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内蒙古的实践探索
2020-09-30文明
文 明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牧区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博大精深,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内蒙古应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探索一条符合战略定位、体现内蒙古特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自然观和整体系统观,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机制创新。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最新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必不可少,我们应深刻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意义,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起来,推动我区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
“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对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嘱托和期望,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始终是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和重点。
(一)要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讲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甚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程中,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关口。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要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思想认识上牢固树立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坚定信心,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中出现的认识不足、思想动摇甚至知难而退等知行不一的问题,以更大决心、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建设得更加亮丽。保护草原、森林始终是内蒙古生态系统保护的首要任务,必须充分考虑草原、森林生态系统时空分布差异性,遵循生态系统内在的机理和规律,坚持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增强综合性、针对性、系统性、长效性。
(二)继续组织实施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指出,近年来内蒙古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探索出了很多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做法,实现了整体遏制和局部好转的转变。接下来,我们要继续组织实施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搞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工程建设,积极探索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精心组织实施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等重大工程,实施好草畜平衡、禁牧休牧等制度,加快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等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荒漠化治理和湿地保护,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内蒙古生态保护和修复过程中工程技术手段的有效性,也为内蒙古继续实施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提出了明确要求,反映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的理念。
(三)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并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领域优先领域,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保持攻坚力度和势头,坚决治理“散乱污”企业,继续推进重点区域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城镇、开发区、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要抓好内蒙古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的生态综合治理,对症下药,切实抓好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对全国各地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具有普遍意义,特别是对内蒙古更具针对性,对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的污染治理、水域治理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内蒙古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更加明确的目标。
(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战略定位、体现内蒙古特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要坚持底线思维,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把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立足本地资源禀赋特点、体现本地优势和特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内蒙古发展开出的总方子,也是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优势也是经济发展优势”的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路径。这与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的“推动转方式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相结合、推动转方式同延长资源型产业链条相结合、推动转方式同创新驱动发展相结合、推动转方式同节能减排相结合、推动转方式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相结合”的指示自成体系,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绿色发展观。
(五)积极探索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内蒙古结合自身实际,抓紧研究这方面的改革举措,大胆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建立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2018年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同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要加快制度创新,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这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中可以通过先行先试探索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创新的殷切期望,以及对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创新的高度重视。
二、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纵观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批示,其核心一以贯之,始终围绕如何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这一战略定位而进行,既给内蒙古赋予了使命和任务,更指明了路径和方法,为推动内蒙古的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应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深远考量,结合内蒙古特色,将其转化为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成效。
(一)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自然观和整体系统观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要有科学自然观和整体系统观。内蒙古有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沙漠等多种自然形态,是一个长期形成的综合性生态系统。综合性生态系统由不同的子系统组成,而每一个子系统都有该系统本身内在的机理和规律;同时也与另外一个自然生态子系统产生错综复杂的关系,比如草原生态系统与河流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因此,应秉承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既要进行单一系统的分类施策,增强其针对性,也要进行综合治理,增强其系统性、长效性。
经济社会发展要有科学自然观和整体系统观。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是生态环境系统中对立统一的两个子系统,经济社会发展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又反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对于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系统竭泽而渔的行为,自然生态系统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其关系是对立的;相反,“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自然生态系统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其关系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因此,经济社会发展既要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积累、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也要处理好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顶层设计、宏观把控,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而“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甚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
(二)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大能源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推进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效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应借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东风,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产业发展,精准体现内蒙古特色,牢牢把握战略定位。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培育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绿色产业技术装备水平,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构建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循环经济、旅游业和环境服务业,对现有产业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推动产业链延伸,提高产业关联度,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探索与生态补偿机制相适应的排放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等产业形态,在开发无污染有机生态产品、提供生态环境服务、发展生态旅游、建立生态价值补偿机制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让生态环境保护者获得更多的生态性收入。以建立园区或开发区的形式,为观光农牧业、休闲农牧业、传统游牧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形态的发展提供平台,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多元化发展之路。
坚定树立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观念,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保护好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的内蒙古生态环境。要继续加强园区建设力度,加强对工矿企业三废处理系统的监管,坚决治理“散乱污”企业,坚决取缔“三废”污染企业,做足产业发展规划,坚决杜绝高污染、落后技术、低产能企业或产业转入农村牧区。充分评估牧区高污染、高耗能型产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从绿色发展视角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要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推广农业节水技术,把降低农业用水量和提高用水效率摆在首要位置,防范农业区水源污染和超采地下水的行为。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农牧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积极探索农作物秸秆再利用、牲畜粪便无害化处理或加工有机肥料等方式方法,扶持企业进军农村牧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市场。要重点抓好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的生态综合治理,加强达里诺尔湖、西辽河、小黑河、昆都仑河、莫尔格勒河等水域生态治理,将乌拉盖湿地保护等百姓急切关注的生态问题尽快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中,确实“守好这方碧绿、这片蔚蓝、这份纯净”。
(三)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机制创新
强化生态环境源头管控,使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成为不可逾越的红线、不能触碰的高压线,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参照耕地红线制度,设立草牧场红线,对其区位、牧场种类、生物种类和利用方式做出明确界限,严禁以城镇扩展、工矿开发、饲草料基地建设、旅游开发、路桥建设等各种名义征用和开发草牧场。
充分认识生态功能区对保障区域性生态平衡、促进地区绿色发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让生态功能区建设从虚拟概念走向实际内容,以功能区划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创新、资金使用方式创新等体制机制创新为前提,建立健全生态功能区成效考核体系,合理解决地方发展与全国生态安全的平衡关系。建立健全森林、草原、江河、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生态价值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区域之间、地方与企业之间、政府与农牧民之间纵向或横向的,以资金、实物、政策或精神补偿为媒介的多样化、市场化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对牧区,尤其是偏远边境地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应更多地考虑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尊重牧民生活方式,为边境牧区建设美好家园探索新的模板。探索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俄罗斯、蒙古国及周边地区之间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领域的合作机制,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