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定位下的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
2020-10-09应涵璐
应涵璐
摘 要: 随着时代发展,高校图书馆亟待转型升级,相应的服务必须随之创新。本文描述了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必要性,将转型升级后的高校图书馆定位为“高校智库”,提出了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服务内容、服务对象、服务技术、服务职能五个方面的创新建议,最后提出了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智库”的创新服务模型。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智库 服务创新
美国雪城大学的Scotte Nicolson教授曾说:“图书馆过去5 年的变化超过了前面100年的变化,而未来5年的变化将使过去5年的变化微不足道。”[1](4-12)随着时代发展,高校图书馆的文献采购、收藏、借阅功能和服务对象较为单一的学科情报功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读者对图书馆的全部需求,与其对应的流通服务和学科服务两大主要职能已经无法支撑现阶段高校教育发展,主要是由信息时代读者获取资源的习惯及高校教育目标的改变等原因造成的。这些改变促使高校图书馆必须突破现有服务,迎合读者的各类新需求、新习惯。
一、信息资源获取渠道愈加多元,促使图书馆进行服务创新
1.文献阅读从纸质转向电子资源
图书馆最初出现的目的是集中保管和收藏(后来再进行对外共享)文献资料。从竹简到纸质文献,在计算机出现之前,这一核心功能始终未能被动摇。但到了2018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已经达到4.32亿,数字阅读用户的全民参与度达78.4%[2](89)。因此,图书馆的采购内容和预算分配应该与时俱进。
2.信息获取从购买/借阅到线上搜索
根据知名数据库EBSCO的一项调查表明:68%的大学生利用Google和Wikipedia开展研究。如今的读者,与只能通过购买或借阅纸质资料获取信息的读者相比,获取知识的渠道和使用习惯已经大相径庭,对图书馆在信息服务方面如何改善大有提示。
3.從固定场所到信息“泛在化”
随着智能手机即移动终端普及,再次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使用信息的习惯。空间上的突破使信息更“泛在化”。对图书馆要如何在相对固定的场所吸引那些“随时随地”就可以获取信息的读者们,提出了更高要求。“被动式”的等待服务必须向“主动式”服务转型。
二、高校教学目标和方式转型升级,高校图书馆必须与时俱进
1.培养方式从“学科本位”转向“能力本位”
获得学位证书早已不是大学生所追求的目标。学习并深耕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可以真正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之本领,才是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所在,高校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中。为学校各类人群(不仅限于学生和老师)快速提供各学科领域的信息(如学科发展新闻、培训信息、实习信息等),尤其是学术前沿趋势的研判,高校图书馆拥有天然的资源和人才便利优势。
2.培养理念从“重专业、轻通识”转向综合素质提升
学好数理化就能走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今社会所需人才必须接受过良好的通识教育。许多高校专门开辟了人文素质课程,目的是在专业之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阅读是成本最低的通识教育手段,意味着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比公共图书馆更加任重道远。
“智库”功能和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一样,是国家对高校机构的定位之一。究其原因是高校拥有大量教学资源和科研人员,是各类学术前沿的聚集地。与此同时,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知识服务中心,理应串联、协同、统筹各类数据,将其升级为有效信息,甚至加工成“知识”和“智慧”,为高校各类人群服务。也就是说,成为高校“智库”部门之一应该是目前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为实现“智库”的目标,高校图书馆的各项服务亟待创新升级。本文从服务模式、服务内容、服务对象、服务技术、服务职能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三、服务模式的创新——从固化空间到服务“五进入”
由于移动终端的普遍化,信息同时泛化。读者已经不能满足在固定空间和场所获取信息的行为,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改变原有固守图书馆内的被动服务,转向走出去的主动服务。
1.服务进课堂
高校图书馆可以创作信息素养培养系列课程,并且联合公共教学部,开发阅读与人文素养相关的课程资源,形成系统化、系列化,以阅读为主线的职业素养课程体系。
2.服务进寝室/办公室
高校图书馆可在宿舍会客厅或行政教学办公楼大厅打造“诚信书吧”,把相关图书推荐与借阅、电子书阅读等推进到学生宿舍和教职工办公室,实现自助借阅、自主管理。推出图书网上预借活动、读者线上借阅、图书馆提供定期送书等。
3.服务进社团
高校图书馆可积极促进学生和教职工社团设立阅读书会,牵头在全校各班、各教职工分工会建立阅读小组,制订阅读活动计划,吸收学生和教职工加入阅读社团并开展各类阅读活动。
4.服务进实习
高校图书馆可在校内实习实训场所开展专业技能图书和专业期刊推荐活动,供学生在实训操作时有相关学习和借鉴。也可为实习学生提供实习相关专题电子资源,开展阅读周系列活动等。
5.服务进社区
高校图书馆可与周边社区合作,适当向周边社区居民开放图书借阅、数据库使用权和信息素养培训等公益服务,践行全民阅读、终身学习等国家方针政策。
四、服务内容的创新——从以流通服务为中心到多元化信息服务
服务内容的创新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核心。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主要集中于采购、编目、排架等流通服务的内容,后又加入阅读推广、学科服务等高校图书馆的特色服务项目。但如果将自身定位成“智库”,就必须提供更多元化的信息服务。
1.文献信息的收藏与公开
图书馆最初出现是用于收集、保存、传播人类创造的有价值的各类文献。在图书馆发展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馆藏文献量是衡量图书馆实力的最主要指标。即使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纸质文献资料的保存和有效公开,仍然是图书馆提供的最重要服务之一。
2.学术信息的追踪与分享
哈佛大学图书馆馆长潘特·巴克说:“没有一个高质量的图书馆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3](152-153)因为图书馆不仅收藏了大量学术文献,还会对学术前沿信息进行追踪与分享,以便高校教学和科研两手抓。
3.情报信息的收集与研究
情报信息是“智库”定位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核心内容。情报信息包含学术情报、学科专业情报、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情报等,为学校各层级决策者提供情报参考。
4.文化信息的传承与创新
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主要抓手是阅读推广服务。每年的“4.29读书节”是开展和推广阅读活动的契机,并辐射整年。在阅读推广活动中充分融入文化信息,在传承和创新两方面下功夫。
五、服务对象的创新——从单一的读者服务到多对象的“智库”服务
1.对单一读者的服务
高校图书馆的单一读者种类很多,包含研究者(以教师为主)、学习者(以学生为主),还有来自行政或后勤的普通读者。对不同种类的读者,服务侧重点是不同的,研究者更需要学术追踪服务,学习者和其他普通读者需要纸质和电子信息资源的服务等。
2.对科研组织的服务
高校的科研组织通常为学术的项目组、研究院等科研小机构。高校图书馆对其的服务应该围绕学术前沿信息进行收集和共享,为其研究方向做一定参考。
3.对职能部门的服务
高校图书馆对职能部门的服务,主要是为各层级的决策者(各层级领导)提供情报服务。如针对某专业学科或整体高校发展的信息数据挖掘和比较分析等。
六、服务技术的创新——无纸化、数字化的演变
“我们所处的环境在过去20年里发生的变化超过了过去200年的变化,特别是技术发展的驱动……”[4](84-88)这是大英图书馆对技术在图书馆发展中重要作用的阐述。电子资源和信息的泛在化对高校图书馆的各项服务产生了重要影响。
1.采购预算的倾斜
纸质图书采购量向来是图书馆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资源数字化电子化的趋势,各馆的采购预算渐渐向电子资源倾斜。根据高校图工委的数据,中国高校馆均电子资源支出由2006年的78万元,上升到2017年的327万元,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
2.“智慧”图书馆
阿法迪定位系统、24小时自助借还机、线上预约,以及微信公众号的普吉,使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越来越“智慧”,排架、编目等劳动密集型服务趋向“无人化”。
3.数据挖掘及信息咨询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包含数据挖掘、关联发现和可视化展示,最后利用知识发现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向各类服务对象提供不同需求的咨询服务。
七、服务职能的创新——馆员的工作重心转向“知识服务”
流通服务和传统意义上的学科服务无法满足日益多元化的读者需求,对馆员的综合素质及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智库”定位下,高校图书馆馆员的职能是围绕“知識服务”,包含以下几点:
1.学科情报服务职能;2.数据挖掘及分析服务职能;3.决策支持服务职能;4.学术交流共享服务职能;5.信息素养培育服务职能。
图书馆鼓励并支持馆员积极参加培训,终身学习,使自身能力始终与最新需求相匹配,从源头上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了“智库”定位下高校图书馆的创新服务模型:以馆内被动服务向读者、科研组织、职能部门进行主动辐射服务,以“服务五进入”为主要渠道,针对性地向不同对象提供文献、学术、文化信息及信息素养培育服务。最终使图书馆成为高校的各类信息中心、知识文化中心,达到“智库”服务标准。
参考文献:
[1]张晓林.颠覆数字图书馆的大趋势[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5).
[2]国家图书馆研究院.《2018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发布[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9(3).
[3]喻式仪.谈高校图书馆的参政咨询工作[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4).
[4]李彦昭.图书馆战略规划中的用户研究与服务——对国外图书馆战略规划文本的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12(1).
基金:浙江旅游职业学院2019年院级课题《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情报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创新》(2019 JGYB0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