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中青年女性居民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
2020-09-30徐晓阳杨晓喆严宏佳陈小梅张艳博齐晓娅
徐晓阳 杨晓喆 刘 颖 严宏佳 陈小梅 张艳博 梅 英 齐晓娅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体检中心 重庆 400016)
健康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医疗水平的进步,感染和外伤等的治疗效果得到了很大提高。而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对人类影响日益加剧,慢性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1]。多数慢性疾病的根源在于不良的生活方式。事实上,这些疾病均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防控。正确的健康知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居民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为了了解居民的健康知识水平和健康行为,为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指导,我们对渝中区部分社区居民进行了调查。
一、方法与对象
(一)调查对象
我们随机选取重庆市渝中区6个社区,并对这些社区的常住居民进行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调查对象为社区中的中青年女性。本次共调查361名居民,共回收有效问卷357份,有效问卷率为98.89%。
(二)调查方法
在现场调查前,所有调查员集中进行学习培训,做预调查,并在预调查过程中找出问题。经调查对象同意后,负责前期调查培训的研究生对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的入户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当场回收。同时,调查员和问卷质控员对完成的调查表进行审核,对漏填、误填的问卷进行纠正,保证问卷的有效率。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健康知晓、健康态度、健康行为、性健康、社区开展健康教育情况等。
(三)统计方法
质检员核查无误后,问卷调查人员对问卷统一编码,采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并录入数据,采用SAS V8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根据数据样本量和总体分布,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不同水平间的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平P<0.05。
二、结果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排除一般情况填写不完整的问卷,统计基本信息如下:调查对象年龄(33.85±12.56)岁,最小17岁,最大56岁;婚姻状况方面,未婚35.06%,已婚59.48%,丧偶0.86%,离异3.74%,其他0.57%;文化程度方面,小学及以下1.69%,初中5.37%,高中/职高/中专8.19%,大专/本科75.71%,硕士及以上9.04%。
(二)居民健康知晓情况
健康知晓部分设置10道题目,包括1道单选题和9道多选题;每题答对得10分,少选得5分,错选或选择“不知道”的得0分;总分100分,得分≥60定义为及格,得分≥80定义为良好,得分≥90定义为优秀。健康知晓情况调查结果详见表1,被调查的中青年女性及格率为87.96%。
排除基本信息部分缺失的问卷后,本研究对健康知晓情况的相关性进行单因素分析,分析结果详见表2。其中,健康知识知晓情况与文化程度、年龄、职业等因素相关(P<0.000 1)。从年龄来看,30~40岁组知晓情况最好,40岁以上健康知晓率呈下降趋势;从职业来看,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知晓率最高,而离退休人员掌握情况最差。知晓率与家庭月收入及居住小区档次无明显相关性。统计分析显示,健康知识水平亦与婚姻状况有关。考虑到婚姻与年龄有较强相关性(χ2=178.98,P<0.000 1),我们将其定义为混杂因素影响。
表1 健康相关知识考察情况 单位:人
表2 健康知晓情况与单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本研究对居民获取健康知识的途径进行了多项选择调查。结果显示,前三位依次是网络、书籍、报纸杂志,其后依次是广播电视电影、医院门诊、同学朋友、社区健康教育、父母或亲戚、其他。统计结果详见图1。
(三)居民健康态度与健康行为
调查显示,96.08%居民认为有必要获得健康知识,3.64%居民认为无所谓。86.27%居民愿意为了健康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而12.32%的居民则表示不确定是否改变生活方式;但居民的健康态度与健康知晓水平无明显相关。有72.81%的居民1年进行一次体检,19.59%居民表示2年以上体检一次,仍有3.22%居民表示从未体检过。各年龄组的体检频率无统计学差异;而体检频率与家庭月收入存在相关性(χ2=41.43,P=0.015),表现为家庭收入越低,从未体检和2年以上体检一次的频率越高。
图1 居民健康知识主要来源(%)
在饮食健康方面,73.98%居民每周吃早饭5天以上,16.67%每周吃早饭3~4天,6.73%为每周1~2天,2.63%基本不吃。平均每天吃水果少于100 g的居民有21.66%,分别有7.12%和18.58%居民几乎不吃水果和蔬菜,另有57.98%的居民不能准确估计每天摄入的盐和油脂的量。每天静坐时间与文化程度有关。高学历人群每天静坐时间倾向于更久(χ2=54.41,P<0.000 1)。该人群应更多从事脑力工作,缺乏运动。调查显示,有89.81%女性居民不吸烟,3.70%已经戒烟,4.63%尝试过戒烟但失败,还有1.85%的居民一直在吸烟,不吸烟和成功戒烟者在“吸烟的健康危害”一题中得分倾向更高。尽管89.81%女性不吸烟,但有67.79%的女性经受着被动吸烟,其中26.07%的女性表示每天都有被动吸烟,10.43%接受被动吸烟每周有3~5天。心理状况调查显示,认为自己心理健康者占79.09%,心理状况一般者9.76%,心理不健康者9.41%,另有1.74%居民表示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不清楚;居民对心理问题的主要描述为焦虑、茫然、压抑等。
(四)居民性健康状况
本次调查还随机对受访对象中的238人进行了性健康知识水平调查,以艾滋病相关常识为例,共设置5个问题(详见表3),未作答及选择“不知道”均按照回答错误计分。结果显示,答对5题者129人(54.20%),答对4题者60人(25.21%),答对3题者30人(12.61%),答对2题者13人(5.46%),另有5人(2.10%)仅答对1题,1人全部回答错误。性知识的掌握情况与年龄、婚姻状况、文化水平、职业无明显相关性(P>0.05)。调查对象中,有9.82%表示在学校从未接受过性健康教育。
表3 性健康知识知晓情况
(五)社区健康教育现状及居民需求
本研究还对居民的健康教育开展现状及实际需求内容进行了多项选择调查。结果显示,有36.27%的被调查者所在社区开展了健康教育活动,其中有22.54%的居民参加了这些活动;社区主要的健康教育形式有:健康教育专栏(37%)、讲座(26%)、义诊(21%)、健康教育活动室提供的保健书籍(12%)、其他(4%);而居民希望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排首位的是专业知识讲座(16.29%),其后依次为义诊(16.09%)、现场宣教(13.25%)、专栏(12.66%)、趣味演出(12.56%)、保健书籍(11.68%)、社区网络教育平台(9.52%)、散发小册子(7.56%)、其他(0.39%)。居民对社区健康教育的满意度调查显示:16%非常满意,31%比较满意,39%一般,10%不满意,4%非常不满意。
三、讨论
居民的健康情况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活质量,也是社会稳定的关键。此次调查发现,被调查者对健康基本知识掌握较好,较本市2010年调查[2]结果相比,居民的健康知识水平进一步提高,这与近年来居民生活水平改善与健康意识增强有关。此次调查还调查了部分青年男性(33名),其健康知识水平与青年女性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3.175 5,P=0.528 9)。但调查发现,仍有12.04%居民在健康知识水平方面存在不足,且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居民的健康知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心理健康是居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此次调查中,仅有79.09%的居民认为自己的心理是健康的。限于工作内容和重点,此次调查仅对居民心理状况进行了粗略的定性统计。我们拟在下一步工作计划中,采用量表进一步评估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在今后的健康教育工作中,也应更重视居民的心理健康问题。性健康是居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方面,也是居民生活幸福感的来源之一[3]。此次调查发现,社区女性居民的性健康知识较为缺乏,对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心怀恐惧。该群体的性健康知识主要来自网络。但互联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没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居民很容易受到误导。社区的性健康教育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健康教育是公民基本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通过传播、教育及干预等手段帮助教育对象获得健康相关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价值观,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从而促进人群的健康。人们只有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健康知识,才能树立健康态度,将不健康行为转变为健康行为。部分社区虽然开展了健康教育工作,但普及度不高,居民的参与度也不高。从目前的整体情况来说,居民对社区健康教育的满意度较差,社区健康教育开展的实际情况与居民的期望值有一定差距。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社区的中青年女性居民在健康方面知行不一,即使知道哪种生活方式更健康,在现实中也未必能够做到。她们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表现为缺乏运动、营养不均衡、抽烟等。健康行为不规范可能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有关。这是当今社会的普遍问题。此外,还有部分中青年女性认为自己尚且年轻、身体好,不重视健康问题。根据“知—信—行”模式[4],健康知识是产生健康行为的基础,健康态度则是促使行为转变的动力。“知—信—行”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却并非完全一致,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为,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20世纪80年代,Prochaska提出了“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模型”[5]。他将人的行为变化划分为5个不同的阶段, 包括: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这提示了人的行为的变化不是简单地从一面转向另一面,而是需要跨越一系列的阶段[6]。正因如此,社区的健康教育具有复杂性。对行为转变处在不同阶段的居民,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者应侧重于不同的健康宣教内容。例如,对处于前意向阶段和意向阶段的居民,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者可加强对健康的感知教育,宣传健康的重要性及可控性,帮助其提高认识,促进其行为转变;对处于准备阶段的居民,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者可向其提供健康生活方式的可行性分析,提供具体的分步骤方案,增强其转变行为的信念;对处于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的居民,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者应不断予以鼓励与肯定,培养其坚持健康行为的信心和毅力。
社区是居民的家庭生活场所。合理、有效的健康知识宣教可以提高居民健康知识水平,促使居民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适当使用健康管理技术,主动实施健康管理,对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降低医疗费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7]。首先,相关部门应加强社区健康教育人才团队的建设[8]。长期以来,我国从事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尤其是高级人才严重不足。社区健康教育队伍应以临床医师为主。但目前的医师大多忙于临床工作,少有闲暇提供社区健康教育服务。而护理人员和公共卫生医师的临床知识较薄弱,可提供常识性建议,却不能给出更加专业的指导。因此,全科医生的培养和社区医疗的建设非常重要。同时,社区应建立适当的奖励和考核机制,鼓励各级医务人员和健康教育工作者自愿参与进来。其次,健康宣传方式应多样化,结合当今时代特点。居民获得健康知识的首要途径为网络,其次是书籍、报纸和杂志。因此,在健康知识宣传中,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网络这一重要途径[9]。各种互联网平台和自媒体的发展为网络宣传带来了极大便利。网络宣传内容丰富、有趣,不受时间、地域等限制,高效、便捷,既能实现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居民的及时互动,又能减少不必要的经费支出。网络具有诸多优点。在当前,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抓住这一契机,进行网络健康教育,使广大居民免受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干扰[10]。再次,在今后的健康教育工作中,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者还要充分考虑到文化程度、经济条件、年龄及健康态度等因素,对社区居民“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人群,制定切实可行的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最后,健康教育需迎合群众的切实需求。社区健康教育团队应深入社区,加强与居民的互动,了解广大居民的健康困惑及需求,及时对健康教育效果进行随访、获取居民的反馈意见,总结经验与不足,不断改进,切实提高广大居民的健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