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美术创作的探索与实践
2020-09-30王鹏瑞
王鹏瑞
(作者单位:内蒙古艺术学院)
长期以来,内蒙古美术创作的主要面貌是表现草原风情,无论个人创作还是组织引导,都是围绕着“风情”展开的。比较突出的例子是妥木斯、金高等人的油画创作、哲里木的版画创作和呼伦贝尔的绘画创作等。妥木斯是内蒙古美术界的杰出代表和领军人物,1981年,他在北京相继举办两次个人画展,展览以其对内蒙古草原生活的抒情表达和清新的艺术风格受到美术界的好评。妥木斯由此开始在中国美术界产生影响。1983年,内蒙古“草原风貌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这是内蒙古美术创作首次大规模在中国美术界亮相,展出的作品几乎全部是对草原生活“风情”式的表现。从展览的名称“草原风貌画展”也可以看出,当时内蒙古美术界对绘画的理解和认识还完全处在“再现”的层面,很表面化。其后,在1984年举办的第六届全国美展上,内蒙古有89件作品参展。但由于当时艺术思想和艺术观念的局限,多数作品依然是对草原“风情”式的描述,基本上延续了“草原风貌画展”时的创作状况。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和主流趋势下,一些年轻人对内蒙古的现当代艺术有过零星的探索。1980年,内蒙古青年油画研究会成立并举办首次作品展,这是1976年以后在内蒙古最早出现的民间画会。从1980年到1986年,研究会先后举办了3次作品展,在内蒙古美术界产生影响并受到《美术》杂志的关注和肯定。1982年,《美术》杂志发表研究会作品12件,给年轻的画家们极大鼓舞。1987年,“内蒙古现代艺术展”在内蒙古美术馆举行,受到中国美术界关注。《美术》杂志1988年第3期发表展览组织者汪江、刘兆平的创作谈及汪江、刘兆平等人的作品4件。内蒙古青年油画研究会和“内蒙古现代艺术展”对绘画的现代化探索和20世纪80年代全国的现代化思潮基本同步,但之所以没有形成大的气候,没有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是因为这种探索没有坚持下去。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个别觉悟较早的艺术家积极进行当代艺术的探索,但他们多数主要活动在北京等地,对内蒙古的美术创作影响甚微。这其中比较突出的艺术家有伊德尔、肖红、乌日根等。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伊德尔的创作就体现出明显的“当代”倾向。1997年8月,“‘都市人格·1997’艺术组合展·伊德尔个人作品展”在内蒙古艺术学院举行,展出其《经验谈——时间》系列油画9件。这些作品通过对天安门广场上典型建筑局部的程式化描绘,体现出作者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文化思考和精神追问。2000年至2001年,伊德尔创作了观念摄影《观·照》系列,这是他首次用图片的方式对中国社会现实的近距离观照,由此开启了他艺术创作的另一翼——观念摄影之路。2006年,伊德尔在北京举办个人油画展“记忆的斑点”; 2007年,伊德尔在北京和台北分别举办了“童话中的旗手——伊德尔”观念摄影展; 2009年,伊德尔在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上展出了“风景和写生”系列作品,他把自己大学时画的油画风景写生和近30年后在同一地点拍摄的照片并置展出,在怀旧的氛围中引人思考过去和现在、个体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以及城市化进程给人带来的精神困惑;2014年,伊德尔在呼和浩特举办名为“笔触和光圈”的个人作品展,同时展出了他的绘画和观念摄影作品。
肖红是内蒙古另一位在当代艺术上进行探索的优秀画家,他的艺术创作到目前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再造供养人》系列、《大路朝天》系列、《艳阳天》系列和《知识青年》系列。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再造供养人》系列中,肖红主要还是向传统学习。他借鉴敦煌石窟艺术的形式,加上绘画的样式,用油画的材料和语言表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在其后的《大路朝天》系列里,肖红对传统的学习进入了更自由的状态,除敦煌壁画外,他还借鉴中国古代墓室壁画的方式,并与西方的现代构成和中国北方农村的世俗生活相结合,用个人的、具有一定符号性的画面语言探索对现实世界的表现。2000年之后,肖红创作了《艳阳天》系列,他将作为叙事因素的人物场景进行了高度概括,人物的面部特征被虚化,以前出现在他画面中的那些不同时代的芸芸众生被置换成一个凝练的符号。2003年,肖红开始了《知识青年》系列的创作,他采用双重镜像的方法,把巨大的当代消费社会的时尚青年头像作为载体,在其上描绘极左时期中国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典型场景和人物。显然,这些都是现实生活给他留下的历史记忆,也是一代人的成长记忆。作者通过这种主体形象和“第二表情”图像的重叠组合,以当代人的视角和立场对过去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进行反思,这使他的作品由此而具备了当代艺术的重要特征。
乌日根是一位对艺术有着独特理解和敏锐把握的艺术家。他的创作早期以绘画为主,近年以雕塑和装置为主,特别是近10年来创作的雕塑和装置作品,以其对当代社会和文化问题的深刻洞察受到好评。乌日根是一位对西方传统文化和东方文化均有深入思考的艺术家,他用富有创意和“视觉性”的语言,表现了当代人的生存处境和精神世界。乌日根的许多作品都是借用羊的形象来表达主题的,这源于他的民族身份和成长记忆。乌日根出生于西乌珠穆沁旗一个蒙古族家庭,羊和他的成长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成年之前,他不但每天吃的是羊肉,而且随处可见羊群、羊骨、羊皮以及玩耍的羊拐,所有这一切,都深刻地烙印在他的心理空间。所以,当他需要选择一个符号性的形象表达他的诉求时,羊的形象呼之即出。在作品《天空草原》中,乌日根在透明的羊的躯体里放置了麦当劳的餐盒,通过这种嫁接,表现了现代消费文化对传统游牧文化及生活的影响。作品《世界道具》《借来的木偶》等,都是通过对羊的形象的利用,表达了作者对当代社会现实问题和文化问题的态度及反思。
如前所述,内蒙古美术创作的整体面貌至今依然是表现草原风情,多数画家依然是在具象的层面对绘画的形式语言和技术问题用心思、下功夫。他们很少关注“风情”以外、“风情”背后的民族精神,很少关注当代人的生存境遇、社会问题和当下的文化命题。在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地球村”,全球化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各民族共同发展已是大势所趋。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交流更是各民族共同的愿望与责任。生存、发展等迫在眉睫的全球化问题,不单单是发达国家民族的文化问题,也是今天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所面临的课题。为此,内蒙古的艺术家应该站在今天内蒙古的大地上面向世界,以更加开放的胸怀与品格,走出“风情”,融入当代文化语境,在多元化发展的前提下,创作具有时代精神、民族品格和真情实感的东西。这不仅仅是一种理想和现实需要,更是内蒙古艺术家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