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2020-10-09潘源陈峋
潘源 陈峋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推广,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的教育备受关注。而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又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我们必须重点做好新时代高校研究生群体的意识形态教育,让意识形态教育真正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研究生群体价值导向的正确引领。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意識形态;价值导向
[课题项目] 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学位与研究生教改课题“科研育人理念下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实践探索——以广西医科大学为例”(JGY2020041)
[作者简介] 潘 源(1985—),女,广西桂平人,广西医科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研究;陈 峋(1982—),男,江苏六合人,广西医科大学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儿科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0-0025-02 [收稿日期] 2020-01-14
当前我国研究生群体的意识形态教育并不理想,少数研究生理想信念的缺失,功利心强,学术道德失范等都应引起我们的关注,这是研究生意识形态教育及思政教育短板的体现。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群体的意识形态教育必须落到实处。而基于当前的时代背景,探讨研究生群体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和有效教育对策具有现实必要性。
一、研究生群体意识形态教育的必要性
(一)研究生群体个体差异十分明显
不同的成长环境,学习背景,生活经历等使得研究生个体差异明显[1],而这种千差万别的人生境遇使得其具有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对应到研究生个人,其意识形态往往带有个人的烙印。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其包括在职研究生,专升本下的研究生等,因此其年龄跨度较大,这种分散的年龄区间使得其意识形态呈现离散型的特点。个体差异的明显意味着意识形态的统一引导难度较大。
(二)研究生三观偏于成型并相对稳定
研究生群体普遍属于成年人,其有着相对成型和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由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生活际遇决定。对应的是其较为成熟的思想和趋于稳定的人格。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持续推进,高校积极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虽然整体效果明显,但不乏部分研究生群体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迷失了方向,受各种意识形态和文化思维的冲击,研究生的意识形态教育也部分偏离正轨,不可避免地遭受负面性的冲击。
(三)社交范围小并且群体向心力弱
研究生的在校学习以科研为主,因此其社交圈较小,其多被限制在实验室,进行相应的科研课题的探讨与验证,这种狭小的社交范围影响了其社交能力的提升,狭小社交圈内的研究生群体交流的内容也多是本专业的学科知识,信息“茧房”的效应十分明显[2]。因为社交视野受限,其集体融入意识较低,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以小群体为中心,很难求同存异,形成强大的群体凝聚力。基于该现实情况,又加上部分高校对意识形态教育缺乏足够重视,最终导致研究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弱化与脱节,研究生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与主流意识形态不一样的声音。
二、新时代研究生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开放的时代背景,西方文化冲击明显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更为频繁与深入,在开放的文化大环境下,西方文化对我国主流的文化形态,意识形态造成一定冲击。特别是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对立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文化交流碰撞中产生意识形态方面的巨大冲突。研究生群体作为高等知识分子,其接触大量的西方哲学、政治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部分研究生很容易受西方错误文化思潮的影响,在对国情和历史文化认识把握不足的基础上,盲目向往西方。
(二)网络的灌输刺激,主流意识形态缺失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研究生群体借助网络搜集课题资源,借鉴参考文献,进行学术在线交流与分享,而网络是柄双刃剑,其在意识形态教育方面也有一定的负面冲击。网络自身的虚拟性和开放性特征使得网络监管难度较大,加上部分研究生自律及分析能力差,在信息真伪辨别,是非判断方面较为局限[3]。
(三)不当的言论宣讲,主流意识形态弱化
当前高校普遍将教学重点放在学术研究,科研创新上,而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教育相对缺乏,属于薄弱环节,这影响到学生的价值选择与判断。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像学术科研那样进行量化处理,作为一种“软指标”[4],其更多地被摆放在虚设与高处的位置。而部分教师因为具有境外研修的需求,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会不知不觉地将这种渗透性影响传给研究生;个别教师滥用课堂话语权,导致某些错误或违法的言论在大学课堂、学术论坛等公共场合出现。此外在部分高校中,政治理论教学课流于形式,老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导致课程教育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自然无法强化研究生群体的意识形态。
三、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创新优化策略
(一)深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升研究生的文化自信感
以马克思主义信仰宣讲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在党组织生活中渗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理论。组织研究生群体定期学习经典著作,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从而将理想信念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具体来说,在课堂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导,在分析思政形势,明鉴历史的基础上,激发研究生的爱国情感,让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扎根研究生群体内心,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阵地的巩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举办各种类型的文化讲座,让研究生感受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和民族文化认同感,以文化自信强化意识形态教育。深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升研究生的文化自信,可以让研究生真正走出实验室,走出狭小的社交圈,接触并认可主流意识形态。
(二)创新思政教育载体和方法,提升研究生意识形态认同感
研究生意识形态教育往往融于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想对研究生意识形态教育落到实处,必须提升思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务之急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方法,让研究生群体重视思政教育,自觉加强思政学习。传统的思政教育,缺乏针对性,研究生也错误地认为思政教育与自己的生活学习关联不大,弱化了思政教育的效果。针对这些弊病,必须创新思政教育的载体与方法。一方面要发挥网络优势,让主流的意识形态占据网络舆论的制高点,保证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向。另一方面要让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于研究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发挥主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解决实际问题,解答研究生的各种困惑,让其认识到主流意识形态对自己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关心帮助他人,践行主流价值观,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
(三)明确研究生导师育人职责,核心价值观渗入“茧房”
研究生在校园里接触较多且最为信任的人是自己的导师,而导师思政示范不足也是当前研究生群体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存在问题之一。我国研究生导师往往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科研上,没有很好地诠释思想政治领路人的角色。因此在研究生意识形态教育中必须发挥导师教书育人作用,让核心价值观渗入“茧房”。这要求高校必须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深化导师负责制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继续完善导师遴选与考核机制,强化导师思政教育责任,让导师真正成为研究生道德学习的榜样,学术研究的指路人,职业发展的导师。依托导师开展研究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实现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因此高校研究生群體的意识形态教育必须紧抓不放。不可否认,研究生意识形态教育受传统教育模式和研究生群体特殊性的影响,难度较大,这意味着高校研究生意识形态教育任重而道远。高校必须将意识形态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从理论信仰的宣讲到文化自信力的提升再到教学方法的创新和优秀导师队伍的培养等,多管齐下推动高校研究生意识形态教育,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输出,为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参考文献
[1]邹建辉.网络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5):78-81.
[2]张晶.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传媒论坛,2019,2(16):95-96.
[3]冉波.新时代落实高校意识形态责任制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科技风,2019(21):222,237.
[4]郑家娜.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分析[J].黑河学院学报,2019,10(6):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