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静脉用蔗糖铁注射液改善产科贫血的临床疗效
2020-10-09张超
张超
【摘 要】 目的:分析静脉用蔗糖铁注射液改善产科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的研究对象选自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86例产科贫血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及知情同意分为对照组(n=43例)及观察组(n=43例),对照组接受复方硫酸亚铁叶酸片口服治疗,观察组接受静脉用蔗糖铁注射液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28%,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LT、AST、Cr、BUN等各项肾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Hb为(114.22±10.05)g/L、Hct为(36.75±3.49)%、SF為(124.18±11.07)μg/L、TSA为(27.69±2.58)%,与对照组患者的血液指标含量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产科贫血患者接受静脉用蔗糖铁注射液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贫血症状,且不良反应较少。
【关键词】 产科贫血;静脉用蔗糖铁注射液;复方硫酸亚铁叶酸片;不良反应
产科贫血疾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多是妊娠期女性的常见并发症[1]。对于妊娠期女性,当其出现贫血症状后,其抵抗力会明显下降,并且患者会出现心悸、气喘、疲劳、头晕、失眠、记忆力下降等诸多临床症状[2]。贫血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机能,患者在分娩时其耐受力明显下降,并且在孕期和分娩后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3]。对于贫血严重的患者,其胎儿的发育同样受到影响,甚至出现胎儿缺氧、早产、死胎等多种严重症状[4]。对于贫血患者,需要给予其合理的方式进行治疗,以改善贫血症状,提升产妇的身体机能,促进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5]。本文主要研究静脉用蔗糖铁注射液改善产科贫血的临床疗效,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的研究对象选自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86例产科贫血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及知情同意分为对照组(n=43例)及观察组(n=43例)。对照组中,年龄22~37岁,平均(29.56±2.73)岁;初产妇25例、经产妇18例;产妇的孕周为28~35周,平均孕周为(31.52±3.08)周。观察组中,年龄23~38岁,平均(30.48±2.81)岁;初产妇26例、经产妇17例;产妇的孕周为29~35周,平均孕周为(31.95±3.14)周。组间一般资料作比较,P>0.05,存在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WHO关于贫血的诊断标准[6],并经过临床检查确诊为贫血;均自愿接受本次治疗和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在围产期存在输血史者;非缺铁性贫血者;伴有血栓栓塞史者;对本次治疗药物过敏者;精神疾病和认知障碍者。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复方硫酸亚铁叶酸片口服治疗,治疗方法为:给予患者口服复方硫酸亚铁叶酸片,口服剂量为4片/次,3次/d。
观察组接受静脉用蔗糖铁注射液治疗,治疗方法为:在首次治疗时,给予患者静脉推注20mg的蔗糖铁注射液,对患者的症状进行观察15min,若患者无不良反应后,则继续给予患者用药;然后将200mg的蔗糖铁注射液,与100mL浓度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混合,给予患者静脉滴注,2次/周。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和治疗前后血液指标含量,并作对比。
1.4 数据处理
用SPSS 22.0软件统计处理文中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百分比(%)表示。P<0.05表明组间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28%,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对比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其ALT、AST、Cr、BUN等各项肾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LT、AST、Cr、BUN等各项肾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指标含量对比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其Hb、Hct、SF、TSA等各项血液指标含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b为(114.22±10.05)g/L、Hct为(36.75±3.49)%、SF为(124.18±11.07)μg/L、TSA为(27.69±2.58)%,与对照组患者的血液指标含量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3。
3 讨论
当女性处于妊娠期间时,其血容量增加,此时血浆的增加量明显多于血细胞,导致血液被稀释,进而使妊娠期女性容易出现贫血症状[7-8]。妊娠期贫血疾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机能,对其循环系统、代谢系统、神经系统等造成较大影响,容易使患者出现头晕、心悸、记忆力下降等症状[9-10]。并且妊娠期贫血,会对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负面影响,病情严重者会导致胎儿死亡,因此要对患者实施合理的治疗[11-12]。
以往临床上主要对患者实施输血和补铁治疗,但是目前的血源紧张,输血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严重过敏反应、感染等,风险性较大[13];补铁治疗的起效较慢,在治疗时容易出现多种消化道不良反应,导致患者难以有效坚持治疗,治疗效果不佳,并且口服补铁药物,其生物利用度较低[14-15]。
静脉用蔗糖铁注射液是一种氢氧化三铁蔗糖复合物,药物通过静脉注射可以快速进入患者体内,到达网状内皮系统中,药物中的铁剂和转铁蛋白能够迅速结合,到达骨髓,促使骨髓红细胞生成,迅速补充患者铁需求量,纠正贫血症状[16-19]。
研究得出,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28%,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LT、AST、Cr、BUN等各项肾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b为(114.22±10.05)g/L、Hct为(36.75±3.49)%、SF为(124.18±11.07)μg/L、TSA为(27.69±2.58)%,与对照組患者的血液指标含量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产科贫血患者接受静脉用蔗糖铁注射液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贫血症状,且不良反应较少。
参考文献
[1] 徐鸿尧.蔗糖铁联合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老年髋部骨折贫血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骨伤,2019,32(05):444-447.
[2] 徐静.阿胶黄芪口服液联合蔗糖铁注射液治疗产后贫血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6,23(10):1565-1568.
[3] 万振华.静脉用蔗糖铁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09):94-96.
[4] 廖羿霖,覃文艺,蓝晓岚,等.静脉用蔗糖铁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贫血患者效果分析[J].内科,2016,11(02):238-240.
[5] 张莉娟,陈敏,蔡小芹,等.静脉用蔗糖铁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缺铁性贫血的护理[J].四川医学,2016,37(09):1060-1062.
[6] 张蓬杰,汪玲果,杜鹏,等.口服多糖铁复合物与静脉注射蔗糖铁对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6,14(03):28-31.
[7] 阮积晨,周海霞,钱江潮,等.蔗糖铁治疗儿童缺铁性贫血50例临床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03):423-425.
[8] 郑柳燕,罗忠明,骆九源,等.静脉与口服补铁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的效果[J].华夏医学,2016,29(01):86-89.
[9] 刘慧玲,曹慧敏,赵冰峰.不同补铁方案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护理[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5,36(01).
[10]夏乐强,刘树平,王瑛,等.静脉铁剂与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前贫血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6,28(19).
[11]姚昆,姚慧娟,褚靖宇,等.探讨蔗糖铁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失血性贫血的意义[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07(19):25-26.
[12]宋鑫,陈剑云,魏立强,等.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剂应用于消化道肿瘤相关性贫血的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18,20(01):114-116.
[13]庄洁.蔗糖铁联合左卡尼汀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04(60):11831-11832.
[14]杜娟,孔令强,刘晓霞,等.左卡尼汀对血液透析肾性贫血的疗效及氧化应激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31).
[15]王百盛,刘欣伟,张敬东,等.重组人促红素与蔗糖铁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中应用[J].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2016,04(03):144-147.
[16]陈彤,班遵浦,罗国鸿,等.百令胶囊对蔗糖铁致血液透析肾性贫血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6,16(06):47-48.
[17]高世洪,张姝娣,吴晗.观察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采取促红细胞生长素联合蔗糖铁治疗的临床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07(14):111-112.
[18]陈熙军,胡开洪,鲁毅,等.左卡尼汀联合蔗糖铁对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及氧化应激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15):2907-2909.
[19]马云霞,夏冰峰.右旋糖酐铁分散片加蔗糖铁剂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的护理[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5,2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