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共生理论的校企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

2020-10-09李超锋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0年1期
关键词:共生产教命运

李超锋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财贸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0)

在教育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提出高职学校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是提升校企合作水平,促进学校与行业领先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度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从内涵上理解,校企命运共同体不是学校和企业的双主体运作,而是两个主体之间以协议形式缔约建设的校企合作的新型组织形式,是从宏观角度对校企合作的各个微观层面进行系统化管理的一个创新型实体[1]。这需要学校和企业通过产教融合体制与机制改革,形成命运共同体,组建共生型生态系统。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深度、广度明显不够,并且缺乏长效机制[2]。因此,有必要探索产教融合新型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促其契合经济发展需求,为行业/企业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服务。“教学工厂”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最重要的办学理念和特色,也是新加坡职业教育成功的标志[3]。“教学工厂”模式的高效运行,对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打造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校企合作共生系统构建

共生理论源于生物学,强调生物系统的和谐共生、利益共存。近年来,共生理论逐渐应用于校企合作问题研究,将校企看作共生系统,产教融合共同作用于人才培养。合作中的校企是一个由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构筑的命运共同体[4-5]。在共生理论指导下,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与合作企业已经成为良性运转的共生系统。

1.1 协同共建,打造共生单元

共生单元是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物质和载体条件。为满足技术技能密集工业对人才的需要,南洋理工学院和企业共建科技创新中心、专业进修与领导培训中心、外语中心、国际商务资源中心、国际项目中心等近20 个共生单元,还与国际知名企业联合成立了零售管理学院和亚洲烹饪学院。

按照企业科技中心模式实现组织架构与运作管理的转变,无界化团队合作,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方案。学院在政府指导下组建校董会,其中70%以上的成员来自政府、企业、高校;系部组建专业咨询委员会,成员全部来自企业专业人士。系主任统筹系部专业开发、校企对接、考核评价等;副主任负责教学组织、项目接洽以及知识产权等;专业主任负责项目教学的组织实施。这种组织结构为校企深度合作及项目教学提供了十分便利的制度和组织保障。

1.2 校企联动,创新“教学工厂”共生模式

“教学工厂”理念是将企业环境引入校企合作的共生单元中,通过项目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教学工厂”实现了技术技能的从模拟到模仿,再到融合,做到理论与实践、学校和企业的有机统一。

“教学工厂”的主要教学载体是项目[6]。教学项目选择遵循以下原则:(1)以成本回收为前提,对利润没有强制要求;(2)致力于校企联合技术应用开发;(3)具有挑战性;(4)不重复选择项目;(5)选择好的合作伙伴;(6)培养师资,使能力得到拓展。

教学项目主要分为3 类:(1)企业开发项目,由教师组建优秀学生团队,3 个月轮岗安排学生协助教师完成;(2)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以赛促教,以赛促学;(3)教学研发项目。目前,企业开发项目、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教学研发项目所占比例分别为30%、50%和20%。

在项目教学中,根据项目实施难易程度以及工作量情况,将学期项目和毕业项目穿插在课程体系中。双轨制交叉运行安排如图1 所示[7]。

图1 双轨制交叉运行安排

第一年的专业基础课程和学期项目以项目开发工具使用为主;第二年的专业课程和学期项目以模拟项目训练为主;第三年安排专业方向课程、学期项目和毕业项目。

根据学生专业方向选择以及第一、第二学年的学习考核情况,将学生分为A 和B 两组。A 组学生修读专业方向课和学期项目;B 组的50%学生到企业实习,另外50%学生在教学工厂工作站进行毕业项目开发,3 个月后进行轮换,确保开发项目可持续以及学生的全员参与。毕业项目来源于企业开发项目、竞赛项目和教学研发项目。

1.3 政府引导,培育共生环境

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由教育部、人力资源部、贸易和工业部、文化社区与青年部、社会与家庭发展部、卫生部等政府部门协同合作,共同推进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培训[8]。

2014 年8 月,新加坡以法案形式颁布实施了《理工学院及工艺教育学院应用学习教育研讨报告书》,要求贸易与工业部依据企业界发展公布人才市场需求情况;教育部调控职业院校招生计划,并指导调整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人力资源部补贴职业教育学生,补充学校改善办学条件。

在多层次和多元化支持下,新加坡拓展了职业教育的成长空间。政府通过设立技能发展基金,要求职业院校对企业职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企业参与合作办学、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出资设置奖学金、助学金、项目基金等,政府则给予税收优惠和财务补贴。政府进行公共采购时也非常看重企业参与教育程度。

在政府引导下,新加坡职业院校的师资环境有了很大改变。

(1)推进课堂教学革命,实施项目教学,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学习方式包括小组讨论、模拟活动和教导别人,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项目。

(2)实施“双师”队伍建设,专任教师也是项目开发工程师,须有本科学历和5 年以上工作经验,担任过企业某一级主管或经理。

(3)教师担负继续教育职责,为企业提供进修课程和短期培训。

(4)通过以老带新,让新教师在教学工厂脱岗培训,与项目经理合作开发项目。

(4)在业绩考核中,基本工作量与薪金打包,既包括教学、继续教育与学生服务,也包括校企合作开发和横向课题项目。

2 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2.1 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的载体

我国高职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的改革重点之一是构建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该平台对接科技发展趋势,以技术、技能积累为纽带,集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技术服务于一体。因此,高职院校要集中优势专业群和师资力量,在政府统筹指导下,与本地的优势企业、产业集群和科技园区共同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开展科技咨询、技术攻关以及人才培养与职业培训,服务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2.2 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强有力的共生单元

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容是校企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开展技术应用与创新研发。校企共生单元是否能找准自身定位、发挥比较优势,是校企共赢发展的关键[9]。在实践层面上,这种共生单元可划分为以下类型:

(1)项目型共生单元,以项目为纽带,对技术攻关、企业培训等具体项目设置产教融合平台或机构,围绕项目全周期建立工作制度;

(2)资产型共生单元,以资本为纽带的命运共同体,校企双方共同出资成立产业学院、协同中心或研究机构;

(3)融合型共生单元,校企双方以资源整合为纽带,进行全方位的融合与战略合作,实施招生招工、教学组织、教材开发、就业创业以及技术应用创新,通过定制人才培养方案精准育人,将人才供给链与企业需求链精准对接。

2.3 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迭代变革的共生模式

要建设世界一流的高职教育,既需要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支撑,也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产教融合模式。在借鉴“教学工厂”模式时,需要建立科学合理、创新发展的产教融合共生模式。

(1)组织模式变革。探索不同所有制下校企命运共同体的组织形态,构建政府、学校、企业多方共建共享的组织载体,例如研究机构、产业智库、协同创新中心等。增强企业参与办学的内生动力,在管理制度、组织结构、工作岗位和激励绩效上突破体制约束,激发技术服务与创新活力,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2)教学模式变革。推进以学分制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和学习评价机制改革,激励学生参与共生单元的实践活动,实施必修课程与企业研发、科技竞赛、创新创业等成果的学分置换。

(3)行为模式变革。完善互利双赢动力机制、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和协调运作保障机制,实施校企共同组建教师团队、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建设高水平技术创新平台、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4)服务模式变革。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并重,强化职业院校的社会培训职能[10],校企紧密联系,面向企业在岗职工、退伍军人等开展就业、创业、职业技能等教育培训服务。

2.4 营造校企命运共同体良性成长的环境

校企合作共同体的环境是由政府政策、合作氛围以及长效机制形成的。

(1)在政府政策上,需要有关政府部门积极推动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建设,在政策、税收、土地等方面对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优惠和支持。

(2)在合作氛围上,学校应加强对企业和社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企业在岗职工的职业技能水平和生产效率。企业通过提取职工教育基金,与职业院校合作设计培训项目,确保培训内容符合企业发展需要和技术、管理的先进性。学校应积极拓展项目来源,吸纳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学校相关事务,教师则需要到企业全职实习,实现校企合作共赢。

(3)在长效机制上,应充分利用校友联谊会、职教联盟、专业指导委员会等平台,完善校企合作交流机制,加强企业参与学校办学、人才培养的力度和深度。深入推进行业协会融合参与的管理机制,利用行业协会的影响力,在行业咨询、应用创新、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等方面开展合作,与学校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实体联盟。

3 结语

从生态学视角看,校企命运共同体依赖于共生单元、共生模式以及共生环境的良性发展。因此,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需要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多方参与,共同建立合作共赢的共生单元、创新引领的共生模式,营造产教融合制度环境,促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赋能升级,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共生产教命运
命运的更迭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命运秀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