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十世纪以来王世懋文学研究述评

2020-10-09肖杨

文教资料 2020年19期
关键词:世说新语

肖杨

摘   要: 近四十年来,明清诗文研究发展迅速,一改原先的边缘化现象,诸如格调派、神韵说、性灵说等诗学概念更是被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身为文坛领袖王世贞之弟的王世懋,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早岁服膺“后七子”,晚年诗学理论又转益多师而集大成。目前学界对他的文学研究主要为诗歌理论研究、《世说新语》评点研究两大方面,其中以《艺圃撷余》为主要文本研究其诗歌理论。本文对二十世纪以来王世懋的文学研究进行系统归纳梳理,在与明清纵向维度的比较下,发现目前研究成果的创新与不足。

关键词: 王世懋   文学研究   诗歌理论   《世说新语》

王世懋(1536—1588),字仲敬、敬美,别号麟州,又号损斋道人,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人,与其兄王世贞并称“二美”,著有《王奉常集》五十四卷。时人吴国伦称“盖敬美其才兼人,而尤研精于风雅典谟,暨先秦、两汉、魏晋诸书,旁及二氏、百家、音官、稗史之属……以故闻识广,而神气益完;思虑深,而天机益敏;意兴高,而风韵益畅之”①,赞其博学多才、见多识广。对其诗作胡应麟评“凡诗初年多骨格未成,晚年则意态横放……敬美幨帷兰省,皆篇篇合作,语语当行,初学所当法也”②(360)。王世贞叙“间采刘义庆《世说》,自以为得彼三昧”③,又可见王世懋自幼酷爱《世说新语》。当代学术界对王世懋的文学研究多集中在诗歌理论与《世说新语》两方面,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归纳以作参考。

1.诗歌理论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王世懋诗歌理论的研究,多以其晚年诗论《艺圃撷余》为主要理论依据,围绕“格调派”与“神韵说”“性灵说”的概念对其诗论性质进行界定,其中又以郭绍虞“格调说的转变者与修正者”论影响较大。此外,还在明清的研究基礎上深入王世懋与王世贞等后七子诗论的比较研究,对王世懋诗论内容、理论溯源、性质等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

1.1王世懋诗论定位

关于王世懋诗歌理论定位的研究,由来已久,明代陈文烛的“兹编所载……真足羽翼徐氏”④,开此论先声。钱谦益进一步评其“论本朝之诗,独推徐昌榖、高子业二家”⑤(4470),强调其论诗重徐祯卿神韵之风。与明清的研究成果相比,当代学术界对王世懋的诗论研究已有较大发展,显著体现为郭绍虞在陈、钱基础上提出的“格调说的转变者与修正者”一论,在目前王世懋诗论定位研究里独树一帜。此外,亦有着眼于王世懋诗论与“神韵说”“性灵说”及不属于“格调派”者。略分其类,可如下:

第一,王世懋是“格调说的转变者与修正者”。郭绍虞将王世懋与胡应麟单列一目,延续陈、钱“羽翼徐氏”论,认为王、胡二人论诗都重在神韵,但世懋论诗又是站在格调派立场的,如《艺圃撷余》“作古诗先须辨体”一则,虽是讲格调但并不违背“神韵说”,又如“晚唐诗,萎薾无足言”一则,便是以神韵讲格调,说明第一义之悟即由透彻之悟的关系,故称王世懋为格调说的转变者。随后“盖格调派的流弊,到此时已逐渐显著”,世懋为纠正弊端即“求之其前再求之其后,宗主一家再博取数家”,如《艺圃撷余》“李于鳞七言律”与“唐律由初而盛”两则,虽然仍是格调论,却没了格调论的流弊,故称王世懋是格调说的修正者。郭氏“格调说的转变者与修正者”⑥(222-227)论承前人观点,一“转变”一“修正”地动态刻画出王世懋诗论性质的变化过程,在学术界影响极深,基本不出其右。

如史小军便延续郭说,称王世懋“对七子派格调论进行了修正,直至放弃格调论而趋向神韵和性灵论”⑦。刘德重⑧与郭著论点无二,认为明代的“格调”说,于王世懋、胡应麟而言,实质上是披着“格调”的外壳,内核不是折入“性灵”说、便是“神韵”说,或是折中调和。二者论调皆不同程度地受到郭著的影响。

此外,蔡镇楚着眼于王世懋诗论“反映出七子诗学的转变”⑨(368)的部分,查清华⑩(129)侧重点放在王世懋诗论对格调派的修正,基本都与郭著论调保持一致,可见此论为学界所广泛接受。

第二,王世懋诗论涉及神韵说的部分。成复旺、蔡钟翔以《艺圃撷余》为例,认为其中诗论很大程度影响了“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93-95)的发展。此论对王世懋诗论定位的研究颇具启发性,许总(360)也补充道王世懋诗论是以“神韵”补充“格调”,但二者皆由于篇幅原因未结合王世懋诗文集展开论述,是将理论与创作割裂研究,还需进一步考证、完善结论。

第三,王世懋诗论涉及性灵说的部分。袁震宇、刘明今认为王世懋是性灵说的“首开风气者”(298-302),谢旭也视其为“性灵论的先驱”,亦有借鉴意义,但理论支撑不够。

最后还有一部分学者与主流持论相反,认为王世懋不属于格调派。最早是宋佩韦将王世懋于“复古派的反对者”(156)一节中列出,以《艺圃撷余》中“且莫理论格调”一则为例,称其诗论与七子派主张不同,王英志称此类诗论“不属于复古格调派”,相比之下郭绍虞之论更圆融成熟。

综上,从明清至今,二十世纪以来对王世懋诗论定位的研究层出不穷,以郭绍虞的“格调说的转变者与修正者”一论为最佳,为学界广泛接受,至于诗论与“性灵”及“神韵”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厘清。

1.2王世懋诗论的比较研究

明清是王世懋诗论比较研究的起步期,多与王世贞诗论相比,皆局限于《艺圃撷余》一篇,且未关注王世懋与七子派的对比研究。许学夷最早点出王世懋《艺圃撷余》中大部分诗论“多与乃昆相契”(347),与之相反,潘德舆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指出兄弟二人观念“忽相违反”(141)。现代学者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将其诗论与谢榛等七子派相比,丰富了王世懋诗论的比较研究。

第一,与王世贞的比较研究。

一类是延续许学夷“相契”论者:萧华荣将《王奉常集》中“丈夫要在行己意为真耳”与王世贞“有真我然后有真诗”(265-266)的主张并举,指出二人都重性情与“真”,对二者诗歌理论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邓新跃指出《艺圃撷余》“唐律由初而盛”一则与《艺苑卮言》“衰中有盛,盛中有衰”一则相通,且兄弟二人诗话中皆不乏赞高叔嗣诗之语,有助于王世懋与王世贞诗话的比较研究。查清华指出王世懋虽不在七子之列,但其诗论与其兄世贞非常接近,重辨体、重格调,为王世懋与王世贞诗论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霍松林称王世懋“且莫理论格调”实即乃兄“离而后合”之“离”“固当严于格调”实即乃兄之“合”(817),为兄弟二人诗论比较研究提供理论支撑。陈国球(76)与邓新跃着眼点一致,重申兄弟二人论文学时代分期之近似;陈文新(157-161)论兄弟二人“当行”“本色”等诗论持论一致,对兄弟二人诗论的比较研究有帮助作用。

一类是声援潘德舆“相反”论者: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明确提出王世懋诗论“则不苟同于乃兄”(115),与潘德舆观点无二,缺乏具体分析。敏泽亦认为王世懋论诗主旨“原来就和王世贞有明显的区别”(688),也点到即止。需要关注的是,唯芦宇苗以《王奉常集》为切入点,如“自钟嵘《诗品》以来,谭艺者亡虑数百十家,前则严沧浪徐迪功二录,近则余兄《艺苑卮言》最称笃论,然严徐精而未备,《卮言》备而不专”(《诗测序》,《王奉常集》卷八),指出王世懋认为“《艺苑卮言》并非完美无缺”,得出王世懋“不以其兄为圭臬”(150-156)这一结论。论据結合,深化王世懋与王世贞的比较研究。

第二,与七子派的比较研究。

蔡镇楚认为王世懋主格调但不恪守七子之旨,反映出七子诗学的转变,具体表现为:对七子之论,既有继承,又有批评;既赞扬李梦阳、李攀龙精心学古,又不满于当时的拟古剽窃之风,可作为二者比较研究的参考资料。周远斌认为“明代诗格论也像诗调论”(97),评王世懋晚年诗论在高启、李东阳、王世贞的诗格论基础上又有发展,有助于王世懋晚年诗论与七子派诗论的比较研究。陈文新除关注兄弟二人诗论之余,还提到与谢榛较注重作诗之“法”相比,王世懋更强调“自运”,为王世懋与谢榛诗论的比较研究开辟新思路。芦宇苗还补充提到王世懋虽未参加七子结社,但早年即沉潜于七子的作品中,堪称与后七子关系密切者,其诗学理念必在创作中有所体现,对王世懋与后七子的比较研究亦有启发。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可知王世懋对王世贞及七子派既有接受又有改造,其早年诗论多与七子派格调论一致,晚年则注重性情之“真”“当行本色”、不独尊盛唐。总的来说,目前对王世懋诗论的比较研究虽较明清已有进步,但仍属于起步阶段,尚未出现系统的比较研究,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1.3王世懋诗论内容、渊源等研究

明清对王世懋诗歌理论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共摘录《艺圃撷余》六条诗论,卷九云:

王敬美曰:“作诗者初命一题,神情不属,便有一种供给应付之语,畏难怯思,即以充役,故每不得佳。能破此一关,沉思忽至,种种真相见矣。”此一段真文章不二法门,不独论诗宜尔。予每欲书之席端,以为行文准的。又曰:“今世五尺之童,才拈声律,便能薄弃晚唐。然取法固当上宗,论诗亦勿轻道。诗必自运,而后可以辨体;诗必成家,而后可以言格。”又曰:“不唯情性之求,而但以新声取异,安知今日不经人道语,不为异日陈陈之粟乎?”此皆能为末学肤受辈进苦口之药石,针害身之膏肓也。徐昌榖《谈艺录》极求简奥,其实肤庸,无此切中痼疾之言;作诗工于敬美,论诗逊之甚远。渔洋极尊《谈艺》,于《艺圃撷馀》则忽之,偏矣。

潘德舆评王世懋诗歌理论中的诗歌创作论,奉为“文章不二法门”,极大地肯定了《艺圃撷余》的诗论价值,进一步通过对比指出世懋论诗长于徐祯卿,而作诗逊之,为王世懋的诗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

在理论与创作的关系上,陈田评价王世懋“惜其才非殊绝,不足以副其言耳”(1976),汪端总结“敬美诗虽不逮凤洲,而持论过之”,总体上都认为王世懋长于诗论但不工于作诗。

当代以来学者较明清而言研究更具体,突破表现在对王世懋诗歌理论的渊源深入挖掘,关注到其心态转变在诗文创作中的具体表现:

周群从三方面将王世懋与七子派诗论进行比较:后七子认为唐宋派“惮于修辞,理胜相掩”,摈斥宋学,而王世懋则学宗孔子,意欲恢复没落于曲儒、陋孺之外的“真儒之道”;后七子鄙弃心学,王世懋以“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宇宙在我”的陈献章为尊;七子派多宗法儒学原典,罕言二氏,王世懋却对道家时有维护,还援引佛教为学,如“随缘尖机,都无染着,纵心自在,亦无束缚,忧喜不遂境生,智慧每从内照,此六祖新诠也”(44-61)。周群通过王世懋对待宋学、心学、道教与七子派截然不同的学术倾向,肯定其通脱的文学思想,是王世懋诗论研究中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资料。

孙学堂从意气心境的角度讲王世懋“淡于声气”,至中年则陶然自适,这种心态也折射入文学创作中,对理解王世懋早晚年诗论变化大有帮助;郑利华指出王世懋诗论前后期的演变或与所属的吴中文学阵营,以及晚年思想与心态生活的转变有关,为王世懋的诗论溯源开辟了新视角;李波将现有的关于《艺圃撷余》诗论的研究进行整合,未有明显突破,故不赘述;姬毓还关注到王世懋心态转变在诗论中的体现,并对其早晚期诗学思想及诗学定位进行阐述,还简略涉及了王世懋与七子派的交游考,具有参考价值。

廖可斌认为王世懋对七子派格调论的修正“是作为后来者很容易做到的事情”(337),没有做出开拓,对王世懋的文学成就进行贬低,未免有失公正。

2.《世说新语》评点研究

《世说新语》入明前主要以抄本的形式流传,至明后,刻本逐渐取代抄本成为主要传播途径,扩大传播范围,广为流传。王世懋“幼而酷嗜此书,中年弥甚”(《王奉常集》),爱好程度可见一斑。但明清并没有关注到王世懋对《世说新语》的评点价值,直至二十世纪才涌现出一批学者着手此方面的研究。

王能宪最早将王世懋评点内容概括为“一是疏通临川文意,二是辨正孝标之注”(95-106),称明代能做到真正意义上评点的只有王世懋、李贽,突出强调评点在明代《世说新语》研究中的独特价值与贡献,对王世懋《世说》评点的研究具有开辟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刘强将王世懋与王世贞相比较,从三方面指出其成就在王世贞之上:首先,王世懋最早提出“世说学”这一概念;其次,他一生措意《世说新语》的研究与传布,几种版本的刊刻皆与其有关;最后批释承前启后、独树一帜。故称王世懋为“世说学”首倡者和奠基人,点明其评点在明代承前启后的独特地位,是王世懋《世说》评点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此外,刘强《世说新语会评》转录万历年间初刻《世说新语鼓吹》的评点,整理汇集王世懋评点近三百条,为今人研究王世懋《世说》评点提供了可观的一手资料。

此后王旭川在王能宪的基础上将其评点内容细分为四方面,称王世懋是“明代通过评点进行《世说新语》研究的主要人物”,也对王世懋的评点价值给出时代定位。甄静进一步将王世懋的评点划分为五大方面,曹子轩在前人基础上补充分类为六大方面,未及王世懋评点价值及特色,不赘述。

综而观之,目前学界多从小说的角度对王世懋《世说新语》评点进行内容划分及价值定位,虽已取得可喜成就,但未深入涉及“世说学”对其散文文风的影响,尚停留在较浅层面的研究。

3.结语

二十世纪以来学术界对王世懋的文学研究包括诗歌理论研究及《世说新语》评点研究,尤其侧重诗论研究。明清对王世懋的文学研究成果较少,截止到目前,学界对王世懋的关注呈增多趋势,在明清的基础上多有继承又加以突破,具體表现为注重《王奉常集》的诗论,不再就《艺圃撷余》泛泛而谈,深化了王世懋与七子派诗论的比较研究,进一步挖掘了王世懋诗论的来源与转变,还关注到了王世懋《世说新语》评点的文学性价值。

李艳好《王世懋研究回顾与展望》一文亦对王世懋研究现状进行整理与回顾,指出了目前的研究成果与不足。与本文相比,不足在于李艳好仅以时间罗列研究成果,未明确当前研究对明清研究继承与发展的脉络。另外,对王世懋诗论研究的归类不细致,未能体现出研究现状的全貌。

此外,李艳好《王世懋年谱》是目前学界唯一一篇王世懋年谱研究,以系年的形式对王世懋生平事迹、重要作品、仕宦活动、交游往来等情况加以考证整合,有助于全面认知其学术成就及来源,并对与之往来的七子派的文学复古活动有更丰富的史料把握,是王世懋文学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

纵观全文,王世懋文学研究,尤其是晚年诗歌理论研究,还有可挖掘拓展的空间。首先,目前学界对王世懋晚年诗歌理论定位、价值,实际是有争议的,交锋点就在于晚年诗歌理论属不属于格调派,哪些是坚守本位的,又有哪些是修正的,调整和改变到什么程度,这些都未成定论。其次,《王奉常集》五十四卷中诗文理论亦很多,从中构成王世懋晚年诗歌理论,亦影响了对王世懋在明代文学史、批评史上成就、地位的评价。根本原因还在于:一是对其晚年诗歌理论全盘系统梳理不够;二是对其早晚年诗歌理论,从文本、交游与接受上,尚未进行全面系统的比较研究,亦未从动态的、发展的视角,定性出晚年诗歌理论成就的可信结论。故拟以《王奉常集》为文本,系统梳理王世懋的诗歌理论,尤其是集大成的晚年诗论,细究早、晚年诗论流变,考察心态信仰、地域家世、生活交游对晚年诗论产生的影响,通过比较研究得出王世懋对王世贞及后七子诗论的继承与创新,对其晚年诗论的真正价值与时代定位给出合理界定。

注释:

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一三三[M].济南:齐鲁书社,1997.

②(明)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③(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续稿:卷一百四十[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一三九[M].济南:齐鲁书社,1997.

⑤(清)钱谦益.列朝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7.

⑥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⑦史小军.论“末五子”对“前后七子”格调理论的发展与突破[J].学术研究,1998(11).

⑧刘德重.明代诗话:格调、复古与分唐界宋[J].上海大学学报,2004(6).

⑨蔡镇楚.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M].长沙:岳麓书社,1999.

⑩查清华.明代唐诗接受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成复旺,蔡钟翔,黄保真.中国文学理论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许总.宋明理学与中国文学[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

袁震宇,刘明今.中国文学批评通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谢旭.阳明心学对七子派文学理论的解构[J].人文杂志,2011(6).

宋佩韦.明文学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王英志.王世懋不属复古格调派——《艺圃撷余》论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3(5).

[明]许学夷.诗源辨体[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2010.

萧华荣.中国诗学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邓新跃.王世懋对后七子格调论的修正[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1).

霍松林.中国诗论史[M].合肥:黄山书社,2007.

陈国球.明代复古派唐诗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陈文新.明代诗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日]青木正儿.中国文学思想史[M].台北:台湾开明书店,1977.

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芦宇苗.江苏明代作家诗论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周远斌.论明代诗学的诗性化[J].齐鲁学刊,2000(6).

[清]陈田.明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清]汪端.明三十家诗选[M].蕴兰吟馆重刊本.

周群.儒释道与晚明文学思潮[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孙学堂.隆庆万历间文坛风气及文学思想的变化[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5(3).

郑利华.前后七子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李波.王世懋的诗歌理论[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06.

姬毓.王世懋诗学及心态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廖可斌.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刘强.王世懋的“《世说》学”[J].古典文学知识,2017(3).

刘强.世说新语会评[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王旭川.明代《世说新语》的研究及影响[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3).

甄静.元明清时期《世说新语》传播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8.

曹子轩.明代《世说新语》评点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5.

李艳好.王世懋研究回顾与展望[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3).

李艳好.王世懋年谱[D].兰州:兰州大学,2014.

参考文献:

[1][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399.

[2][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7382.

[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奉常集条[G].文渊阁本.

[4][清]王士禛.池北偶谈[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清]王夫之.明诗评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72.

[6]耀晓娟.《世说新语》接受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3.

[7]胡海英.《世说新语补》成书与版本考[J].明清小说研究,2015(2).

猜你喜欢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复音虚词的同义聚合现象
论李白诗中《世说新语》典故
从《世说新语》看士族女性的魏晋风度
刘知幾何以讥评《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魏晋士林众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