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新阶段:精准扶智2.0
2020-10-09文燕银陈琳张高飞毛文秀
文燕银 陈琳 张高飞 毛文秀
摘要:我国全面脱贫的宏伟目标实现后,在阔步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必然需对欠发达地区实施更高水平的“精准扶智”,走“富脑袋”与“富口袋”并重之路。与1.0阶段相比,精准扶智2.0服务于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主要以欠发达地区农民群体为扶智对象,更加重视提升欠发达地区农民发展的能力与智慧。其主要目标是帮助欠发达地区农民提升精神境界、文化知识水平、信息素养、科学技术水平、创新创造信心与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传统的以“支教”“三下乡”等一线帮扶方式进行扶智,帮扶覆盖面小、成本高,可持續性不强;而统一集中的面对面教育方式也无法满足欠发达地区农民学习时间和学习需求个性化、动态性的要求,因此必须寻求常规方式以外的精准扶智方式。智能时代,我国可以汇聚信息技术和社会各方力量为精准扶智2.0所用。新的精准扶智可以国家层面建立的精准扶智平台为支撑,以在职人员、退休人员等组成的网络志愿者联盟为组织服务中心,构建精准结对的动态扶智共同体,实施以新型平台为纽带的远程泛在、多方协同、高效适切的精准扶智。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教育扶贫;精准扶智; 创新方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95(2020)05-0052-08 doi10.3969/j.issn.1009-5195.2020.05.006
一、引言
2020年我国14亿人口如期实现全面脱贫,将成为世界壮举。全面脱贫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性成果,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华民族,将按照“十九大”所描绘的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国100年前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披荆斩棘、阔步前进。让欠发达地区农民在经济脱贫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能力与智慧提升,将成为我国未来的重要工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习近平,2020),并且要求“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因此,由与精准扶贫相伴的精准扶智1.0向更高水平的精准扶智2.0发展,将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创新精准扶智方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为其提供了可能。在全球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战役中,居家在线办公、网络在线销售、远程问诊治病、停课不停学均表明,现代信息技术已能够造就新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特别是我国信息化经过20多年持续高速发展,已进入“互联网+”“人工智能+”新时期,教育信息化已从起步、应用阶段跃向以融合、创新为核心的2.0阶段(陈琳等,2018a),作用范围与区域愈加扩展,推动与实现大教育的系统性、整体性改变(陈琳等,2018b)。就欠发达地区而言,一方面,教育信息化已支持实现了教学点资源“全覆盖”(任友群等,2016),现要向支持实现“全融通”发展(王丽娜等,2017);另一方面,教育信息化与精准扶智2.0的内涵与特征相契合,已能在更高水平的“精准扶智”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也只有运用教育信息化手段进行更高层次的“精准扶智”,才能推动欠发达地区在新征程中不断实现提升。因此,聚焦于提升欠发达地区农民新时代发展的能力与智慧,研究精准扶智2.0的创新方式,对于以教育信息化更好地支撑、引领、推动教育现代化,加速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极具重要意义。
二、精准扶智2.0的特征及目标
1.精准扶智2.0的特征
2016年,学界首现“精准扶智”这一概念(徐晓兵,2016),指为满足新时期脱贫攻坚和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针对性地解决相关问题,让贫困地区的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赵兴龙,2019),即以服务和支持实现全面脱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全面脱贫并不意味着精准扶智的结束,而是要求精准扶智迈入新阶段。我们可将全面脱贫之前的精准扶智称为1.0阶段,全面脱贫之后的精准扶智称为2.0阶段。精准扶智2.0相较于1.0,主要表现出如下几方面的差异:
(1)国家目标
“精准扶智1.0”发力于实现全面脱贫之前,服务于我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而“精准扶智2.0”则服务于全面脱贫之后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很显然,“精准扶智2.0”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奋斗目标,要求更高。
(2)作用对象
“精准扶智1.0”的作用对象是各级各类贫困群体(段从宇等,2018),且主要聚焦于青少年学生;而“精准扶智2.0”则面向全面脱贫后欠发达地区的全体农民和农村学生,扶智对象的涵盖面更广。
(3)扶智思路
“精准扶智1.0”主要从学生视角出发扶智,期望形成“学生—家长—家庭”的价值传导路向,进而改变整个家庭对教育的看法和认知(赵兴龙,2019)。而“精准扶智2.0”则是双传导路向,新增加从农民群体这一发展视角出发,通过农民的发展作用影响学生,形成多元协同的精准扶智良好生态。
(4)工作目标
“精准扶智1.0”侧重于经济层面脱贫,将教育作为帮助贫困群体超越最低贫困标准的重要方式之一,主要集中于提升青少年学生的素质,是早期的扶智实践。“精准扶智2.0”则不仅关注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更加重视提升欠发达地区农民发展的能力与智慧,引导农民群体形成自主发展的意识、意志、方法与能力,激发其内生发展动力,进而促进可持续发展。
(5)核心作用
“精准扶智1.0”以经济脱贫为导向,阶段性特征明显;而“精准扶智2.0”则致力于发展人、成就人,通过提升欠发达地区人民的自主发展能力,从根本上推动地区发展,体现出长期可持续发展特征,是久久为功的长期过程。
2.精准扶智2.0的目标
上述分析可知,精准扶智2.0主要以欠发达地区农民群体为扶智对象,力图通过为不同个体精准匹配适切的扶智志愿者和扶智服务,帮助欠发达地区农民提升精神境界、文化知识水平、信息素养、科学技术水平、创新创造信心与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推动地区发展,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
(1)提升精神境界
全面脱贫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群体已超越最低贫困标准,达到了“两不愁三保障”,物质生活需求基本满足。然而,人的美好生活是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统一,且精神可以转化为持续产生新物质的动力。因此,加速提升我国欠发达地区人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精神境界,是精准扶智2.0的首要任务。一方面,因欠发达地区相对闭塞,信息获取长期滞后,不少农民的思想观念陈旧,其精神境界水平滞后于时代发展。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长期接受政府救济,有不少农民对此已习以为常,形成了依赖心理,一定程度上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过去甚至存在“争当穷”“习惯穷”的现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提升欠发达地区农民群体的精神境界,使其形成与时俱进的思想与意识。因此,精准扶智2.0的首要目标是着力增强欠发达地区农民想发展、谋发展的内生动力,这也正是习总书记所要求的“总的要有利于激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有利于实施精准帮扶,促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2020)。与时代契合的精神境界,既是“智”的先决动力,又决定着“智”的发展高度。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民精神境界普遍性地与时俱进,需以精准的教育为保障。
(2)提升文化知识水平
文化知识是人的思维不断发展的基础。只有以较丰富的知识储备为支撑,人各方面能力才能得到切实提升。欠发达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薄弱,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水平不高,农民群体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因此,提升农民群体文化知识水平是精准扶智2.0的重要任务之一。文化知识是“智”生长的养料,是其他“智”提升的基础和前提。要引导欠发达地区农民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使其具备新时代发展所必需的文化素养。文化知识的起点提升,必须依靠教育;文化知识极为欠缺的欠发达地区农民,需有人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长时期的教育帮扶。
(3)提升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已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这必然要求欠发达地区农民掌握有效获取、交流信息的新技术与新方法,具备辨别、选择与利用有价值信息的能力,掌握将信息技术与实际生产、经营、生活深度融合的方式方法,成为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的适应者和受益者。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是新时代“智”的活力所在。
我国信息化水平已跃居世界前列,绝大多数人的信息素养已经较高,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部分欠发达地区农民的信息素養仍较低。当今世界存在着比自然条件鸿沟更大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数字鸿沟、应用鸿沟及智能鸿沟(冯仰存等,2018),而要将欠发达地区农民的信息素养提升至与新时代相匹配水平,需要进行久久为功式的精准教育帮扶。
(4)提升科学技术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地理位置偏僻,人们受教育程度低,多数欠发达地区的生产、经营、管理、学习、生活等方式仍处于较落后状态,人们多以低效、费时的纯人工方式进行生产实践。我国正在迈向科技强国、创新型国家之列,迫切需要提升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让他们具备先进的科学技术理念,掌握适合当地农、林、牧、副等行业发展的新技术,结合地域的自然条件优势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学习、生活及生产实践中,提升管理与营销水平,实现技术支持的生产、经营和生活现代化。科学技术,既是“智”的内容,又是“智”的驱动力量,是提高生产力、促进地区发展的关键。提升欠发达地区广大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要有针对性,而这必须在传统教育之外寻找新的教育形式支持。
(5)提升创新创造信心与能力
创新创造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能动改造。新时代既需要知识人、实践人,更需要既有知识、又擅长实践、还能创新创造的人(曾文婕等,2017)。新时代既要关注大创造,也不能忽视小创新。创新创造并非仅仅是科学家这类具有高层次知识水平群体的专有权。欠发达地区的特殊地域和自然条件,决定了提升欠发达地区农民立足本土的小创新、小创造特别有意义。然而,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加之能力与方法欠缺,欠发达地区农民对创新创造缺少信心,缺乏创新创造的意识与精神,同样缺少创新创造的本领与能力。因此,精准扶智要增强农民创新创造的信心,激发其创新创造的潜力,使其积极投入创新创造实践,进而不断提升个人的创新创造能力。创新创造,是精准扶智中不可或缺的“智”的高级形态,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很显然,对创新创造缺少概念和认识的欠发达地区农民,要使其能够立于当地进行创新、创造,必须借助于有专门化知识与能力的人,对其进行长时期的教育和指导。
(6)提升终身学习能力
我国在已有的精准扶贫工作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习近平,2015)。这同样适用于精准扶智2.0阶段。新时代社会变革加剧,终身学习已成为每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必然选择。欠发达地区农民也应形成终身学习自觉(王楠等,2019),在终身学习进程中逐步提升各方面能力。终身学习,是“智”持续提升的保障。提升学历层次普遍不高的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终身学习能力,也需要在传统教育之外寻求新的教育形式加以支持。
由以上探讨不难发现,精神境界、文化知识、信息素养、科学技术、创新创造信心与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等的提升,都必须依靠教育。他们是精准扶智2.0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其中,提升文化知识水平是基础;提升精神境界是激发内生发展的源动力;提升信息素养是促使欠发达地区农民具有时代思维、时代能力,增强其时代活力的重要方法;提升科学技术水平和提升创新创造信心与能力是使欠发达地区农民拥有因地制宜、创新发展的主要力量;提升终身学习能力是促使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实现以上“智”的六方面提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必然需求。这个过程是极其艰难的,因此需要创新方式方法,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化难为易,进而将“精准扶智”不断推向更高水平。
三、信息化精准扶智的创新方式
尽管全面脱贫的目标即将实现,脱贫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但长期受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影响,欠发达地区教育水平仍较为落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且欠发达地区农民人口众多,以“支教”“三下乡”等一线帮扶方式进行扶智,无法顾及全体,帮扶覆盖面小、成本高,可持续性不强。而且相对于在校学生,欠发达地区农民构成复杂,个体差异悬殊,主要从事农、林、牧、副等不同行业的工作,学习时间和学习需求更为个性化,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通过统一集中的面对面教育方式实施扶智,可操作性不强,针对性较弱,教育效果难以保障。因此,必须寻求常规方式以外的精准扶智方式。
目前我国可汇聚两大力量为精准扶智2.0所用:
一是利用信息技术力量精准扶智。近年来新发展的宽带网络技术、卫星传输技术、高清显示技术、智能终端技术、云技术、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已使人们的非面对面交流取得近乎面对面交流的效果,这为创新精准扶智方式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用信息技术支持的远程方式开展更高水平的精准扶智,与《“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提出的“实施网络扶智工程”(国务院,2016)以及《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的“推进网络条件下的精准扶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等要求相契合,能加速实现精准扶智2.0的目标。信息技术支持的精准扶智,具有泛在全域性、远程视真性、群智协同性(国务院,2017)、低价高效性等优势,可突破时空限制,形成“远程手拉手,异地心连心”的帮扶新形态。面对大体量的欠发达地区农民,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可为他们提供帮扶的平等机会,使得一对一、多对一精准帮扶成为可能,精准扶智实施更为灵活、针对性更强,且帮扶成本大幅降低,可持续性增强。此外,远程扶智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我国已走出的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提升教育公平的特色之路(陈丽雯等,2018)。
二是利用社会各方力量精准扶智。我国有数亿在职、退休人员可为精准扶智所用。数次工业革命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如今,无论是在职人员还是退休人员,都有许多闲暇时间,可以进行远程交流。全国数量庞大的退休教师群体可在提升欠发达地区农民精神境界、科学文化水平、信息素养、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群体,处于社会生产实践的最前线,掌握不同行业的技术技能,通晓不同行业发展的主流方向与最新动态,可为提升欠发达地区农民职业技能、生产经营、技术应用、创业等方面的能力贡献智慧。随着人的寿命的不断延长,60多岁的退休人员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人,仍精力旺盛,且这些人是祖国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建设者,具有几十年的智慧积淀,可促进更高效的扶智。总之,信息技术支持的以远程方式开展的精准扶智,可联通社会各方,最大化凝聚远程帮扶力量,使利用在职人员、退休人员等新的队伍力量进行精准扶智成为可能,为更高水平的精准扶智提供强大的帮扶人力资源。
因此,远程泛在、多方协同、高效适切的可持续精准扶智新方式,将会应运而生。新的精准扶智方式可以国家层面上建立的精准扶智平台为支撑,以网络志愿者联盟为组织服务中心,构建精准结对的动态扶智共同体持续实施,如图1所示。
1.以“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为精准扶智纽带实现远程泛在扶智
建设“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是《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所确定的重要发展目标,该大平台将具有融通、汇聚、全覆盖等特征。精准扶智作为新时代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赵兴龙,2019),理应纳入“互联网+教育”大平台的服务范畴。国家规划建设“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时,只需增拨少量资金加建并融入精准扶智平台,就可为欠发达地区农民提供精准适切的提升平台,进而为其自主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融入“互联网+教育”大平台的精准扶智平台,可设计提供如图2所示的多种功能模块。
(1)扶智组织中心
新型精准扶智方式主要以远程形式开展。为确保远程泛在式的精准扶智有序进行,需要构建相应的组织机构对其进行集中统一的规划与管理,因此精准扶智平台应具有扶智组织中心的功能,使精准扶智工作小组可借助该平台对远程帮扶各环节进行组织与指导。作为扶智组织中心,精准扶智平台相应要具有如下作用和功能:发布扶智政策,进行党和国家相关政策宣传;审核并发布扶智需求信息,以及各地精准扶智实践的动态信息;汇集社会各方的远程扶智志愿者,以网络自组织方式形成网络志愿者联盟,并进行组织管理;宣传精准扶智典型案例;开展远程扶智培训,进行扶智考核评价。
(2)远程扶智社区
远程扶智受主客观因素影响较大。要实现稳定可持续扶智,需营造良好的远程扶智氛围,培养扶智双方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因此,精准扶智平台需具备远程扶智社区的功能,以此作为扶智雙方扶智与沟通的桥梁。作为远程扶智社区,精准扶智平台需具有如下作用和功能:推荐扶智志愿者,发挥平台的智能分析与匹配功能;构建动态扶智共同体,实现扶智双方精准结对;开展共同体互动协作活动,基于具体的活动实施扶智;提供问题与经验交流渠道,扶智双方共享帮扶经验与建议、个人提升方法与策略等,或将疑难问题抛至社区寻求解决方法,以群智力量推进远程扶智实践。
(3)网络学习空间
欠发达地区农民发展现状以及信息化条件各异,为其提供实用适切的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可以更好地支持和调动他们自主提升的积极性。因此精准扶智平台需具备网络学习空间的如下作用和功能:汇聚优质学习资源,满足扶智对象的实际提升需求;推送个性化资源,实现精准资源服务;提供学习交互服务,支持学习共同体组建,促进智力资源与生成性资源共享,使农民产生社交黏性,增强其对空间应用的兴趣;开放虚拟仿真实验室,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实践试误平台,提升其自主发展的积极性与自信心;提供全天候学习支持服务,发挥智能导师(郭炯等,2019)与网络志愿者联盟的协同作用。
(4)扶智大数据中心
远程扶智实践以精准扶智平台为基础支撑,基于远程扶智社区展开,该平台自然而然被赋予了扶智大数据中心的作用和功能:自动采集扶智全过程数据,生成扶智对象的个人发展数字档案;智能分析扶智数据,可视化呈现扶智轨迹;提供基础决策与预测,为扶智对象提供后续发展建议与参考。当然,扶智大数据中心需在技术支持下保障数据的真实透明、安全可靠(郑旭东等,2020),由此才能实现基于大数据的科学评价、决策与预测,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
2.以网络志愿者联盟为组织服务中心进行多方协同扶智
多方协同扶智以国家统一建设的精准扶智平台为基础支撑,在精准扶智工作小组的组织管理下,先由少数具有新时代雷锋精神的扶智志愿者牵头,建立网络志愿者联盟,并将其作为组织服务中心,与国家、企业、地方、社会共同致力于精准扶智,形成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多方协同扶智新形态。具体来说,各方需分别承担以下重任:
(1)国家层面:引领精准扶智方向
精准扶智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只有在国家政策引导和相关组织指导下实施,才能确保方向正确和科学有序。全面脱贫后,国家各级扶贫机构的职能需发生相应转变,迅速向各级扶智机构发展。扶贫结束后,国务院扶智开发小组办公室需要承担精准扶智总责,出台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为省、市、县等各级扶智开发小组办公室提供指导,为精准扶智实践指引方向。
(2)企业组织:创建信息化扶智环境
信息化精准扶智以远程形式展开,必须有企业组织为平台运营与信息化环境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因此,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及教育服务等相关企业的技术优势,组建精准扶智企业组织,为欠发达地区创建优质的信息化扶智环境。具体来说,企业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保障平台可持续运行。信息化精准扶智以平台为纽带,为欠发达地区农民提供个人自主提升与获取即时支持服务的便捷通道,但平台需定期运营与维护,才能发挥其实质作用。因此,企业组织将精准扶智平台融入“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后,还应保证平台的持续更新与优化,以满足信息化精准扶智进程中的动态需求。
二是实现宽带网络人人通。信息化要发挥效用,连接是第一要义(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等,2013),高速带宽是远程精准扶智顺畅开展的信息化基础。全面脱贫后,欠发达地区的互联网接入率极大提升,但仍有部分地区的网络接入存在困难,网络质量不高。欠发达地区人烟稀少、地理环境复杂,采用光纤等有线传输方式接入互联网成本高,且维护代价大。因此,企业应积极探索卫星传输等适切网络接入方案,服务于国家实施的乡村及偏远地区宽带提升工程和网络覆盖工程,解决欠发达地区网络通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是提供优廉的上网设备与流量服务。优廉的上网设备与流量服务是远程扶智开展的基础,且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公益活动,更能调动扶智双方加入精准扶智行列的积极性。因此,相关企业要在国家政策鼓励下进一步拓展“提速降费”服务,为扶智双方提供优廉的上网设备与网络接入,以减少其经费之忧。此外,针对欠发达地区农民网络技能缺失的现状,可开展免费的信息技术培训活动,帮助人们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在实现企业流量增长的同时促进远程精准扶智工作顺利开展。
(3)地方组织:发挥基层组织力量
以上精准扶智方式的实施,需要地方政府与基层部门组织协调,以形成“网络自组织+地方组织”的扶智合力。在实践工作中,地方组织可从以下方面发力:
第一,实地调研,确保信息真实性。以远程方式精准扶智,通过网络难以准确把握扶智对象的真正需求。只有经过实地调研,近距离交流沟通,才能核实、完善平台上采集的有关扶智对象的基本信息,确保登记注册信息的真实全面。因此,实地调研工作需由当地政府与基层组织配合完成,通过收集扶智的真正需求,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信息基础。
第二,線下推广,扩大精准扶智影响。除了发挥线上推广渠道的作用,线下推广也不可忽略。尤其对于欠发达地区农民,若要充分调动其加入精准扶智行列的积极性,需要地方政府与基层组织定期开展线下宣传动员活动,如主题活动、教育讲座、科技展览等,通过引进新事物、展现新时代发展现状及趋势,逐步开拓农民的视野,更新其思想观念。与此同时,需注重思想动员、情感沟通等工作的落实,发挥当地有声望人士的带动作用,通过典型实践案例展现精准扶智工作的开展成效,让人们深切体会到精准扶智的重要性及受益面,以鼓励更多欠发达地区农民积极参与其中,形成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驱动效应。
第三,近地支持,减少信息化应用障碍。欠发达地区信息技术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多数农民尚未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技能,以远程方式实施精准扶智,对初次接触信息化扶智服务的农民来说,平台使用仍是难题,且技术应用问题难以通过远程方式即时有效地被解决,这将成为远程精准扶智的“拦路虎”。因此,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需组建专门的工作小组,担当欠发达地区农民的信息化应用顾问,即时解决平台申报填报等操作疑难。此外,针对欠发达地区农民信息素养普遍不高的问题,地方可组织学校与企业协同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向人们普及新时代必需的信息技术,以减少远程精准扶智过程中的信息化应用障碍。
(4)社会组织:提供全面扶智支持
要实现高效适切的远程精准扶智,需借助广大社会成员的力量,汇集各行各业的“新时代雷锋”,组建网络志愿者联盟,为实现真正的“精准”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
作为一项新型的网络公益活动,新型精准扶智需由政府部门率先动员组织,并与社会组织机构协调配合,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一方面,媒体、宣传部门要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推广传播的作用,积极倡导新时代的新雷锋精神,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远程帮扶。另一方面,各级民政部门、共青团、妇女联合会、公益基金、研究机构、学校等社会组织机构要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自觉承担本领域相关责任,为远程精准扶智实践在全社会推行贡献力量。
与传统的志愿者联盟不同,网络志愿者联盟以虚拟形式存在,因此,确保扶智志愿者具有高尚的品行、高度的责任心、乐于奉献的精神、娴熟的交流沟通本领、高超的扶智能力,是精准扶智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精准扶智工作小组需对志愿者进行准入审核,在确保志愿者身份真实可靠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志愿者的基本信息,为后续精准匹配适切的扶智志愿者提供信息基础。此外,精准扶智工作小组需定期对扶智志愿者进行针对性培训,帮助其深入了解信息化精准扶智的工作理念、方式方法与目标,并根据实践过程中的疑难问题适当增加个性化培训。通过定期培训考核,使其成为合格的远程扶智志愿者,进而逐步壮大专业化扶智队伍,提升远程精准扶智的有效性。
3.精准结对构建动态扶智共同体,实施高效适切扶智
只有为不同扶智对象精准匹配适切的扶智志愿者,才能根据不同个体的发展状况制定有较强针对性的个性化扶智方案,进而实现优质的扶智效果。因此,精准扶智工作的实际开展需实现精准结对,构建动态扶智共同体,以实施高效适切扶智。
(1)扶智团队划分
根据审核阶段收集的扶智志愿者基本信息,以行业、能力优势等为基础划分不同功能的扶智团队,具体可分为科学文化素质提升、生产经营方法指导、职业技能与创业培训、信息化扶智环境创建等团队,其中又可继续细分各门类,涉及不同行业及发展层次,为欠发达地区从事农、林、牧、副等各业的农民群体提供强针对性的精准扶智人力支持。
(2)扶智双方精准结对
以平台上的远程扶智社区为桥梁,根据扶智对象所在行业、发展现状及个人意愿,在平台智能推荐与个人申请调整的双重机制下实现扶智双方精准结对。一方面,平台以扶智对象所处地域生态、发展现状及需求等相关信息分析结果为基础,为其智能推荐相适切的扶智志愿者。另一方面,扶智对象后续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申请调整,以实现最佳匹配的扶智。
(3)构建动态扶智共同体
远程精准扶智以家庭为基本单位,每位家庭成员与一名或多名扶智志愿者精准结对,多名志愿者组成以扶智对象家庭为单位的精准扶智小组,扶智小组与家庭成员构成动态扶智共同体。为保障扶智工作的科学运行,应确定一名扶智志愿者为扶智共同体的组长,负责规划、设计、推进扶智共同体的发展。
(4)扶智解决真实问题
实现精准结对并初步完成扶智共同体的构建后,扶智双方基于远程扶智社区展开帮扶。因欠发达地区农民大多为成人学习者,学习目的明确,因此,基于问题解决开展帮扶可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马志强,2013)。在扶智过程中,围绕特定的真实问题,扶智志愿者可为扶智对象提供一定的问题解决视角与思路,并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其积极思考,通过引导最终将问题解决方法教给扶智对象。长此以往,扶智对象将逐步形成问题解决的思维与能力,并向着创新创造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进而真正实现高效适切扶智。
参考文献:
[1][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2013).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4,67.
[2]曾文婕,郭佳佳,黄甫全(2017).培育全民的创造力与责任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期教育战略(2014-2021)》价值取向解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6):20-27,36.
[3]陈丽雯,陈耀华,陈琳(2018).以现代远程教育提升教育公平的政策支持和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11):80-85.
[4]陈琳,陈耀华(2020).智慧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特征论[J].中国电化教育, (7):30-37.
[5]陈琳,刘雪飞, 冯熳等(2018a).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动因、特征方向与本质内涵[J].电化教育研究, 39(8):15-20,33.
[6]陳琳,王钧铭,陈松(2018b).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12):70-74.
[7]段从宇,伊继东(2018).教育精准扶贫的内涵、要素及实现路径[J].教育与经济, (5):23-29.
[8]冯仰存,任友群(2018).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教育扶智:消除三层鸿沟,阻断贫困传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解读之三[J].远程教育杂志, 36(4):20-26.
[9]郭炯,郝建江(2019).人工智能环境下的学习发生机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31(5):32-38.
[10]国务院(2016).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通知[EB/OL].[2019-10-1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2/27/content_5153411.htm.
[11]国务院(2017).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20-01-1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20/content_5211996.htm.
[12]马志强(2013).问题解决学习活动中批判性思维发展的特征[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31-37.
[13]任友群,郑旭东,吴旻瑜(2016).深度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2016)解读[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5):3-9.
[14]王丽娜,陈琳,陈丽雯等(2017).教学点“全覆盖”项目——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典型范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12):26-32.
[15]王楠,张伟远,苟江凤(2019).“互联网+”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终身学习现状及发展建议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6):63-72.
[16]习近平(2015).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貧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J].老区建设,(19):8-11.
[17]习近平(2020).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J].党建, (4):7-10.
[18]徐晓兵(2016).精准扶智助力精准扶贫[N].兰州日报,2016-05-12(004).
[19]赵兴龙(2019).精准扶智:内涵与典型实践的探析与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7):1-82.
[20]郑旭东,杨现民(2020).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32(1):23-32.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9-09-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收稿日期 2020-03-20责任编辑 汪燕
Abstract: After the realization of Chinas grand goal of comprehensive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new journey of striding towards the second Centenary Goal, it is essential to implement a higher level of intellectual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underdeveloped areas with equal emphasis on “rich head” and “rich pocket”. Compared with the 1.0 stage, intellectual poverty alleviation 2.0 serves the realization of our countrys second Centenary Goal, which mainly focuses on farmers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as the target of intellectu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pays more attention to improving the ability and wisdom of farmers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The main goal of intellectual poverty alleviation 2.0 is to help farmers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to improve their spiritual realm, cultural knowledge, information literac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evel, confidence and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cre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 ability. The traditional basic level assistance such as “Aid Education” and “Sanxiaxiang Program(bringing scientific and literacy knowledge and offering medical service to rural areas)” used to intellectual poverty alleviation has small assistance coverage, high cost and weak sustainability. Furthermore, the unified and centralized face-to-face education method cannot meet the farmers individualized and dynamic requirements of learning time and learning needs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Therefore, we must seek precise ways of intellectual poverty alleviation beyond the conventional methods. In the intelligent era, our country can br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power of all parties in the society together for intellectual poverty alleviation 2.0. The new method of intellectual poverty alleviation can be supported by the intellectual poverty alleviation platform established at the national level, with the network volunteer alliance composed of in-service staffs and retirees as the organization service center, to accurately build a dynamic support community in order to implement remote and ubiquitous, multi-party and collaborative, and efficient and appropriate intellectual poverty alleviation.
Keywords: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Educ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Intellectual Poverty Alleviation; Innovative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