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优术以中华文化育精诚医者
2020-10-09李超秦帼英董金玉
李超 秦帼英 董金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教育十分重要。高校思想政治课作为大学生形成价值观的“第一粒扣子”,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思想政治课要满足学生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应当按照办学类型、生源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因地制宜开展课程改革;还应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新时代人才。
甘肃医学院作为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紧紧围绕卓越医生培养这条主线,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和文化传承的发展定位,突出地域特色、学校特点、学科优势,加大了教学改革的力度。在注重课堂讲授、理论灌输的同时,强化实践教学。学院依据学生个性特征和成长规律,以项目导向提高实践能力,以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为重点,以弘扬红色文化、传统文化为抓手,开展“追思先烈、养德崇医”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走进历史深处,与先贤、先烈对话,在增强学生传承文明、立志报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将“道”与“术”的理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
增强学生的认同感
《孙子兵法》云:“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以道统术,以术得道。”新时代的高等教育不仅要传授技艺,更要培养“匠心”。甘肃医学院将“道”与“术”的理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懂得以道方能御术,明道才能优术。而这个“道”,不仅是个人修养的“小道”,更是民族大义的“大道”,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取得了思政教育入脑、入耳、入心的效果。
学院还将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中华文化教育与现代科学教育整合在一起,分别从人文视角和专业视角解读了正确的“三观”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从红军战士的无限忠诚让学生看到了理想信念的巨大感召力,对生物多样性的阐述使学生理解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动物解剖让学生懂得了尊重生命、珍惜青春,从而发挥了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在大学校园里铸魂育人、涵养心灵、接续人文的教育功能,探索出了一条弘扬传统文化、富于甘医特色、凸显时代精神的崇医之路。
虽然是实践教学,但学院将理论学习作为基础环节,坚持实践形式与理论内容的结合,以中外经典、国学知识、政策理论等为活动内容,穿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片段,强化学生对党的基本理论的了解、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和对最新政策的学习,帮助学生打牢了思想政治理论基础。
思想政治课以完善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育人模式为改革方向,努力争取各方的支持协作以及师生的积极参与,形成了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合力;构建了思政教育与学生党建、学生发展结合的长效机制,将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与评奖推优、入党实习等工作挂钩,引导学生在追求自我发展中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提高修养。“校系党组织书记+辅导员+班主任”的学生管理模式,织就了立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成为学院思想政治课第二课堂的重要渠道。
2015年升本以后,学院强化本科教学管理,加大教师培养力度,思想政治课也从理论、实践两个方面完善了管理制度。学院重视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学历提升和培训进修,除保证参加省部安排的培训外,还有5名教师脱产读博、读研;在科研项目的申请、奖励等方面向思想政治课倾斜,优先保证思想政治课学时,课程建设所需的各项经费。为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学院还加强了实践教学,分别从本科、专科层次制定了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实践教学时数要求达到20%以上。
根植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教育
长征精神、西路军精神、南梁精神是取之不尽的红色教育源泉。学院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根植于甘肃丰厚的红色资源,以培养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切入点。在六盘山、会宁、南梁等革命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在博物馆、福利院开展国情教育,以“八个相统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通过强化革命历史认同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真正做到有资格自信,有底气自信。
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学院教师都会和资深的临床教师带领学生在皇甫谧陵园、岐伯文化園等中医药实践基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并为附近村镇百姓义务诊治,这已成为甘肃医学院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
“追思先烈”活动已经成为学院思想政治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支撑。多年来,实践教学从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责任意识三个维度,陶冶学生情操,凝聚价值共识,让学生主动接触、了解革命文化、中医药文化、地域文化,使中华文化成为他们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的“矫正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见实效,引导学生为实现“中国梦、我的梦”而奋斗。
做好开学第一课,帮助学生提升医德修养
中医学典籍《大医精诚》阐述了医德的极端重要性,为习医者所必读。其论述了从医必须要面对的两个问题:一是精,要有精湛的医术;二是诚,要有高尚的医德。在每年的开学典礼上,教师都会带领全体新生诵读《大医精诚》和医学生誓词。在《基础》第一课上,教师还会再详细地解读《大医精诚》。在校园的《大医精诚》和医学生誓词碑前,经常能看到教师和学生的座谈活动。活动教育学生从踏进校门开始,就应注重“医者仁心、医德为先”的医德修养,展现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天使形象”,要坚持为祖国的医药卫生事业奋斗一生。
借助地域文化宣介马克思主义理论
崆峒文化得名于国家5A级风景区——崆峒山。山上众多的寺庙、道观孕育了历史悠久的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儒家文化以及养生文化,是甘肃华夏文明创新区建设中“陇东南始祖文化”的重要部分。《史记》《庄子·在宥》等经典记载了黄帝在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李白曾有诗句“世传崆峒勇”,杜甫赋诗四首赞崆峒,左宗棠、谭嗣同留下了咏崆峒的诗句。学院教师经常带领学生游览崆峒山,充分利用其历史渊源、文化符号,以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事例,向学生讲述“有容乃大、和而不同”的和谐理念;把道教“阴阳有藏”的世界观、“抱神以静”的人生观、“以处其和”的生命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相联系,启发引导学生深思,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更深刻的了解。
打造典礼文化,以仪式感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
高校典礼活动是隐性教育的重要载体,能在情景教育中有效构建多重互动场景。学院通过打造典礼文化,让传统文化、爱国情怀、革命理想在青年学生中得以传承。在开学典礼上,大医精诚、医学生誓词,能让新生感受到医学的神圣;五四表彰仪式,能让学生了解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七一”“九三”“十一”等纪念日活动,能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岁月静好来之不易。丰富多样的活动促共鸣、传价值、导言行,增强了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
通过长期不懈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红色文化的浸润,医学院学生以良好的道德素养、扎实的操作技能、认真的工作态度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社会声誉逐年提升。学院两次被评为甘肃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学院“遗传咨询爱心医疗服务队”“手语社”、志愿服务队等8个学生社团获得省级以上志愿服务团队奖励。展望未来,甘肃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将继续按照甘肃省高校工委的要求,把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模式,让革命文化真正成为医学生的“DNA”,引领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为甘肃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