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多种西药合用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并提出促进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对策

2020-10-09李锐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0年17期
关键词:合理用药不良反应

李锐

【摘 要】 目的:探究多种西药合用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并提出促进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对策。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在本院使用多种西药合用治疗且出现不良反应的1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不良反应表现、原因,并根据结果制定合理用药对策。结果:不良反应原因:25.88%是用量不当,25.29%是用法不当,24.12%是重复给药,24.71%是配伍不当。不良反应临床表现:31.18%是过敏反应、13.53%是乏力、12.94%是头晕、11.76%是呕吐、10.00%是头痛。结论:多种西药合用容易发生不良反应,需要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管理,要求医院完善规章制度,医生熟知不同药物适应证、禁忌证等,提升用药的规范性,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关键词】 多种西药合用;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临床上,很多疾病的治疗需要多种药物的联合使用,以增强药效,缩短病程,加速患者康复,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1]。不过在实际应用中,会因为联合用药的要点、禁忌不明确,出现用药不合理、滥用等情况,进而提高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治疗的安全性[2]。因此,要全面掌握多种西药合用的不良反应原因、症状等,以此为依据制定应对策略,保障用药安全。本次研究就围绕这几点展开,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170例研究对象是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在本院进行多种西药合用治疗且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女患81例,男患89例,平均年龄为(42.51±7.34)岁。其中26例神经外科、14例泌尿外科、31例消化内科、34例心胸外科、29例普外科、21例妇产科、15例儿科。

1.2 方法

以《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为依据,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病历及处方信息进行整理,包括实际病情、给药方式、剂量、剂型、数量、不良反应等。

1.3 观察指标

总结多种西药合用中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以及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現。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用SPSS 19.0软件整理,χ2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描述,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多种西药合用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

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44例(25.88%)是用量不当,43例(25.29%)是用法不当,41例(24.12%)是重复给药,42例(24.71%)是配伍不当。

2.2 分析多种西药合用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占比最高的5种分别是:过敏反应31.18%、乏力13.53%、头晕12.94%、呕吐11.76%、头痛10.00%。见表1。

3 讨论

西药在临床中的治疗效果不容忽视,通常会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药物联合应用,进一步增强治疗效果,但是用药的有效性、安全性直接受到药物合理搭配的影响[3]。如果搭配不合理,不仅会降低治疗效果,还会提升用药风险,患者用药后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增添其痛苦,严重者会致死,所以加强合理用药管理至关重要[4]。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多种西药合用患者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中,过敏反应占比31.18%、乏力占比13.53%、头晕占比12.94%、呕吐占比11.76%、头痛占比10.00%,其它的还有水肿、发热、恶心、皮疹、失眠。另外,导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中,用量不当占比25.88%、用法不当占比25.29%、重负给药占比24.12%、配伍不当占比24.71%。究其原因,1)用量不当:很多医师对药物剂量控制不准确,仅根据说明书增减。如果给药剂量过低,达不到治疗效果;如果给药剂量过高,会诱发过高的血药浓度,增加机体代谢负担,进而出现不良反应。2)用法不当:同一种药物针对不同患者,会有不同的禁忌证、适应证,如果患者未明确诊断,或是药物种类、剂型等选择不合理,会在多种药物互相作用下提升不良反应发生率。3)重复给药:目前医疗技术的发展,药品种类日益增多,有的药品名字相同或相近,但用药指征、疗效不同的情况。在临床应用中,如果医师不清楚药品注意事项、适应证或疏忽大意,会发生给药错误、重复给药等情况,进而诱发不良反应。4)配伍不当:如果医师对药物配伍禁忌不了解或经验不足,在处方、配药过程中没有控制好不同药物之间的比例,会出现负性作用,提高不良反应发生率。

为了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减少不良反应,要根据以上不良反应表现及相关因素制定管理策略[5]。完善西药使用及管理制度:要在原有规章制度基础上进行完善和补充,加强管理力度,要求医师严格执行,并做好审查工作,如果发现不合理处方,退回重开,保证用药的合理性。其次,合理制定多种西药合用方案:多种西药联合应用能增强治疗效果,但是需要有科学的联合用药制度规范医师的行为,要求在病历中备注患者的实际病情,以及联合用药的药物性质、禁忌证、适应证等,药剂科工作人员进行不定期抽查。培训学习:医师要定期进行学习培训,掌握最新西药成果,熟知不同药物的作用、禁忌证、适应证、配伍禁忌等,提高给药的准确定[6]。个性化用药:在实际用药中需要结合患者的诊断结果、实际病情,出具个性化的药物用法、用量、用药频率、给药方式、给药频率、停药时间等。特别是给药时间会对药物毒副作用及机体代谢产生影响,所以医生需要综合评估患者身体情况,保证用药的精准性和科学性。还要对特殊患者群体合理调整用药方法,如孕妇、婴幼儿、老人等,在用药前询问过敏史、病史、做皮试。

多种西药合用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为保障药物作用,临床应正确对待多种西药合用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并根据不良反应在工作中谨慎考量,多关注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做出正确的改善措施,保障药性和生命安全。多种西药合用的不良反应在相关制度、规范中被更具体的言明能保障医护人员、药剂师对工作的严谨性,主动对西药搭配方式、剂量进行调整,为治愈疾病做出更大贡献[6]。

临床治疗过程中若对多种西药合用不良反应详细掌握,能减少用药斟酌时间,及时为患者推荐合理的药物,减少药物使用不当对机体的消耗。多种西药合用不良反应对药敏试验也有较大帮助,临床能收集较多案例,对不同的西药进行试验,观察两组或多种药物在培养皿/切片中的相互作用情况,对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白蛋白等变化详细记录,完善试验结果,提高临床对多种西药合用风险的把控能力[7]。

明确多种西药合用不良反应并做出合理用药措施让临床用药、药房管理能及时发现西药使用问题,并完善相应制度,提高药物搭配效果,满足治疗疾病需求。药物搭配良好对患者健康十分重要,不会轻易引起机体不适,帮助患者了解更多藥物知识,掌握服药后禁忌,降低用药风险[8]。患者和医护人员、医护人员与药师、药师与患者间在良性状态下密切配合,避免多种西药合用不良反应,高度关注药物间不良情况和尽量规避用药后风险。患者在生活中可以根据医生提供的用药信息合理用药,减少人为多用或少用药物的情况,保障药物在机体内部的最佳效力,药物搭配更有效[9]。

综上所述,多种西药合用如果出现配伍不当、用法用量不当、重复给药等情况,会诱发过敏反应、乏力、头晕、呕吐等不良反应。在临床中,需要加强合理用药管理,要求医院完善规章制度,医生熟知不同药物适应证、禁忌证等,提升用药的规范性,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吕传峰.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22):119-120.

[2] 张长阵.老年人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的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61):192-193.

[3] Wang Jinping,Zhao Meng,Nie Xiaojing,et al.Application of PDCA cycle in adverse drug reaction monitoring[J].Pharmaceutical care and research,2017,17(05):378-381.

[4] 刘惠霞,邓树强,熊锋.临床药师干预对促进华法林合理用药的效果分析[J].北方药学,2019,16(09):170-171.

[5] 曾建勋.西药临床合理用藥的安全性与管理措施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14):99-100.

[6] Zhang Yugao,Li Yuhua,Dong Jianwen.Analysis of optimizing hospital drug management to effectively reduce adverse drug reactions[J].Northern pharmaceutical,2015,12(01):148149.

[7] 李正清.观察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处方药,2019,17(01);62-63.

[8] 赵莉.浅谈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与管理措施[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05(81):195-196.

[9] Liu Xuepeng.Safety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of clinical rational use of Western Medicine[J].Capital food and medicine,2019,26(15):82.

文章编号:WHR201909227

猜你喜欢

合理用药不良反应
180例门诊患者用药咨询分析与讨论
西药门诊处方用药合理性分析
32546例疏血通注射液医院集中监测研究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