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实验用房有偿使用机制探索与实践
2020-10-09侯艳艳郑建彬
侯艳艳,赵 明,郑建彬
(北京工业大学 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北京 100124)
高校科研实验用房是师生从事教学科研的重要场所,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重要保障[1-2]。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科分类的快速发展、高层次人才的大量引进、产学研一体化的深入推进,高校对科研实验用房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在内涵式发展的大背景下,新增科研实验用房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北京的高校,如何盘活存量,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提高科研实验用房的使用效益,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高校管理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3-6]。
1 高校科研实验用房存在的问题
1.1 科研实验用房总量不足、学科之间占比失衡
目前,高校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为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需要引进高水平师资,开展大量科研实验,提供更多科研实验用房条件保障。多数高校因土地资源有限,不同程度存在着科研实验用房总量不足,无法满足现实及未来发展需要。科研实验用房有限的数量与高校发展迫切的需求之间矛盾凸显。由于高校发展特性,在前期资源不紧张的情况下,缺乏前瞻规划、粗放型管理导致早期发展学科占用科研实验用房资源较多;后期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往往倾向优势发展学科,薄弱学科得到资源配置较少,造成资源配置结构现状不合理。有的院系占用面积大、浪费现象突出,有的院系占用面积小、资源缺乏影响发展,科研实验用房紧张与闲置浪费的结构性矛盾突出[6-10]。
1.2 管理部门沟通不畅,使用部门主动管理不积极
国内多数高校的房屋建设、分配、使用、维护分属于基建、资产、学院(系所)、后勤等不同部门,全过程管理需要多个部门协同配合才能提升管理效率。实际工作中因部门间缺乏沟通,各自为战,导致配置前缺乏顶层设计,配置中业务衔接脱节,配置后重复建设、朝令夕改,造成资源浪费。多数高校按照校院两级管理,科研实验用房最终使用者是学院(系所),在没有触及学院利益前提下,学院往往对科研实验用房管理不重视,安于使用现状,忽略使用效益。对于新的学科发展,学院使用“等、靠、要”的方式向学校申请“增量”,要到的“增量”又往往应急分配,没有主动对内部资源进行梳理调整配置和给未来发展预留空间[6-7]。
1.3 科研实验用房收费困难,盘活存量资源效果不明显
对于科研实验用房,国内部分高校已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有偿使用管理机制,目的是通过经济杠杆,调节房屋资源配置,回收闲置房屋,提高资产使用率[9]。由于理念差距、制度缺失、经费使用限制、二级教学科研机构配合度差等原因,致使房屋资源调节费收缴困难,收不全、收不到等情况多有发生,闲置房屋退回更是难上加难。造成有限的科研实验用房不能良性运转,降低了房屋使用效益。
1.4 缺乏监督和绩效考核机制,长效管理机制需要加强
国内高校已经有比较完善的本科教学评估、研究生教育评估、科研绩效考核等考评机制,但在科研实验用房管理中普遍缺乏日常监督和绩效评价机制,资产管理部门没有建立科研实验用房使用效益量化考核办法,校内其他考核也没有将科研实验用房管理及使用效益纳入考核体系,致使管理部门对科研实验用房整体使用情况缺乏全面掌握了解。由于缺乏科研实验用房绩效考核奖惩机制,使用部门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不注重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于科研实验用房使用率低或闲置用房情况,缺乏纠正和惩罚的手段,不能有效调节资源[6-7,10]。
高校科研实验用房存在的问题具有复杂性,要从根本上解决,需要通过深化以绩效考评为导向的综合改革。由于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科学绩效考评机制需要长期数据分析支撑,甚至是10 年以上的不断优化才能逐渐成熟。目前,国内高校主要改革思路是建立有偿使用的管理机制,我校在这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2 科研实验用房“定额配置、超额有偿使用”管理机制
2.1 管理机制
我校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科研实验用房面积为 35.5 万 m2,占总房屋面积的 37%。在“双一流”高校建设背景下,学校科研实验用房的需求日益增加,为优化配置提高使用效益,2016 年学校出台了“二级教学科研机构公用房使用管理办法”“二级教学科研机构公用房核算办法”,构建二级机构基本办学用房和科研发展用房定额面积指标体系,推行“定额配置、超额有偿使用”的管理机制。
定额面积计算公式为:
其中S代表定额总面积;E代表基本办学用房定额面积;T代表科研发展用房定额面积;E和T分别按照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E1 为教师教学科研基本用房定额面积,包括二级机构所有在编人员基本教学科研用房的定额面积。E1=∑(各类人员数量×各类人员指标)。
E2 为实践教学用房定额面积,包括教学实验用房、教学实验补充用房、重点教学基地补贴用房。教学实验用房面积=(公共基础课实验总生时数/480+学科基础课实验总生时数/288+专业课实验总生时数/144)×4 m2+(创新实践总生时数/288+专业认知总生时数/288)×4 m2;教学实验补充用房面积=∑本科生数×(本科生定额面积×1/8+本科生定额面积×1/75+学生资料面积×1/4);重点教学基地补贴用房面积=∑认定面积。
E3 为单位综合用房定额面积,包括会议室、接待室、学术讨论室、陈列室、教工之家、资料室、文印室、保密室等其他辅助用房。
T1 为科研业务用房定额面积,包括教师科研支撑用房定额面积、学生科研用房补助定额面积、特大型仪器设备补助定额面积。教师科研支撑用房定额面积=∑(各类人员数量×各类人员标准);学生科研用房定额面积=∑脱产研究生人数×2;特大型仪器设备补助定额面积=∑认定面积。
T2 为重点科研基地补贴用房定额面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根据学科类别确定补贴面积。
缴费方式为基本办学用房面积E为学校全额补贴;科研发展用房面积T为单位调节使用,定额内免费,超额部分按照阶梯标准缴费。
2.2 管理机制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及解决方法
2.2.1 核算指标设置
核算指标设置是重点。构建定额配置指标体系,其核心是核算“定额”[1],设置思路既需要考虑学校目前科研实验用房实际情况,也需要考虑各学科的不同特点,还需要考虑未来学科发展及人才引进的预留用房。根据现有科研实验用房规模测算核心指标数值,考虑相关因素不断调整优化指标设置,最终确定更加符合校情的指标体系。其中教师教学科研基本用房面积标准见表 1,按照学科不同特点分类的教师科研支撑用房定额标准见表2。
表1 教师教学科研基本用房面积标准(单位:m2)
表2 教师科研支撑用房定额标准(单位:m2)
2.2.2 房屋分类的确定
如何确定房屋使用性质是教学用途还是科研用途一直是定额配置指标体系的难点。部分科研用房中要满足学生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完全区分教学用房和科研用房很困难。由于实行教学用房不收费,科研用房有偿使用这两种不同的缴费方式,如果不能有效区分教学用房和科研用房,有些学院会为了逃避多缴费,而把科研用房归类到教学用房[1,11]。为解决这个难题,首先要做好前期摸底工作,与教务处逐一核查实验用房的课程设置、开设课程学生数,核定面积等相关信息,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政策,对于教学科研混用实验室,学校按照每天开放12 h,教学课时量以外按小时折算成科研面积并入科研发展面积总量的计算方式进行核定。
2.2.3 房屋资源调节费的收缴
房屋资源调节费收缴困难,一方面原因是长期无偿使用的历史观念导致部分学院和教师对收费工作有抵制情绪,配合度不高[12]。另一方面原因是科研经费管理“放管服”程度不够,政策原因导致科研项目支出房屋资源调节费受限,制约了缴费的积极性。针对这一难点,我校制定了“二级教学科研机构公用房核算办法”,从制度上为收费工作提供了保障。同时加大宣传培训力度,逐步转变学院和教师的固有观念。同时国资处积极与科技处、财务处协调,并与上级部门沟通,确定可以支出“房屋资源调节费”的科研项目,并在网上公示,推行一站式服务,专人负责缴费一次完成,提升服务质量。
2.3 实施效果
根据“二级教学科研机构公用房核算办法”,学校国资处与教务处、组织部、人事处、图书馆、研究生部、科技发展院等单位协作,完成校内23 个二级教学科研机构定额核定。按照有偿使用的管理机制,2017 年共收缴房屋资源调节费 102 万元,两个二级机构交回闲置房屋559.44 m2。有偿使用管理机制效果初步显现。
3 建立科研实验用房长效管理机制
3.1 分析超额原因,提供解决方案
实行“定额配置、超额有偿使用”管理的目的不是收费,而是在于调节用房,合理配置科研实验用房,提高使用效益[1,3]。在每年核算定额指标后,对于超额面积较大的学院要认真分析超额原因,提出切实的解决方案,达到有效调节资源的目的。例如学校的M 学院超额面积较多,达 4500 m2,分析其超额原因有:(1)学院是我校较早建设的院系,有多个国家、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经过一段迅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学院现占有的科研实验用房较多。(2)根据工科学科特点,所使用的大型仪器设备较多,其中占地面积大于60 m2的仪器设备就有18 台,大量的仪器设备占用较多的科研实验用房。
根据原因分析,提出解决方案。首先对学院进行收缴资源调节费,并督促学院制定院级核算及收费办法,通过经济杠杆,促使科研实验用房整合,腾退闲置房屋或利用率不高的房屋。其次综合分析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大型仪器设备年度评价均分为 70分,说明使用效益不高,但是具有共享性强、社会服务范围广的特点。将一部分大型仪器设备从院级纳入校级大型仪器共享平台,有专业团队、专业人员管理,不仅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而且更加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的作用。二级学院同时可以核减实际使用的科研实验用房面积,减免资源调节费。
3.2 加强日常监督,建立联动机制
加强实验室用房日常管理监管,建立日常巡查、定期核查、针对性抽查相结合的检查体系;加强与实验室安全管理、仪器设备管理、资产管理、能源管理等联动协同机制,建立多维管控、及时反馈、动态管理机制,有效提高科研实验用房使用效益。与实验室安全日常管理联动,可以对科研实验用房日常管理使用状态及时了解,及时发现变化情况;与大型仪器设备日常管理机制联动,可以发现闲置不用设备占用科研实验房屋的情况,同时可以挖掘能够纳入校级平台的仪器设备;与资产日常管理机制联动,可以在办理离校、退休资产变更的同时,办理科研实验用房的交接手续。避免出现离校后或退休后长期占用房屋的情况[13];与能源日常管理机制联动,对于年用电量小于100 度的科研实验用房重点检查,及时腾退闲置不用或利用率低的房屋。
3.3 建立绩效评价,提供决策依据
结合学校科研实验用房使用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机制,既要考虑单位面积产生的使用效益,又要考虑建设、维护、能源、物业等全成本投入,绩效评价结果纳入对二级教学科研机构考核的范围[14-15]。常用绩效评价指标主要有:教学实验用房利用率=(教学实验用房核算面积/教学实验用房实际面积)×100%;科研实验用房利用率=(科研实验用房核算面积/科研实验用房实际面积)×100%;单位面积科研绩效=(科研绩效分值/科研实验用房面积)×100%[16]。绩效评价结果可作为资源配置导向性指标,对于绩效优异的实验室团队,在配置中优先考虑,绩效不好的团队腾退房屋或支付资源调节费。对于房屋闲置或使用效益低的情况,建立行政手段及经济杠杆相结合的奖惩机制,解决调配不畅、周转不灵的问题。
4 结语
高校科研实验用房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保障,加强对高校科研实验用房管理机制的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科研实验用房的长效管理机制,提高科研实验用房的使用效益,为高校可持续发展护航[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