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020-10-09金婧陈薇
金婧 陈薇
[摘 要] 为贯彻“立德树人”教育方针,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实践中需要以产教融合为背景,以课程为载体,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文章以现代金融基础为例,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课程实践三大板块入手,探索符合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关键词] 课程思政;产教融合;金融基础
[基金项目] 2019年度高等学校国内访问工程师“校企合作项目”(FG2019094);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019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一般项目(2019YB07)
[作者简介] 金 婧(1984—),女,浙江宁波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金融科技;陈 薇(1983—),女,浙江宁波人,MBA,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培训与咨询。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6-0079-02 [收稿日期] 2020-02-1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健全德技并修育人机制”的基本要求。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树立思政育人新理念,服务高质量就业需要,把握经济形势新动态,以课程为载体,结合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的特点
(一)教育环境多样化
以往课程思政主阵地是传统课堂,从物理环境来说是以教室为场所和多媒体资源为教学设施的单一教学环境。从心理环境来说,课堂往往比较严肃,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教学物理环境由单一的传统教室可以向实训基地、企业拓展,教学氛围也更加轻松,有利于提高课程吸引力。
(二)教育主体多元化
产教融合背景下,课程思政参与主体扩大,教学团队涉及教师、行业专家以及通过教育媒介提供教育内容的社会各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教学团队日益壮大,但同时形成的多元价值观冲击也会加大,教学难度增加。
(三)教育任务严格化
产教融合背景下,教师需在开展教学中,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将课程教学与德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素质和技能同步发展。结合行业人才需求和学生素质、教学目标等细化教学任务、形式,更加注重细节、过程的落实和多维度教学效果的达成。
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效诉求
(一)完善顶层设计,拓宽专业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根据教育部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的要求,各高校对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已有部署,但建设体系有待完善,需要有效的资源整合和评价措施。从课程教学要求和考核评价导向看,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指标性要求和考核奖惩措施有待明确,融入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宽。
(二)思政教育方式多元化,以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课程思政不是矫枉过正地将课程思政化,而是将“立德树人”的内涵润物细无声地融入非思政类课程,使课程散发淡淡的“思政味”。要摒弃盲目追求思政模式,发挥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将课程本身思政元素进一步挖掘,避免生搬硬套,提升教育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思政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相融合,提升复合型人才培养效果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产教融合实践课程能够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但离真正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劳动者还有距离,需要改变实践教学与思政教育独立教学的现状,在实践教学中融入思政,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实践,培养具有正确的价值观、职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效率,实现预期效果。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效路径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将“立德树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使教学内容在理论基础上紧贴社会实际需求,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品德教育。本研究以现代金融基础课程为例,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课程实践三大板块探索符合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一)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强化思政育人,合理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高度社会责任意识、强自控能力和合作精神,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职业素养为目标。课程采用新形态立体化教材,结合资源库、智慧职教等教学资源,融入思政案例、微课视频;在教学环节采用任务驱动、情景式教学、案例导入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生在自主完成任务过程中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团队合作意识;通过仿真化工作情景培养学生职业责任感;通过风险案例导入培养学生风险意识和识别能力。
(二)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科学精神、价值观念、人文情怀和高尚品质,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职金融复合型人才。
1.爱国情怀的植入。以货币的产生为切入点,在讲授货币形态演变历程中融入五千年的货币文化发展史,通过历史故事引起学生共鸣,促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通过搜集新中国五套人民币资料,了解我国货币制度及经济发展变迁,树立对人民币的敬畏之心;带领学生参观货币博物馆,融入货币变迁、货币制度等理论知识,让学生感受我国货币文化积累和经济发展历程,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怀。
2.诚信精神的传承。从《乔家大院》中晋商文化切入,讲述晋商以诚信为本、利以义先的历史故事,引出诚信精神;从历史延伸到当代,以巴林银行计划在新加坡设立分行和汕头经商文化的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对于诚信的重视程度;通过人行征信体系介绍,提高学生信用意识,使学生对诚信产生敬畏之心;通过生活中信用反面案例的分享,引导学生珍惜个人信用,传承诚信精神。
3.工匠精神的养成。以巴林银行倒闭案为切入点,分析其内部管理不善的成因,引出美国次贷危机,警示学生对职业需要有高度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金融工作中必须具有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善于钻研、细心谨慎,并持之以恒。
(三)实践教学
为了提高具有职业素养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需要融合实践教学和思政教育,在专业课中融入场景教学、校企合作打造实训平台和实验室,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钻研的工作作风,培育学生长效的金融素养。
1.严谨态度的养成。在商业银行内容中,通过情景模拟等场景教学方式呈现银行业务综合化的特点,指导学生在工作过程中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使学生在银行轻型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中具有综合竞争能力;通过丰富的银行风险案例讲解,尤其是反面风险案例讲解,提醒学生必须严格遵守职业操守,增强风险意识,并时刻保持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态度,培养学生作为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
2.钻研精神的塑造。引导学生通过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等网站查询权威的经济数据,了解我国近十年货币供给量等经济数据,分析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教授学生学习方法、策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3.合规理念的培植。通過实训平台金融市场产品买卖教学和实践,了解金融市场交易。通过金融市场内幕交易和违法金融行为案例,结合金融市场信息披露重要性、内幕交易危害性等开展法制教育,使学生树立知法懂法守法的观念,鼓励学生学习法律知识,谨记法律底线,遵守各项纪律,并能依法行驶权利,用法律武器保护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贾秋敏.“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实施探究[J].品味经典,2019(10):51-53.
[2]陈建名,刘雪玲.产教融合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6):102-105.
[3]张虹.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产教融合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2):47-51.
[4]孙波.课程思政在《金融基础》课程中的实践探索[J].商业经济,2019(9):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