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育人的现状和路径探析
2020-10-09徐洁
徐洁
[摘 要] 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心理育人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十大育人体系之一。高校心理育人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强化了心理健康教育在育人工作中的重要性,助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当前高校心理育人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通过分析高校心理育人的内涵和现状来寻求变革思路,探析高校心理育人的有效路径,助力高校心理育人达到其预期成效,更好地实现高校心理育人的效果。
[关键词] 心理育人;内涵;变革思路;路径探析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教育部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作者简介] 徐 洁(1990—),女,山东烟台人,教育学硕士,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0-0027-02 [收稿日期] 2020-04-08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此为契机助力高校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心理育人作为高校“十大育人体系”之一,要大力促进心理育人,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同时,《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构建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师生。本文通过对高校心理育人现状的考察和思考,对高校心理育人的有效实施路径进行探析。
二、高校心理育人的内涵和现状
高校心理育人的概念是由习近平总书记在“三全育人”的基础上提出的,意指高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来培育人才。具体地说,高校心理育人指的是高校在充分了解大学生心理成长规律的情况下,通过课程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服务管理等多种方式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进行心理问题解惑和疏导,开发心理潜能,提升心理品质,完善健康人格。[1]
高校心理育人在高校学生教育工作中有着其特有的功能,能够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完善大学生人格、开发大学生潜能、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2]当前,高校心理育人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组织机构不够完善、工作团队专业性欠佳、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相对狭隘、工作形式陈旧且形式化和各方合力尚未形成等。
三、高校心理育人的变革思考
(一)思考高校心理育人的工作重点与难点,提高心理育人实效
第一,要正视高校心理育人观念的转变,服务对象为全体大学生;第二,要重视高校心理育人目标的变化,要与其他育人体系紧密联系。第三,要加强高校心理育人体制的设置,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人员配置、奖惩方案等。[3]
(二)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开展针对性的育人策略
我们必须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展开高校心理育人策略。[2]抓住几个重要时间点做好心理育人工作,如入学第一天、入学第一周、入学第一个月、入学第一个学期、入学第一年等几个阶段,[4]在这些关键的时间节点开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助力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三)把握时代潮流和变化,接受新媒体时代心理育人的挑战
一方面,新媒体为高校了解和贴近学生提供了互动和交流的平台,这是机遇;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开放性、虚拟性、多元性等特征,使得大学生接收的信息复杂化,这是挑战,若运用不当新媒体反而会成为高校心理育人的阻碍。[5]
(四)将高校心理育人积极化,开展积极心理育人
应该立足于“育人”的目标,大力开展高校积极心理育人,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念。高校在进行学生心理问题普查的同时,可同时进行学生的幸福指数大数据分析,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课程和活动。[6]
四、高校心理育人的路径探索
(一)完善高校心理育人的组织机制建设
在“三全育人”视域下,秉承着十大育人体系“一体化”的工作统筹,全力完善高校心理育人的组织机构建设。第一,建立完备的组织机制建设,明确目标、制定计划、实施监督,有条不紊地进行。第二,加强高校心理育人的制度建设,将实施路径和问题制度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第三,落实好相应的服务保障,如工作场地、经费支持等。[7]第四,在实践中摸索反思,在探索中寻求进步。
(二)建立高校心理育人专业团队,强化团队专业水平
一支人员配备齐全的高校心理育人团队,需要包含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学生工作队伍、全体教师队伍以及朋辈心理队伍。[8]首先,做好团队建设的规范化,加强高校心理育人团队的制度建设;第二,做好团队建设的专业化,加强团队人员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第三,做好团队建设的落地化,不仅需要“自上而下”的推进,更需要“自下而上”的反馈。
(三)构建高校心理育人体系,建立心理危机预防和方案体系
以预防为主、重点关注、全程跟进,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建立转接诊疗机制,提升工作前瞻性、针对性。首先,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和普及,做好心理问题的预防;第二,做好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点关注工作,关注重点学生、重大事件、重要时间等;第三,全程跟进心理育人工作,根据心理危机情况进行有效干预、心理輔导或短期治疗。
(四)改革高校心理育人形式,夯实基础的同时注意创新
高校心理育人要求的提出,优化了高校的教育思路,在保持优良传统的同时要注意创新。第一,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育,将更多的课程重点放在实践转化上,即将重点从“是什么”和“为什么”上转化到“怎么做”上;第二,引导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的主体作用,强化“助人自助”的观念;第三,注重新时代下的媒体舆论监管力量,做好网络心理育人。
(五)整合高校心理育人资源,形成心理育人“一体化”
第一,统一各个认知层面的“一体化”,教育部和各省市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院系各司其职、同心协力;第二,机构建设组织的“一体化”,完善高校心理育人的组织体系、制度體系、培训体系的建立和融合,同时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系融合;第三,育心与育德的“一体化”,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辅相成;第四,十大育人体系的“一体化”,充分发挥心理教师、思政队伍、专业教师等全体教职工力量,形成育人合力。
五、结语
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新使命和新要求,是对传统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理念的完善和发展。在“三全育人”模式下,高校应立足于“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基本要求,思考与发现当前高校心理育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创新高校心理育人模式,融合高校育人体系,实现高校育人“一体化”,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高校心理育人的新时代格局。
参考文献
[1]马建青,杨肖.心理育人的内涵、功能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18,474(9):89-92.
[2]贺玉娇.高校心理育人的创新路径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5(9):168-169.
[3]丁宏,寇玉达.新思政观引领下的高校“一体化”心理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理论研究,2019(7):59-61.
[4]马蓉,赵江燕,孙菁靖.论“5~*5~*4”大学新生心理育人实践模式体系的构建[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7(4):75-79.
[5]王品卿.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的路径探析[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34-137.
[6]张碧娟,陈冀东.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校心理育人机制创新[J].教育现代化,2019,6(40):201-203.
[7]聂恒.高校心理育人机制和路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8):111.
[8]刘亭亭.高校心理育人机制和路径探究[J].安徽文学,2018,423(10):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