理论之一,由此得出传播活动得以运行的五个基本因素,分别是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和传播效果。

“Who”就是传播者,是传播的第一步,作为传播内容的把关者决定着内容的取舍,在传播中担任着信息收集整理和加工传递的重要角色。“Says What”就是传播内容,指传播什么信息,作为传播的核心所在,是区分不同传播行为的重要部分。“In Which Channel”就是传播媒介,是沟通传播者和对象间的桥梁及传播内容得以实现传播所需的载体渠道。“To Whom”就是受众,是传播内容的传递对象,扮演着读者、听众、观众等信息接收者角色,在大众传播中每个人都可以既是受众又是传播者。“With What Effect”就是传播效果,是传播活动中信息对受众的影响情况和检验传播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2](79-82)。

“5W”模式的问世奠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整体内容框架,用简明的5个要素形象地说明传播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各环节,在传播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研究价值。大众传媒尤其是新媒体与互联网的发展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显著变化和教育革新,高校在积极与时代同步的过程中不断将教育工作与新媒体有效融合,取得了与传统教育相比更显著的成效,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式教育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科技的日新月异带来互联网与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不仅改变着传统信息传播手段和内容,而且影响着思政教育载体、观念等革新变化。高校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积极适应和创新,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但由此产生的某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和解决。

(一)以“5W”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变化

1.教育工具载体的新發展

“In Which Channel”在思政教育中多指将网络、新媒体与传统教育工具结合并共同应用于教育事业中的新式教育载体。传统思政教育多以课程载体为主、第二课堂学生活动为辅,教学工具传统落后,课堂教学设计偏单一化。随着新兴电子媒介崛起,越来越多社交软件(钉钉、腾讯微课堂等)、课程资源平台(慕课、超星)及高校自媒体(抖音、B站)等逐渐承担起教育载体功能,人工智能、AR等在思政教育课程情景模拟中应用及网络媒介教育平台打造使教学更具现代性。这种多媒体、新科技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将抽象的概念理论与生动的视听技术结合,为教学工具的改进革新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并有效提升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开拓出更多的学习空间与资源,增加了整体学习参与感[3](155-156)。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观念的转变

“Who”与“To whom”反映在教育领域便是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多元文化冲击与新媒体技术进步共同推动传统教育观念向现代教育理念转变,并对教育者与受教者提出新要求。一是树立新媒体素养,教育者必须与时俱进地利用新媒体进行教学活动;学生作为新媒体主要使用群体,必须具备媒介素养与自律能力,做到合理合法使用。二是强化学生自主意识,盲目信奉教师权威、缺乏自我思考的惰性暴露出以往教育缺陷,新式教学可以使学生有效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变被动为主动学习。三是转变角色观念,作为培养人的活动,传统面授式教学多以教师为中心,大多采用单向灌输“填鸭式”教学方式,难以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随着新式教育的发展,教师中心论被学生中心论取代,转为学习引路人、开发学生的潜力。

3.教育内容的新变化

“Says What”反映在教育工作中就是教育内容问题。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育工作更加注重个性、创新思维与自主意识培养,教育内容更具开放性。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能享受到这些新技术应用带来的便利,新媒体应用下的思政教育资源变得更加丰富与更具可选性,学习不再仅仅依靠书本和老师口授获取知识,网络平台整合不同程度、风格的教学资源,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可以依靠新媒体工具更新知识信息库,不再将视野局限于书本课堂之中。

(二)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有关问题

1.教育传播效果不理想

“With What Effect”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效果,是对教育成效评估的重要依据。思政教育利用多媒体信息手段与互联网技术的配合使其迅速摆脱传统教育的劣势并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不可避免会出现新问题。尽管当前各高校思政教育已建立起多元化的教育途径和立体多面的课程内容,但网络信息的特性势必造成资源浪费与传播效果不佳;受地域、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新媒体应用于教学工作存在较大困难,教育资源与覆盖范围的倾斜,更加剧了东部和西部、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均衡现象,这种现状下得到的教育效果反馈是不佳的,已阻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2.教育信息愈发混杂难控

媒介的发展带来了大量共享信息资源,同时增加诸多外部干扰、不良信息进入。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人人都变成信息传者和受众,但相关法规尚存有漏洞,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增加了难度。新媒体的发展是“双刃剑”,虽然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但为不法分子所利用也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大学生群体虽然接受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但是缺乏足够的社会阅历和较高的媒介素养,一些人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影响。

3.传统教育方式仍占主导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不断通过自我革新进步,各方面都得到显著的优化调整。教育目标和观念,在更新进步。教育方式,仍艰难向前。部分教师仍保持旧式教育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教育单一滞后、缺乏创新意识、与新媒体融合不充分、“填鸭式”教学等问题;对于新媒体的实际使用仍存有抵触情绪,新式教育方式的推广应用受到挑战。

三、基于“5W”模式下高校思政教育的优化路径

思政教育工作与宣传工作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为从传播学尤其是“5W”理论中找寻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帮助。新媒体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日益明显,高校必须与时俱进,有效利用大众传媒优势,依靠新媒体技术工具不断进行自我革新。

(一)关于传播内容方面

强化“把关人”角色,大力提高教育内容质量。当前,各种不良、有害信息出现在网络世界,对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群体具有误导性,更需要高校严守信息“把关人”角色,净化高校网络平台环境[4](134-135)。应大力发挥校园网特殊性把控教育信息,及时屏蔽、过滤有害、不良信息,对有益信息积极推广引导。同时要加大校园思政教育宣传与监督力度,通过线上与线下相关活动配合,传播正确思想观点与行为选择,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媒介工具,作出正确价值判断与思考。

(二)关于传者与受者方面

发挥互联网独特优势,更新教师与学生素质观念。面对当前新媒体环境,教育者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了解国内外思政教育新动态,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努力消除网络与各类自媒体平台等带来的污染、信息茧房等问题,不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创新。学生群体可以在依靠新媒体平台的基础上增强学习主动性与主体性意识;树立榜样典型的示范作用,“通过典型的人或事进行示范,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5](142)。使教育说理更具有感染性和贴近感,有利于减少学生盲目跟风的负面现象,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三)关于传播渠道和效果方面

完善效果评价体系,打造媒介教育平台。“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测量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实际效果进行质的评判和量的估价的活动”[6](136)。高校应健全思政教育效果评价的工作体系,完善规范相应部门工作职责和范围,尊重并鼓励全体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工作评价之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反馈的准确度和真实性。高校应进行教育传统载体改革,打造互联网平台作为学生思政教育的又一主阵地,加大自媒体平台相关工作宣传力度,共同打造思政教育多渠道发展前景。

四、结语

新媒体技术优势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发展极具创新性和发展潜力,从“5W”模式方面寻求思政教育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高校思政教育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的重要性,不断进行自我调整改进,减少负面因素影响,推进思政教育创新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田华.传播学“5W”理论视域下高校培育青年学生文化自信探讨[J].中国多媒體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02).

[2]左康茹.基于“5W”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归因和优化研究[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6,30(06).

[3]马文哲.浅析思想政治教育对传播学的启示——基于传播学的“5W模式”[J].学论,2012(20).

[4]魏金婷.基于5W模式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33).

[5]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传播学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