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她把情感写在行动中

2020-09-30冯建军

中国德育 2020年17期
关键词:真情德育情感

中国德育杂志社首任社长、主编,当代著名教育家,中国情感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朱小蔓教授,2020年8月10日15时,在南京因病逝世,享年73岁。她心系中国德育事业,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本期特刊登四篇纪念文章,通过文字,再次感受其真切的教育情怀,领略其深邃的学术理念。

在经历了与病魔长期的斗争后,朱小蔓老师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官方在讣告中对她的评价是

“中国情感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这无疑是准确的,但这只是对她学术贡献的评价。其实,朱老师不只是研究和建构情感教育,而且践行情感教育、示范情感教育,她把情感写在行动中,真情待人,真情做教育,是情感教育的行动者。

作为学生,她对老师充满着深深的敬意。1989-1992年,朱小蔓老师跟随鲁洁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后留在本校教科所工作,与鲁洁教授、刁培尊教授等老先生一起共事,她对先生们的敬意是发自内心的。2010年4月17日,在庆祝鲁洁教授八十寿辰会上,鲁洁先生动情地说:“前些时候,两个礼拜以前,我从电脑里面收到朱小蔓入院做手术前一天写成的稿子,当时我真的是用眼泪来读完它的。”现场的每个人无不为这份师生情谊深深打动。今天重读朱老师写的《跟随鲁洁先生学习道德敷育哲学》,其对老师的情感浸透在字里行间,那是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爱和敬意。刁培萼老师是教科所的老教授。朱小蔓老师说:“刁老师是我在南师大读书以及工作期间在教育哲学研习方面受益良多、情感土特别亲近的老师。”刁老师于2014年1月去世,2016年,朱小蔓写了《“布衣知识分子”的教育人生——刁培尊先生学术思想和精神遗产》,回忆与刁老师交往的一幕幕和一件件往事,表达了刁老师去世两年来,她淤积于心的哀思。姻兑,这不只是纪念文字,更是她交给老师的“灵魂的作业”。

作为老师,她对学生关怀备至。朱者师正好在我读博士的1996年开始带博士,那时候博士生不多,不仅我们教育学原理专业的学生,就连斯也专业的学生,对朱老师的印象都非常亲切。多少年后,大家聚在一起,都刽兑起朱老师的平易近人、对每个同学的关吓。我与朱老师的不少研究生都有交往,作为朱老师的学生,他们真的感到特别幸福,也特别幸运,因为他们都有说不尽的老师帮助他们的故事这些年,朱老师几乎和她带的学生都有文章合作发表,有次谈到这个事情,朱老师说,现在学生不容易厂毕业要文章,找工作要文章,他们自己写的文章又发不出去,我们当老师的不帮助他们谁来帮助他们。其实,这些文章写的都是未老师的思想,以朱老师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文章根本不愁发,但为了帮助学生,朱老师主动把主位钊给学生。在朱老师主持的“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丛书中,朱老师把每册的主编也都“让”给学生。在朱老师的追悼会上,众弟子泣不成声,因为世间除了父母,再也没有比导师更关心他们成长与进步的人了。

作为同事,她与人为善、乐于助人。我1999年留校工作,朱老师作为教学副校长,领导南师大与晓庄师范合作,启动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建设项目。我不仅受邀教授1998年首批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教育原理课,而且在教材建设中,朱老师委托我担任刁、学教育专业教材《现代教育原理》的编写工作。当时,我也只是一个讲师。后来还参与了朱老师主持的《中国教师新百科·小学教育卷》的编写。2010年,我的《差异与共生——多元文化下学生生活方式与价值观教育》要出版,想请朱老师写个序,但知道朱老师身体不好,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发邮件给她,没想到朱老师很决回复答应了。为写这个序,她亲自看书稿,还多次与我沟通交流。认识朱老师的人都說,“朱老师特别娥兑话”。其实,“好说话”的背后,是她希望能够给别人以帮助。你可以看到,她不顾身体疲劳,甚至在不黔亩之后,依然抱病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哪怕是一个小学的活动、一个小学教师的请求,她都会答应。她没有一点架子,正因如此,她有忙不完的事情。因为别人需要她,她也乐意帮助人。有人说列维纳斯的他者性思想过于理想,但在朱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为他人负责”的理想变成了现实。她就是这样一个乐意帮助别人的人。

作为领导,她平易近人、谦虚待人。自我认识朱小蔓老师,她一直都是领导,先是南师大的副校长、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后是中央教科所所长。但在我认识的人中,几乎很少有人称她为校长、所长,都以“朱老师”“小蔓老师”来称呼,似乎叫的不是他们的领导,而是他们的同事、他们的朋友。在朱老师的追悼会上,我遇到了她在南师大工作时的两位司机,他们说:“朱老师人太好了,多少年了,我们都想念她。”一个让20年前的司机都女口此坏念的领导,会是一个多么让人感到温暖的领导!我和朱老师一起坐她的车到外地出过几次差,每到开会地点,朱老师都刽已得安排好司机休息。朱老师在南师大期间,做了很多创造性的Z咋。作为副校长,第户次在国内兴办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作为德育学科的带头人,成功申报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道德教育研究所,第一个自主设置了德育学博士学位点。20年前的一幕,至今印在我的脑海里。在南师大随园幼教楼会议室里,朱老师带领团队精心赶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申报材料。白天她在学校办公,晚上她都会回到学院。连续多日的加班,朱老师非常疲惫,我们劝她回去休息,她说:“你们在这里干活,我怎么能够逃脱呢!”她的学生给她捏捏肩、捶捶背,打起精神,继续工作。今天,这一幕依然在眼前,倍感温馨。

对待工作,她倾注了所有的热情。在我的眼里,朱老师永远是一个工作上的“拼命三郎”。在任南师大副校长期间,她分管本科教学,行政工作非常忙,但她从不忘记作为一个教师的本职,她每周都带领学生讨论教育间题,2000年出版的《教育的间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就是她们师生共同研讨的成果。2013年12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命教育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朱小蔓教授兼任理事长,在繁忙的大会工作之余,晚上她召集学界同仁为她的博士生王平的开题报告指点迷津,她真的连一点时间都不放过。在近些年病情发展严重的情况下,她依然没有放慢工作节奏,不停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常常奔走各地、深入学校,深入到校长、老师和学生中间。2016年3月,北京教科院承担《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研制工作,邀请专家咨询,我会上遇到朱老师,当时她正在治疗之中,她对我说,她一会儿发完言,还要去医院。但发完言之后,她执意还要再听听我和其他专家的发言,直到最后不得不离开。2016年9月,我们编写完成的《新生命教育》在北京举行新书发布会,邀请朱老师参加。当时已经明显感到朱老师身体虚弱,但她自己发完言之后,又坚持认真听完了石中英、孙云晓、周国平、王开岭等人的发言,为了能够和我们多交流一会儿,最后还与我们一起吃完了便饭。当我送她离开时,看着她的背影,我感叹,这不就是我们最好的生命教育吗?!在朱老师那里,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做这些事情,是她同病魔斗争的强大动力。我有时候不忍心看她这么拼命工作,就劝她有些事情不要做了,她却认真地说:“我之所以还能活着,就是因为手头有太多事没有完成,我得做完。这就是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呀!”在朱老师意识模糊的最后日子里,她的学生说,你要是喊她的名字,说“请朱小蔓老师发言”,她就会有些反应。她对学术的爱,巳经完全融入生命之中。送完朱老师,在回来的路上,几个同事聊起朱老师‘,大家都说,朱老师是一个“工作狂”,是一个闲不住的人。疫情期间,不能外出,大家也不能去看她,猛然闲下来了,对她的病情反而不利。因为我们都知道,朱老师这些年是靠精神、靠对工作的热情支撑下来的。

对待教育,她真情地投入。我们一些人研究教育,只是把教育作为学问,甚至是作为谋生的手段,但在朱小蔓老师这里,她不仅研究教育,研究情感教育,而且她做教育,真情地做教育。在分管南师大本科教学工作期间,她完成教育部师范司委托的“本专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项目,她不仅论证小学教育专业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独立设置的合理性及小学教育专业的结构与框架设计等问题,而且率先在南京师范大学试办小学教育本利专业,开创了我国师范教育“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历史。她撰写《情感教育论纲》,不仅从哲学的高度讨论情感教育,而且她提出小学情感素质教育模式,探讨教师情感表达和师生关系的建构,使情感教育进入课堂、走向教师、落到实处。她研究道德教育,建构情感性道德教育范式,把理论运用于新世纪我国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之中。2002年,她受命主持研制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编写思品教材,后又担任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初中)总主编。她全心全意、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为这部教材做了大量工作,为中国德育课程改革作出了时代的贡献。教育部原副部长刘利民同志称“她是为教育而生的”:“小蔓老师热爱教育,有教育情怀,有极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终身为发展教育事业服务。”教育部原副部长、江苏省原副省长王湛也称赞说:“她对教育事业的无比忠诚、对工作执着奉献的精神令人尊敬、让人感动。”

鲁拮先生在她的口述史《回望八十年》里说,她到晚年越来越悟出来,做德育的人,自己的人生有多大高度,学间就能做到多高的高度。在朱小蔓老师的身上,这一结论再次得到了印证。南京师范大学对朱小蔓老师的评价是:她纯真赤诚、与人为善、平易近人、心胸宽广、充满人格魅力。

朱小蔓老师走了,她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情感教育的学问,更重要的真情的人品。她的学间由弟子接续,她的人品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真情待人、真情做事,真情育人,让朱小蔓老师的真情精神发扬光大!

【冯建军,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

责任编辑|李敏

猜你喜欢

真情德育情感
风雨真情
真情
情感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台上
真情是不虚、不私、不妄之情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