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法模式下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互动关系分析
2020-10-09孙亚楠
孙亚楠
摘要:高校辅导员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能否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建立良好互动关系极大地影响育人成效。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内核,借鉴部门互动理论中的四分法模式,总结出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互动关系大致可分为权威友好型、权威疏离型、自由友好型和自由放任型四种基本模式,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互动关系 辅导员 四分法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5-0023-02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一直承担着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重要职责。随着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日益重视,辅导员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认可,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真抓实干、倾心奉献、为每名学生的个性发展做出贡献的优秀辅导员,从而不断提高辅导员行业的整体素质;然而,也出现了极个别的辅导员滥用手中权力,利用职务之便去损害学生利益而为自己牟取私利,在无法被学生认可的同时受到了严厉处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原理认为,须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事物的影响必然是相互的,因此,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作用的。本文选用部门互动理论中由国外学者Kuhnle和Selle提出的四分法作为理论出发点,进行合理借鉴、改造与应用,来探讨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问题,并总结四种基本模式,以期为当前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提供实践参考。
一、部门互动理论下的四分法模式
部门互动理论常常被学界用来研究政府部门与NGO组织之间的关系,其理论框架下拥有众多子理论,如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等,这些理论都主张部门之间应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1]。其中,Kuhnle和Selle两位学者根据“沟通与交往”(communication and contact)和“财务与控制”(finances and control)两项指标,将NGO与政府的互动关系划分为四种类型:整合依附型(integrated dependence)、分离依附型(separate dependence)、整合自主型(integrated autonomy)和分离自主型(separate autonomy),即四分法模式[2]。本文以四分法模式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结合辅导员日常工作经验和某高校10位优秀辅导员的访谈,对上述四分法模式进行了合理改造,保留原有的“沟通与交往”这一维度,将另一维度“财务与控制”延伸为“管理与控制”,总结出如表1所示的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互动关系的四种模式。
四种模式的划分基于“沟通与交往”和“管理与控制”两项基本维度。其中沟通与交往维度关注的是辅导员和学生之间沟通与交往的频率、时长、深度、覆盖面等,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在此维度下划分为两种情况:如果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往是“亲密”的,则他们的关系就是“友好型”,这表明学生愿意与辅导员进行沟通交流,并且辅导员在工作中也注意倾注精力去与学生进行交往;如果是“疏离的”,显然二者的关系就是“分离型”的。
“管理与控制”这个维度是从辅导员执行管理制度、树立个人威信、惩戒不良行为等强制性管理手段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角度出发,分析学生工作是否需要受控或独立于上述手段才能有效运转。如果辅导员始终需要采取强制性手段对学生进行管理与控制才可以使工作有序进行,则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属于“权威型”;反之,如果学生不经常接受到来自辅导员强制性管理手段的干预,则属于“自由型”。
二、辅导员与学生互动关系分析
1.权威友好型
权威友好型的互动关系下,辅导员经常在教育管理工作中采取强制性执行的手段,但也注重经常与学生谈心谈话。需要指出的是,此种模式中的“权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对辅导员的佩服与尊敬,而是建立在高压管控下的一种状态。在此种模式下一些问题显而易见,如强制的高压手段有时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加剧碰触底线行为的发生,导致辅导员的管理压力增大;而想要对学生进行高度管控,辅导员必须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工作内容也变得更加事无巨细,从而进一步导致辅导员难以抽身去与学生进行深度沟通和交流,沟通交流的质量必然会逐渐降低。故而此种模式本身存在一定的内在矛盾,无法长久存在,应对措施是适当降低管控的力度和方式,做到遵循规律、适度管理,辅之以必要的关心和交流。
2.权威疏离型
权威疏离型的互动关系下,辅导员的工作方式注重执行管理制度、强制实施惩罚措施以树立个人威信,忽视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其形象通常是“高高在上”的严厉教师,学生也较少主动与辅导员进行交流,缺乏自主性的学生需要纪律和监督来约束自身行为。此种模式较上一种权威友好型的危害性更大。长期的强制性高压管控手段原本就会导致学生对辅导员产生畏惧情绪,而辅导员此时又和学生缺乏沟通交流,无法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学生也难以将自己的困惑传递给輔导员,导致辅导员工作中存在大量的主观臆断行为,学生也会降低对辅导员的评价。
3.自由友好型
在自由友好型的互动关系下,辅导员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会将自身的思想、学业、心理、生活、就业等多方面信息及时反馈给辅导员,辅导员也可以及时获取意见和建议。但是此种模式下的辅导员疏于对学生的管理,通常不重视规章制度的执行,执行底线与效度降低,若辅导员自由裁量权过大从而挤压公平成本,长此以往容易在评奖评优、助贷困补、骨干任用等多个方面出现执行不规范的情况,从而引发学生群体的不满,导致难以处理和应对。故而此种模式需要着重加强对于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并且适当加大管理强度,使管理幅度和力度都处于适中水平。
4.自由放任型
在自由放任型的互动关系下,辅导员对学生处于疏于管理、缺乏关心的状态,不仅不严格制定规章制度加以执行,而且较少与学生进行谈心谈话,一味放任不理。显然,此种模式的互动关系必然会导致学生与辅导员关系的高度割裂,致使双方产生信息不对称,即辅导员不明晰学生群体的生活状态和实际需要,学生群体也不知晓辅导员的工作情况,甚至错过重要通知。长此以往,学生游离于集体之外,辅导员又难以把控局面,出现不可控突发事件的风险增大。
三、启示与建议
上述四种互动模式是基于四分法模式的理论性分析,是一种较为理想化的划分方式,但是在辅导员的实际工作中通常不会简单归属于某一种模式,而是几种模式的混合,抑或大致倾向于某一种模式,因此建议结合理论与实际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以达到精准育人的目的。
1.开放心态,强化沟通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是必然趋势,如果学生无法主动参与到与辅导员的交流中去,辅导员可以采取相关措施来主动走进学生内心。例如某高校提出“四个常,十个一”工作法,即常进学生门、常知学生事、常解学生忧、常暖学生心,“十个要”是“四个常”基本要求的具体化操作手段,能够有效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打破心灵壁垒。此外,“办公室开放日”——指定每周的某一日为办公室开放日,鼓励学生主动走到自己的办公室进行交流,建立“谈心屋”——在学生集中的区域建立温馨的谈心场所来消除学生对于交流的畏惧感,定期走访宿舍等多种方式均有助于保证师生交流的频率、时长、深度、覆盖面。
2. 自由裁量,管控适中
适当力度的管理与控制也必不可少。大学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阶段,对许多学生来说这是能否适应社会环境成为栋梁之材的最后把关环节。沈巧玲[3]曾指出,由于当代大学生整体年龄呈降低趋势,且处在社会多元价值体系的强烈冲击之下,许多大学生开始变得浮躁和功利。因此,辅导员有必要为学生量身定制一套适宜的管理制度,但要注意在一定程度上保留适度的自由裁量权,即灵活机动处理特殊情况的权力。此外,公平公开公正的重要作用也不容忽視,建议通过公示制度、辅导员信箱等途径谨慎防范自由裁量权变成任人唯亲、谋取利益的工具。如此,方可做到宽严并济,在适度的管理中使学生真正受益。
3.换位思考,立德树人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育人本非易事,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以热爱教育之心贴近和关爱学生,学会主动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知学生冷暖,要经常解决学生的学业困难、心理困惑、生理疾病、生活困苦,从而温暖学生的心田。诚然,本文分析所用的理论工具仅仅是为了便于工作开展而采取的一种执行方式,属于促进工作效率提升的外在影响因素;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能否怀着执着于教育事业的情怀和深切热爱学生群体的心,是否真正具备为教育事业奉献自我的内在驱动力,才是决定工作开展是否会卓有成效的内在决定因素。
参考文献:
[1]虞维华.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资源相互依赖理论的视角[J].公共管理学报,2005(2):32-39+93-94.
[2]Bielefeld W,Kuhnle S,Selle P.Government and Voluntary Organizations:A Relational Perspective[J].Contemporary Sociology,1992,23(4):585.
[3]沈巧玲.不同干扰条件对大学生自制力资源的影响[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2.
责任编辑: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