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背景下沈阳高校创新创业调查及对策研究

2020-10-09田丰胡剑英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0期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等教育创新创业

田丰 胡剑英

[摘 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高等院校发展的新思路,高等院校应该将现有的教育创新创业政策导向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充分利用好政策相融互通的便利,开拓出创新创业科技投入与高效产出的新途径。

[关键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创业;高等教育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沈阳市社会科学基金思政专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沈阳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情况调查及对策研究”(SDSZ-2020-122)

[作者简介] 田 丰(1978—),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工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实践教学主任,主要从事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研究;胡剑英(1976—),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工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处长,主要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0-0339-02    [收稿日期] 2020-04-03

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体系中与市场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环,能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重要智力支撑。沈阳高等院校云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称“供给侧”)背景下,要将沈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与辽沈地区产业布局形成功能耦合关系,就必须要具备大眼光、大思维、大战略。

一、调研情况及结果分析

(一)调研内容

调研目的是调研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不合理性,调研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存在的问题,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问题。

调研对象为沈阳市部分本科院校,以及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沈阳工程学院、沈阳工业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在职教师及在校本科生。主要内容包括:高校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相关问题的认知度问题;教师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那些问题;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工作中有哪些问题;分析这些问题,研究解决办法。调研方法:采取抽样调查法,针对在职教师及在校本科生两个群体,采取两个版本问卷调查。累计发放问卷440份,回收有效问卷388份,包括学生版391份,教师版37份,有效回收率97%。

(二)调研结果分析

1.学生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基本信息分析:被调查的四所学校学生收回的391份有效问卷中,有158人表示身边有同龄好友在创业,占比40.4%,由此看来自主创业在大学生中接受度较高。

创业意向分析:所调查的四所大学的在校大学生不排斥创业,但实际将创业纳入规划的很少,在对“在校大学生对创业的看法”调查中,仅有23%对创业持明显赞同态度;在对“对毕业后规划”调查中,仅有3%的同学明确表示以后打算创业。

创业认识分析:受访者对创业的理解不一,36.9%的学生认为注册一个公司为创业;29.8%认为自己当老板就算,无所谓什么行业、规模;33.3%认可创造一种新的产品或服务,引领潮流。更多的受访者认为创业的首要目的在于实现自我价值,占比72.3%,其次是赚钱,占比26.8%。关于创业形式,大部分学生倾向于合伙创业,占比68.4%,其次是自己创业,占比28.9%。大部分学生认为所学专业对创业有帮助,认为完全无帮助的为12.6%。

创业行动分析:样本中四所大学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接触过创新创业相关活动,包括创新创业课程、比赛、讲座,但处于正在创业状态只占8.6%。学生普遍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了解度不高,比较了解的仅占11.4%,表示比较迷茫。

2.教师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教师培训情况分析:四所高校均经常对创新创业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涵盖全面,但主要以理论和技术为主。教师绝大部分对培训满意度打分较高,86.65%的教师表示非常满意。教师创新创业专业能力情况分析:运营和财务能力缺乏的教师比重偏多,分别为30%和29%。同时,作为创新创业型教师,调研样本中,所有教师均有创新创业经历,其中以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占绝大多数。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分析:四所高校都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创新创业工作,有关创新创业的课程以必选的选修课形式教授,学时可以保障在10学时以上。部分教师建议应该增加创新创业型教师数量和相应开支。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求

(一)积极向创业教育的“需求端”转化为“供给端”

目前,教育改革从“需求侧拉动”转向“供给侧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出现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曙光,扶持方式从过去的小众扶持转向平台扶持,从无组织扶持转向制度扶持,不仅大大提升了学生参与创业的积极性,而且更为有效地利用先进科技資源[1]。

(二)突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在“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新时代理念下,高校应跟紧时代的步伐,将创新的目光瞄向要素驱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高校必须以市场资源、企业资源为借力点,增强教育资源引进能力,创新资源流通平台,融合跨类型教育资源、跨领域知识资源,拓展教育资源共享共建水平。紧跟社会创新驱动发展的步伐,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现供给科技创新是高校的人才培养要义[2]。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途径分析

(一)建立人才培养机制,解决人才“产能过剩”问题

在推行供给侧改革的宏观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的“供给”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之间的匹配度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供求不匹配的问题亟待解决。单从供给侧改革角度来看,高校作为人才的供给端,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历史重任,需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资源的供给端,需要重视在教育内容、帮扶创业等方面结构和内容调整,满足学生实际需求。鼓励高校建设有特色的创新创业的教育课程,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素养,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创新创业教育落实上,高校要构建完善的双创型人才体系与培养模式。首先,需要对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知,将学生需求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设计出一套符合自身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次,要着重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执行力,提高独立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教师要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就業选择做到有效引导,让学生对于职业规划有清晰的认知,对于就业选择有清晰的判断标准;最后,基于高校的特点,应有意识去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结合学生专业,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其中[3]。

(二)优化课程系统,凸出课程的“实践性”

课程的优化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最为关键的一步。构建“理论+实践”结合型的课程系统是实施教学改革的宗旨。课程系统的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乎院校的办学水平。高校应重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综合型课程系统的构建,做到既可以夯实教育基础,又可以保证学生个性的发挥与潜能的激发[4]。

首先,增加创新创业课程比重。目前我市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开设较少,且简单化、碎片化,同时也与学业教育相分离、脱节。高校应该适当增加创新创业课程学时,保障教学改革得以开展。

其次,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结构。设置学科课程,包括公共课、专业课、选修课等,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设计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设置实践课程,主要通过构建各种类型的众创空间来实现,如创业论坛、创新工场、创客空间等,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以情境教学为主;有针对性地选取边缘学科、交叉学科、跨学科等领域,设置相应的课程。通过系统化地协调三类课程,及课程与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再次,提高课程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能否顺利实现协同发展,教学方式起到决定性因素。教师应该提升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做到因材施教、因生施教。提高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的适配性,帮助学生改变长期以来养成的被动的认知、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实践性。

参考文献

[1]蔡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创新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32):44-45.

[2]朱金焕,朱连勇.供给侧改革理念下应用型院校的创新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7(13):57-61.

[3]李未,李志瑶,李萌.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2):80-81.

[4]李素君,魏丽丽,田太福.应用型本科院校学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耦合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9(13):56-59.

猜你喜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等教育创新创业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