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进程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2020-10-09林晓怡
林晓怡
(福建商学院 国际经贸学院,福州 350012)
一、问题的提出
自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中国不断深化市场化改革,市场化进程不断加速,成功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市场化改革带来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腾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指出“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什么是市场化?一般认为市场化是一种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体制改革,涉及一系列经济、社会、法律制度的变革,或者说是一系列的大规模制度变迁[1]4。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但是中国幅员辽阔,31个省市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各地的市场化进程仍不平衡,造成各地区经济和制造业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在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位列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第一位。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要求。根据国内外的发展经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可以认为主要包括产品质量的提升、生产过程的清洁高效、企业效益良好以及国际竞争力提升四个方面。如何提高制造业产品的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促进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
已有大量文献证明,完善的市场机制能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国的市场化进程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1]16。从微观来看,市场化水平提高了企业生存的生产率门槛,从而提高了淘汰落后产能的效率[2],但目前鲜有文献研究市场化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
国内学者从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环保碳排放、国际竞争力提升各个领域进行研究,分析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途径。其中关于产品质量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出口产品质量领域,各学者从技术创新、汇率升值、产业集聚、政府决策等视角,探讨影响出口产品质量的因素,如:Faruq研究发现技术创新与外国直接投资对出口产品质量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而资本则没有明显的拉动作用[3];Chen和Juvenal证实汇率升值会降低企业的价格竞争力,促使企业进行产品质量升级[4];张明志等研究发现人民币升值提高了“企业—目的地”层面的出口产品质量,而企业垂直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扩大了汇率升值的正向影响作用[5];耿晔强等验证产业集聚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等[6]。少部分学者探讨影响我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及区域产品质量的因素,如李春梅实证检验制造业内部影响因素主要有行业发展基础、技术水平、市场竞争及外商直接投资,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政策制度、经济水平和自然环境及技术环境等[7];于涛等运用PEST模型,研究影响产品质量的宏观因素,结果发现区域产品质量受地区生活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等的影响较大[8]。总体上,研究我国制造业区域产品质量影响因素的文献较缺乏。基于此,本研究拟从市场化改革的角度出发,检验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对制造业发展质量的影响,分析市场化改革的哪些方面能够提高我国制造业产品的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从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美国为了遏制中国崛起,贸易争端不断升级,外贸出口形势严峻,国内制造业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只有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改变价值链低端的尴尬地位,才能满足国内市场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适应国际环境的风云变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制造业产品质量和发展能力,是当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要求。研究市场化进程对制造业发展质量的影响,有助于了解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理论分析与模型假设
总体上看,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卓越成效,但是中国幅员辽阔,31个省市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各地的市场化进程发展不平衡。对于不同地区的制造企业来说,虽然面临的全国经济环境大体相同,但是不同地区的市场化进程存在较大差异,面临的政府政策和市场环境有很大不同,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也会产生较大差异。
从理论上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化水平越高,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扭曲较少,市场机制能够较好地发挥资源配置作用,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随着国内经济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需要提高产品质量水平以满足不断升级的消费者需求;反之,较低的市场化水平意味着过多的政府干预和保护,而这种人为的干预和保护通常是无效的,会导致不合理的高价和超额垄断利润,是假冒伪劣产品在市面上猖獗的根源[9],不利于制造业产品质量和发展水平的提高。据此,本文提出假设H1:地区的市场化水平和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成正相关,市场化水平越高,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水平越高。
进一步研究市场化改革影响制造业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的机制。前述我们提到市场化改革是大规模的政策制度变迁,在樊纲等人编著的中国市场化指数中,主要从五个方面考察地区的市场化水平,分别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代表着产品价格是否由市场决定,较高的水平代表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地方保护较少,能够正常发挥市场的价格机制,多样化和高质量的产品能够以更高的价格销售,获取更高的利润,促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加大研发力度。加大对生产者和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可以防止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对消费权益加大保护可以减少消费者以高价买到低质产品,从而对市场失去信心,转而购买低质低价产品。对生产者权益的保护主要包含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企业在投入大量研发资金以提高和创新产品质量的同时,能够获得相应的回报,才能够保证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产品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和法律制度环境的完善是促进制造业提高产品质量和发展能力的核心因素,故提出假设H2a: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与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成正相关;假设H2b:较高的产品市场发育程度和区域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成正相关。
三、模型设计和数据来源
(一)变量选择和说明
变量的定义及描述性统计分别见表1和表2。
表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1.被解释变量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合作开展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研究,测度我国各行业和各地区的制造业产品质量及发展能力,自2005年起每年发布一次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公报,该指标不仅反映制造业的质量水平,还包括其发展能力即创新水平。本文选择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数据来源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2.核心解释变量
核心解释变量为市场化水平。目前学界以樊纲等编写的市场化指数报告最具有代表性。樊纲等的市场化指数课题从2000年开始,迄今出版了8个报告,市场化指数包括23个基础指标,由五个方面分指数构成,包括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由于最新的2018版中仅有总指数的得分,分项指标仅有排名而没有分数,故本研究仍采纳2016版《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中的相关指数进行实证分析,总指标补充2018版本中2015年和2016年的数据,分项指标时间段仍为2008—2014年[10]。
3.控制变量
参考于涛等的研究,地区发展水平、工业生产规模等会对区域产品质量产生影响,故选择以下指标作为控制变量。
地区发展水平。地区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人民收入越高,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更高,产品质量更好。参照现有文献,选取人均GDP作为衡量地区发展水平的指标,为减少数据间量级差距,对数据取对数处理。
工业生产规模。选取地区规模上工业销售总产值作为指标,同样取对数处理。
4.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基于2008—2016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我们画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和市场化水平的散点图(图略)。根据散点图,我们可以发现市场化水平和制造业质量竞争力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性,市场化水平越高,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越高,反之亦然。
(二)模型构建
基于假设1,分析市场化水平对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的影响,构建模型1,设定
QUAit=α1+βMKTit+β2lnRGDPit+β3lnINDit+λi+εit。
(1)
根据假设2,分析市场化的具体五个因素对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的影响,构建模型2,设定
QUAit=α2+β1LAWit+β2PRIit+β3GOVit+β4MAKit+β5FINit+β6lnRGDPit+β7lnINDit+λi+εit,
(2)
其中,QUAit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i代表不同省份;t代表年份;MKTit指市场化水平;LAWit指法律制度环境,如知识产权保护力度;PRIit指价格市场化水平;GOVit指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水平;MAKit指市场的竞争程度;FINit指金融业市场化水平;lnRGDPit指地区发展水平;lnINDit指地区工业生产规模;λi代表各省份的固定效应;εit是随机扰动项。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估计方法
本文选取2008—2016年我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由于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制度环境存在较大差异,而OLS忽视个体效应,可能影响结果的有效性。通过F检验,我们发现固定效应模型优于混合效应模型,再通过Hansman检验,发现固定效应模型优于随机效应模型,故本文采用固定效应的LSDV方法作为基本估计方法,并利用GMM估计方法作为补充,以检验估计结果的稳健性。此外,本研究认为市场化进程会对产品质量造成影响,但不大可能存在反方向的影响,即产品质量不会影响市场化的进程。
(二) LSDV回归结果
市场化水平对区域产品质量竞争力的影响。先仅加入主要解释变量MKT,后加入地区发展水平和工业发展规模两个控制变量。结果显示,市场化水平与质量竞争力的回归呈正相关,结果非常显著,市场化指数每增加1分,会引起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提高1.17分。加入控制变量后,市场化水平对质量竞争力影响的显著性有所下降,但仍在10%水平上显著,系数明显降低,市场化指数每增加1分,会带来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提高0.7分左右。对此结果,本研究认为由于市场化水平包含的指标较多,其中各个分指标对质量竞争力的影响可能不一致,结果可能相互抵消或者干扰,导致结果的显著性水平不高。因此,我们进一步讨论五个方面的市场化指数对质量竞争力的影响,并进行检验。
市场化五个方面分指标对区域产品质量竞争力的影响。如表3所示,第1列中将市场化的五个分指标与区域产品质量竞争力做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有区域法律制度环境和价格市场化水平两个指标对产品质量竞争力的结果显著,呈正相关,其他指标的结果则不显著。加入两个控制变量,并以法律制度环境和价格市场化水平两个指标作为主要解释变量,一一加入其他解释变量,结果与第1列基本保持一致。回归结果表明,较高的产品市场发育程度和较完善的地区法律制度环境对提升区域产品质量竞争力具有显著作用,区域法律制度环境指数每增加1分,会带来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提高0.3分左右,而产品市场发育程度指标每增加1分,会带来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提高0.9分左右。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水平、市场中非国有经济的比例以及要素市场发育程度对提升地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则没有显著影响。
表3 市场化分指标对区域产品质量竞争力的回归结果
(三)分组回归结果
对样本分组,并作进一步检验。将样本分为东部和中西部地区,选择上述分析中具有显著影响的法律制度环境指标和产品市场发育程度指标,与制造业产品质量竞争力再进行分组回归,检验结果的有效性和一致性。结果与总样本回归结果基本一致,但是东部地区的产品市场发育程度对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的影响并不显著。原因可能是东部地区大多属于沿海城市,相比中西部的开放程度较高,外来资本和企业较多,进出口贸易量占比较大,市场价格原先就较少有地方保护,产品市场受进出口产品的影响较多等。
(四)模型的稳健性检验
进一步采用GMM进行估计,以检验上述结果的稳健性和有效性,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法律制度环境指标、产品市场发育程度指标和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回归的系数符号都为正,且统计上非常显著,说明健全法律制度及完善产品市场环境对提升区域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具有显著效果。从系数上来看,法律制度环境对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的贡献比LSDV估计法偏大,而产品市场发育程度对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的贡献则比LSDV估计法要小一点,但是都非常显著,与LSDV估计法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本文的回归结果较稳健。
五、结论及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法律制度环境不断改善,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大大改善了资源配置和经济效率,激发了企业活力,随着中国从经济增长转向追求高质量发展,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11]。市场化进程是否会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本文正是基于这个角度来研究,分析得出在市场化的五个方面中,法律制度的健全及产品市场环境的完善是提升区域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具有显著效果。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为了提升区域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推动制造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当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政府应当加快完善法律制度环境。一方面,加大对生产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加强知识产权的宣传和执法工作,简化企业家商标及专利的申请手续,营造良好的市场外部环境,只有良好的机制保障才能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和热情;另一方面,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更加注重追求产品的质量和品牌,政府应当加大对假冒伪劣及劣质产品的查处力度,从严执法,提高不法商家的违法成本,才能营造一个更加有利于企业和消费者良性互动的市场环境。
地区政府应加快市场化进程,放松价格管制和地方保护。尤其是部分中西部地区政府的指令性价格和指导性价格所占比重相对较高,为了保护本地企业,对进入本地区的外地产品设置障碍。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低效率的企业,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不利于发展企业的能动性,不利于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适度的竞争环境才能促使企业居安思危,追求更高质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