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目标设置的思考与研究
2020-10-09赵玉娟郑丽萍
赵玉娟 郑丽萍
[摘 要]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专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而课程目标是根据对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而提出的任务目标,在课程目标中不仅需要考虑使学生学到什么知识,更强调培养学生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素养,达到“教为不教”和“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 课程目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基于OBE理念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保障机制的研究与实践”(2019SJGLX083);2018年度河南工业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专项项目“以学为中心的学生学习成效多元化评价方法研究与实践”(GJYJ-ZX21);2019年度河南省教科规划一般课题“基于成果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9]-JKGHYB-0065)
[作者简介] 赵玉娟(1979—),女,河南济源人,工学硕士,河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等方面教学与研究工作;郑丽萍(1976—),女,河南武陟人,工学硕士,河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软件工程、软件开发理论与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0-0180-02 [收稿日期] 2019-11-18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出“培养造就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国际化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强调现代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要强化能力的培养。2016年6月,中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各高校投入空前热情参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与国际认可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三大核心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和“持续改进”在国内得以广泛推广,其中成果导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是1981年由Spady率先提出的,被认为是追求卓越教育的正确方向。成果导向人才培养理念的第一个关注点是“学生最终取得什么样的学习成果”,与专业人才培养对应起来,就是专业培养目标;成果导向的第二个关注点是“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对应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前者根据后者制定,并且要能支撑后者得以实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给出了12条毕业要求,这12条毕业要求涵盖了培养当代工程师的能力集合,并且,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专业能力,还涵盖了当今社会需求更迫切的通用能力和素养[1,2]。这对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学生能力的培养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教学已经从专业知识的传授转向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通用能力和素养,后者,更需要我们在课程中重视和践行。虽然一直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但在很多课程教学中,目前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的问题,究其原因,往往与课程目标设置不合理有关。课程目标是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终点,因此,課程目标必须包括但要超越对知识掌握的要求,还要包括能力,包括情感,包括其他能使学习经历更有价值、使学生更感兴趣的东西。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3]。
一、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成果导向理念中,培养目标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顶层设计,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培养目标来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能够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全部教学活动目标的实现促成培养目标的达成。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制定专业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必须充分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对每项毕业要求进行指标点分解,建立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指标点之间的支撑关系,列出每个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课程,一门课程的设置必须能够支撑若干毕业要求的指标点[4]。而目前,在课程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往往存在如下问题。
1.依据知识体系制定,缺乏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课程目标制定时存在依据学习者、课程内容或教材内容设定的情况,使得课程目标不明确、不具体,教师对所承担的课程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不明确,同时也会导致课程内容重复或交叉过多,为教学内容的重组和优化带来很多问题。最终就是课程无法对毕业要求提供有力支撑,甚至是没有支撑,造成课程在人才培养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偏重对知识的要求,忽略对能力的培养。传统教育模式下,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多以知识为核心,以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出发点考虑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设计,偏重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鲜少体现对学生应达成能力的要求。这样的课程目标使得我们在人才培养中陷入强调掌握知识,忽视能力培养的误区。
3.缺乏对综合素质的要求和培养。传统的工程教育强调的是专业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学生在环境、工程与社会等方面的认知与教育,而当今社会环境对当代工程师的要求除了专业能力外,还有很多理念方面的要求,诸如涉及道德和价值取向的、社会环境文化等约束的以及经济社会效益等。在传统的课程目标中诸如诚信、道德、团队协作、沟通与交流等素养往往体现不足,造成培养出的许多工科毕业生与现代企业的用人要求差距较大。
二、如何解决课程目标设置不合理的问题
目标导向人才培养理念的第一个关注点是“学生最终取得什么样的学习成果”,也就是专业培养目标;第二个关注点是“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这就是专业的毕业要求,支撑培养目标实现的;第三个关注点是“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取得了这样的学习成果”,这涉及教学评价。最后,“如何保障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这部分是持续改进。而持续改进、目标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三个核心理念。
1.明确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课程是落实工程教育质量的关键,课程应体现对人才培养的支撑,那课程目标应依据什么来制定呢?溯本求源,每位教师在制定课程目标前需要清楚地知道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此基础上根据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设计课程目标。这样制定出的课程目标才不会偏离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对我们的人才培养起到支撑作用。因此,在制定课程目标之前,专业需将每项毕业要求分解成能够细化反映具体专业能力的毕业要求指标点,每个毕业要求指标点安排相应的课程支撑其达成。每门课程依据其主要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制定课程目标,并给出评价课程目标达成的考核手段,落实到教学大纲中。
2.体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传统的课程目标偏重对知识的要求,所以课程目标中常见的“表述为理解……掌握……”等,这是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课程目标应包括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要求,常见表述为“能够基于……原理,分析……问题,设计……”;更高一阶的课程目标就是综合应用能力,要求能够与其他课程,其他领域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不仅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毕业要求深度的体现,也是打造“两性一度”金课中高阶性、挑战度的要求。
3.体现综合素质的培养。十年树人,百年树木,人才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课程目标除了包括对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外,还应包括这些以外的一些东西,例如人文价值观和高级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具备正确的道德及价值取向,同时了解社会、环境、经济效益等,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还有可不可以做和值不值得做等。这是社会行业发展对当代工程师的要求。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这不仅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三、结语
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核心,培养适应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新工科”人才,我们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7-10.
[2]李志义,朱泓,刘志军,等.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29-34,70.
[3]蔡志平,胡罡,曹介南,徐明,朱培栋.网络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探索和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6(9):36-41.
[4]张锦,蔡美玲,窦亚玲,刘宏,毛新军.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三阶段迭代式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8,40(A01):11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