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黄河湿地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2020-10-09陈玉琴
陈玉琴
摘 要:采用野外调查和查阅文献相结合的方式对三门峡黄河湿地内野生植物资源进行调查,掌握黄河湿地野生植物的种类、数量、生长情况、群落组成等;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其物种种类、群落组成和植物景观的多样性,并提出三门峡黄河湿地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途径,为今后黄河湿地野生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黄河湿地;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三门峡
中图分类号 Q948;X37文獻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17-0153-03
三门峡黄河湿地位于晋、陕、豫3省交界处,处于黄河中游,东西纵贯205km,总面积达2.85×104hm2,辖陕县、灵宝、渑池、湖滨4个县(市)区,处于我国东部平原与西部山地丘陵、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既有广阔的滩涂,又有峡谷地貌和宽阔的库区水面,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三门峡黄河湿地不仅具备河流湿地的特征,还具有沼泽湿地和库塘湿地的特征,野生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植被类型多样。
1 三门峡黄河湿地概况
1.1 地形地貌 三门峡黄河湿地自东向西呈现不同的地貌特征。自三门峡大坝以西至灵宝以东的黄河南岸呈现典型的黄土台地地貌, 海拔高度350~430m;三门峡大坝以下呈现低山地貌特征, 海拔高度400~800m;中间有一部分黄土高地,黄河穿行于熊耳山和崤山之间。
1.2 气候条件 气候类型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年平均气温13.8℃,年平均日照时数2261.7h,平均日照率56%,年平均降水量600~700mm。
1.3 土壤 土壤类型为潮土、褐土、风沙土、盐碱土。潮土主要分布在保护区内的滩地和一级阶地,褐土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区,盐碱土和砂土呈现零星分布的特征。
1.4 水文 保护区属黄河流域;黄河流量最大22000m3/s,最小117m3/s,正常年份平均946m3/s。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收集 从三门峡市黄河湿地保护区管理处收集三门峡黄河湿地地形图、植被图、地理位置、自然状况、水文等方面的图纸和资料,以及三门峡市湿地植物调查历史资料。
2.2 实地调查 制定野外植物资源专题调查表,采用线路调查和样地调查法分别对三门峡黄河湿地内不同区域的野生植物资源、珍稀濒危植物等进行现场调查。调查区域包括黄河湿地公园、天鹅湖湿地公园、湖滨区王官、大坝、陕县官庄,样方大小为草本lm×1m、乔木20m×20m,分不同水位梯度、不同植被类型、不同季节进行调查,分别记录样方内各物种的主要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如密度、高度、频度、生长状况、生境条件等指标,并采集植物标本。
2.3 比较分析 在调查基础上,结合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和三门峡黄河湿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对野生植物资源多样性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对三门峡黄河湿地野生植物资源的物种组成、群落组成、群落特征进行分类汇总。
3 结果与分析
3.1 野生植物资源的现状
3.1.1 植物种类组成 2016—2019年对三门峡黄河湿地野生植物资源进行实地调查,结果表明:三门峡黄河湿地有80科285属598种维管束植物和37科71属124种浮游植物;维管束植物中有38种木本植物和560种草本植物,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野大豆和14种省级重点保护植物。
3.1.2 植被群落类型 三门峡黄河湿地有水生植被、沙生植被、盐生植被、防护林和果木林植被等4种群落类型。水生植被群落主要有浮水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沉水植物群落、漂浮植物群落4种类型;沙生植被群落主要分布有刺槐纯林群落、小叶杨和达乌里胡枝子群落、白茅群落3种类型;盐生植被群落主要分布有柽柳群落、西伯利亚蓼群落、盐地碱蓬群落3种类型;防护林和果木林植被群落主要分布有旱柳林群落、簸箕柳灌丛群落和果木林群落3种类型。
3.1.3 植物资源类别 按植物的用途来分,三门峡黄河湿地植物可分为园林绿化资源、用材资源、纤维资源、饲料植物资源、野菜植物资源、药用植物资源、香料植物资源、油脂植物资源和有毒植物资源9大类。
3.2 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途径 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发展,位于城乡结合部的黄河湿地受到严重侵占,同时随着湿地内人口增长和人类生产活动的频繁开展,湿地内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城市建设开发的大力推进势必会破坏城郊湿地环境,千百年保存下来的自然地貌正在逐渐消失,水体、空气等污染越来越严重。三门峡黄河湿地受威胁的因子主要有城市化发展导致的土地的侵占、泥沙淤积、水环境污染、过度捕鱼打捞以及外来物种的侵入等。
三门峡黄河湿地丰富的植物资源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如何在保护、发展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造福人类,是目前面临的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深入研究不同植物的潜在利用价值,结合黄河湿地的植物特点,开展合理的多种经营,不仅能健全和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而且有利于增强保护区的经济活力。
3.2.1 增强保护区管理职能 人为生产活动的频繁开展严重破坏了湿地内现有植被,必须加强对湿地的保护和管理工作,禁止过度放牧、刈割草皮和砍伐沙丘林木,保护好自然植被资源。在保护好现有防护林、护堤固岸林和绿化林木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规划,因地制宜,建立一个较完整的自然保护区防护林带,以发挥森林植被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保护鸟兽和防止灾害等功能。在园林观赏植物的开发利用方面,必须禁止乱采滥挖现有资源,应结合采种育苗或有计划地采挖树根树桩,培育制作盆景、桩景和根雕工艺品等。水生植被不仅是水禽、鱼类食物链中的重要组成环节,还是黄河湿地鸟类迁徙、栖息的主要场所,并且能直接、间接地为各种鸟类、鱼类提供饲料和产卵繁殖地。因此,要加强对水生植被的保护,防止水生动物的食物链被切断,防止隐蔽环境和繁殖场所消失,否则,重点保护的鸟类资源就会销声匿迹,湿地保护区也就失去保护意义。
3.2.2 建立平衡的水环境 水环境是湿地水生植物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水域沼泽化、水面积减少都将导致水生植物群落的演替或衰退,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黄河流域水位的下降会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加速进行,必须采取措施,控制黄河水位的相对稳定,解决好枯水期水源的补给和水量补排的平衡关系。
3.2.3 防止水环境污染 保护区内人为活动频繁,特别是乡鎮工业的发展,水污染是保护区的一个潜在威胁。要加强水环境质量检测,积极利用当地的水生植物进行水环境检测和污水净化。菹草、狐尾草、茨藻、眼子菜、芦苇、水烛等都有检测和净化水污染的功能。浮萍、紫背浮萍处理污水的效果较好。浮萍繁殖较快,生长过程中能充分吸收氮磷钾等无机盐,还能吸收危害较大的重金属镉;同时,由于浮萍体积较大,与用微生物处理污水相比,更有利于被处理水的分离,目前正在推广应用。
3.2.4 严禁过度利用水生植物 收割的挺水植物可以作为手工业原料和饲料,捞出的沉水植物可以作为饲料和肥料,且需求量大,因此必须重视植物群落、经济植物资源的更新复壮问题。连年不断收割挺水植物会引起植物生长衰退,产量大幅下降,因此需要实施轮作、轮片交替收割,必要时辅以人工更新。捞出沉水植物或漂浮植物时,必须保留一定量的植物作母本,继续繁衍生长,以利于更新,必要时可采取封河育苗措施,以恢复植物群落的生长。核心区严禁采割、捞取各类水生植物。
4 讨论与建议
4.1 湿地水生植物的利用 湿地水生植物生物产量大、经济用途多,可为农、林、牧、渔提供大量饲料、饵料、造纸原料和肥料。例如,水生植物的茎、叶、籽多为鸟类的食料,三门峡黄河湿地经常可见白天鹅觅食水烛、菹草、马来眼子菜、线叶眼子菜、狐尾草等植物;浮水植物及挺水植物芦苇、水烛的鲜嫩茎叶是草食性或杂食性鱼类的主要饵料;保护区内大量的芦苇、水烛群落是发展编制手工业、造纸业的优质原料;几乎所有的水生植物经过沤制都可作为农田肥料,有些还可作为蔬菜、食物和药材。例如,莲的种子、根茎含有优质淀粉,是上等食品;慈姑的球茎是优良的蔬菜;莲、芦根等水生植物还可作为中药材。
湿地水生植物资源利用途经多,但从经济价值方面衡量,优先利用的途径是作饵料,发展鱼类养殖业,其经济价值最高;其次是作为编织、造纸的原料和饲料。目前保护区的农民利用挺水植物芦苇等作燃料,用各类水生植物作肥料,经济价值较低,破坏性较大,不宜提倡。应积极推广水生植物资源的综合利用,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坚持以保护为前提,有计划地合理开发、利用、繁殖,以确保植物资源的再生和可持续发展。
4.2 沙漠植被的改造利用 三门峡黄河湿地保护区的沙丘已基本固定,除在无林地继续营造刺槐、旱柳、泡桐、杨树等速生树种外,应考虑因地制宜采取果林间作,栽培栆、葡萄、苹果、杏等果树。枣树的抗沙能力强,萌芽力高,是沙地三宝(栆、柳、花生)之一;葡萄植株吸热能力强,有利于淀粉、糖分的积累,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沙荒地种植果树,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土壤,还能防风固沙、改良气候,同时还能创造经济价值。另外,还可在保护区种植适生的耐沙压植物胡枝子、罗布麻;直立黄芪固沙能力极强,根部具有根瘤,可增加土壤肥力,枝叶又可作为饲料和肥料,是目前沙荒地推广应用的草本植物。土壤条件较好的沙荒地还可种植大豆、花生、向日葵、棉花、西瓜等作物。
4.3 盐渍地植被的改造利用 盐渍地应本着改造和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应用经济植物建立经济植物带,按盐渍土类型因地制宜营造柽柳林,种植枸杞、红花、二花、向日葵、芦苇等耐盐碱、经济价值高的植物,以利于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地面植物覆盖度、防止地下水位上升和土壤返盐,既可改良盐渍地又可增加经济收入。
总体而言,湿地保护区的首要任务是在保护、管理好现有自然资源不受破坏和污染的前提下,积极提倡合理开发植物资源,在发展的基础上开展多种经营,创造林副产品的最大经济效益,实现变废为宝,以增强保护区的经济活力,促进保护区的建设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鹏旭,李若凝,张亚兵,等.三门峡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 SWOT 分析与开发对策[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 32(12):203-207.
[2]张玉君.三门峡黄河湿地植物和鸟类资源现状与保护[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2):71-72.
[3]葛宏杰,张峰.汾河中下游湿地植被物种多样性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08,37(2):29-33.
[4]常中芳.黄河中游湿地生物多样性及保护对策[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3):321-325.
[5]严承高,张明祥.中国湿地植被及其保护对策[J].湿地科学,2005,3(3):210-215.
[6]郭振宇,张圣敏.河南黄河湿地的现状与保护对策[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17-19.
[7]河南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责编:徐世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