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事理类谚语的修辞特点

2020-10-09王鹏

现代交际 2020年16期
关键词:辞格音韵用词

王鹏

摘要:谚语在汉语词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精华。事理类谚语作为谚语中的一个特定类别,是阐明事理、道理的一类谚语,可以增人知识、长人智慧、予人启示。事理类谚语具有节奏明晰、音韵和谐、用词精练、辞格丰富的修辞特点。对事理类谚语的修辞特点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事理类谚语的深刻含义。

关键词:谚语 修辞 节奏 音韵 用词 辞格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6-0107-03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性的艺术语句,是民众的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谚语在形式上差不多是一两个短句,在内容上类别繁多,有农用谚语,有事理谚语,还有常识谚语。2011年5月23日,谚语(沪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11月11日,谚语(陕北民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明白事理是一个人成熟的基本表现之一,也是社会倡导的主流社会观。事理类谚语作为谚语中的一个类别,具有阐明事理、道理的重要作用。本文拟从节奏、音韵、用词和辞格四个方面探讨事理类谚语的修辞特点。

一、节奏明晰

从事理类谚语的内部语音结构特点来看,从三字结构到十多字的结构不等,其中以五字结构和六字结构居多,七字及七字以上的事理类谚语很少,这符合谚语本身口语化和简练性的特点。

(一)三字结构

由于字数较少,三字结构的事理类谚语所包含的信息量十分有限,这类谚语的数量不多,基本格式为“1+2”式和“2+1”式。

1.“1+2”式

人有志,竹有节。

铁要打,人要练。

人要闯,马要放。

2.“2+1”式

久住坡,不嫌陡。

人心齐,泰山移。

依人算,两年半。

(二)四字结构

这类结构的事理类谚语的数量也不是很多,具体表现为“1+3”式和“2+2”式。

1.“1+3”式

人怕没理,狗怕夹尾。

鸟靠翅膀,人靠智慧。

树怕烂根,人怕无志。

2.“2+2”式

小人自大,小溪声大。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在家擂鼓,在外发声。

(三)五字结构

这类结构所占比例较大,基本格式有“2+2+1”式、“2+1+2”式、“1+2+2”式和“2+3”式,前两类格式较为常见。

1.“2+2+1”式

巧舌话语多,巧手活计多。

骑马莫怕山,行船莫怕滩。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2+1+2”式

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性。

人老心不老,绸旧纹不旧。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3.“1+2+2”式

钟不敲不响,话不说不明。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4.“2+3”式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与其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若无松柏志,超越不为高。

(四)六字结构

这一类结构的事理类谚语所占比例也比较大,基本格式主要有“3+3”式和“2+2+2”式。

1.“3+3”式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话和称宜正直,路和弓宜弯曲。

不知者善夸大,失眠者嫌夜长。

2.“2+2+2”式

话语虽非武器,能把人心击碎。

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狐狸蹦蹦跳跳,当心失去皮毛。

(五)七字及七字以上结构

由于谚语本身简洁性的要求,七字及七字以上结构的谚语数量较少。如: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一块砖头砌不成墙,一根木头盖不成房。

恶人吃饱粗暴如木,善人挨打柔软如毛。

二、音韵和谐

事理类谚语的音韵和谐悦耳、优美动听,既方便人们记忆,又可以很好地传播谚语所承载的生活经验和人生哲理。事理类谚语的这一特点是与韵脚的和谐紧密相关的,这类谚语讲究押韵,注重音韵和谐。如:

一块砖头砌不成墙,一根木头盖不成房。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骑马莫怕山,行船莫怕滩。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小人自大,小溪声大。

富贵迟早君须待,为人何必苦贪财。

出游要看天气,学习全靠自己。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戶枢不蠹,流水不腐。

宁做蚂蚁腿,不学麻雀嘴。

眼睛不识宝,灵芝当蓬蒿。

从声乐角度看,汉字音节的韵母可归纳为十三韵,称为十三辙。十三辙就是把韵母按照韵腹相同或相似(如果有韵尾,则韵尾必须相同)的基本原则归纳出来的分类,目的演唱顺口、易于记忆,富有音乐美。上述例子按照先后顺序,分别押江阳韵、由求韵、言前韵、人辰韵、发花韵、怀来韵、一七韵、中东韵、姑苏韵、灰堆韵、遥条韵。押韵增强了事理类谚语的音乐性,使得谚语语音和谐悦耳、优美顺畅,便于人们朗读和记忆。

三、用词精练

事理类谚语用言简意赅的形式向我们传递了深刻的寓意和道理,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和喜爱。在选词方面,事理类谚语呈现出用词精练的语言特点。

(一)运用反义词

在一些事理类谚语中,一组反义词同时出现在一组句子中,前后形成了强烈对比,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说服力。如:

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记人之善,忘人之过。

(二)运用近义词

在一些事理类谚语中,一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近义词出现在一组句子中,前后互相照应,使人们印象深刻。如:

巧舌话语多,巧手活计多。

无牙离食,无财离亲。

人怕理,马怕鞭。

四、辞格丰富

事理类谚语经常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格,增强了谚语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一)对偶

对偶是事理类谚语最常用的一种辞格,运用对偶的形式,可以使语句结构匀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上文中运用反义词的例句为反对,运用近义词的例句为正对,此外,还有流水对。如:

吃一堑,长一智。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讀书不想,隔靴搔痒。

(二)比喻

比喻是事理类谚语常用的一种修辞格,运用比喻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如:

恶人吃饱粗暴如木,善人挨打柔软如毛。

行动是成功的阶梯。

家无主心骨,扫帚颠倒竖。

在上述例子中,第一句是明喻,用“木”比喻粗暴的程度,用“毛”比喻柔软的程度。第二句是暗喻,把“行动”比作成功的阶梯,体现了行动对于成功的重要程度。第三句是借喻,用“主心骨”来比喻家里的主人,并进一步说明没有主心骨的后果。

(三)比拟

比拟是事理类谚语的另一种常用辞格,运用比拟可以增添特有的趣味,或把事物描述得栩栩如生,或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类型。如:

寒蝉抱枯木,泣尽不回头。

一瓶子水不响,半瓶子水乱晃。

在上述例子中,第一句是拟人,将“寒蝉”拟人化,进而体现了寒蝉贪图享乐的安逸态度。第二句是拟物,把有真学问的人比作一瓶子水,把没有真学问的人比作半瓶子水,描述了有真学问的人低调含蓄,没有真学问的人高调炫耀的性格特征。

(四)夸张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有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可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如:

人心齐,泰山移。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在上述例子中,第一句是扩大夸张,第二句是缩小夸张,第三句是超前夸张。运用夸张增强了事理类谚语的幽默感和哲理性,可以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五)顶针

顶针是用上一句的结尾作为下一句的起头,这种富于蝉联美趣的手段就叫顶针。如: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人若不打虎,虎就要伤人。

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

运用顶针可以使事理类谚语的说理更加周密,使抒怀更显深切,从情怀上,可使上下文环环相扣、构造严密、语气贯通。此外,也能加强节奏感以体现语言的音乐美。

(六)双关

双关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双关。双关可分为意义双关和谐音双关这两类。如:

打开天窗说亮话。

钟鼓在楼,鸣声在外。

在上述例子中,第一句是意义双关,利用“亮”的同义,使谚语具有双重意义,“亮”既有明亮又有敞亮的意思,这个谚语比喻把话直接说出来,无须规避。第二句是谐音双关,利用“鸣”和“名”的读音相同,使谚语具有双重意义,“鸣声”指钟鸣声,而“名声”指人的声名、声望。

五、结语

谚语是劳动人民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现成话。谚语内容包括极广,事理类谚语作为谚语中的一个特定类别,是阐明事理、道理的一类谚语,具有节奏明晰、音韵和谐、用词精练、辞格丰富的修辞特点。

参考文献:

[1]芦亚波.论汉语谚语的修辞之美[J].现代商贸工业,2014(24):181-182.

[2]潘春晓.汉语中谚语的修辞[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55-57+76.

[3]余洁.谚语的修辞特征分析[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87-89.

[4]周美玲.客家农业气象类谚语中的修辞特点[J].沂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5):123-126.

[5]钟舟海,陈芳.客家谚语的修辞特点[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6(6):79-84.

责任编辑:赵世鹏

猜你喜欢

辞格音韵用词
Stabbing Pain with Words
二语教学中的辞格教学
相似的内容,灵动的表达
论汉字三美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漫谈修辞研究的起源
追问文本,捕捉文字背后的声音
教师的语言如何主宰课堂
试论对修辞主体建构夸张文本的心理分析
I Want to Be a Tea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