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静脉注射联合针灸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效果
2020-09-30张锋陈小瑞
张锋 陈小瑞
(武警河南省总队医院耳鼻喉科 郑州450052)
突发性耳聋又称感音神经性聋,是指72 h 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受损,经检查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 dBHL 及以上,以突然听力下降为主要表现,部分伴有耳闷胀感、耳鸣、眩晕、情绪焦躁等,严重困扰着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1~2]。有研究指出,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大,突发性耳聋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3]。临床目前多给予药物治疗以改善内耳循环、抗血小板聚集、营养神经等,但综合疗效相对欠佳。本研究以100 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观察采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静脉注射联合针灸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 年1 月~2020 年1月收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100 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明确诊断为突发性耳聋;发病后未接受其他方式治疗;为首次发病;治疗依从性好,临床资料完整;为单侧发病。排除标准:近期曾患流行性腮腺炎、脑脊髓膜炎、带状疱疹、麻疹等感染性疾病者;其他明确原因导致的耳聋患者;合并严重神经官能症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00 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 例。对照组男30 例,女 20 例;年龄 21~65 岁,平均(47.36±6.25)岁;左耳 31 例,右耳 19 例;发病时间 1~5 d,平均(3.72±0.27)d。观察组男 28 例,女 22 例;年龄 23~64 岁,平均(47.21±6.10)岁;左耳 28 例,右耳 22 例;发病时间 1~5 d,平均(3.69±0.38)d。两组性别、年龄、患耳分布情况、发病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静脉注射,常规治疗包括营养神经及改善耳内循环等。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国药准字 H20030727)30 mg/kg 缓慢静脉注射,1 次 /d,持续给药6 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取穴:百会穴、印堂穴;双侧风池穴、合谷穴、太溪穴、太冲穴;患侧听宫穴、外关穴、翳风穴、率谷穴等。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穴位皮肤,取无菌毫针进针,得气后留针30 min,每天针灸治疗1 次,持续治疗2 周。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受损频率纯音听阈改善情况,纯音听阈值采用纯音电测听仪测定,测定患者治疗前后0.25~4 KHz 频率范围内的听阈值。(2)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患者受损频率听力达健耳水平或听力恢复正常,耳鸣、眩晕等临床症状消失,判定为痊愈;患者受损频率听力改善≥30 dB,耳鸣间断时间延长,不影响工作和睡眠,偶有目眩,但不影响工作与日常活动,判定为效果显著;患者受损频率听力改善15~30 dB,耳鸣明显减轻,仍有头晕目眩,影响工作和活动,判定为有效;患者受损频率听力改善<15 dB,耳鸣、头晕等症状无明显改善,判定为无效[4]。总有效=痊愈+效果显著+有效。(3)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受损频率纯音听阈值比较 治疗前,两组受损频率纯音听阈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受损频率纯音听阈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听阈值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 1。
表1 两组受损频率纯音听阈值比较(dbHL,)
表1 两组受损频率纯音听阈值比较(dbHL,)
组别 n观察组对照组50 50 39.535 5 18.606 5 0.000 0 0.000 0 t P治疗前 治疗后 t P 70.17±3.37 70.20±3.21 0.034 9 0.970 0 39.82±3.22 56.38±3.14 26.035 6 0.000 0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突发性耳聋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无明确定论,临床针对性地提出了病毒感染学说、内耳微循环障碍学说、自身免疫学说、内耳窗膜破裂学说、应急反应学说等。突发性耳聋的主要原因在于听神经细胞不同程度受损、局部组织缺血缺氧[5~6]。甲泼尼龙琥珀酸钠为激素类药物,用于治疗突发性耳聋可发挥抗炎、增强内耳免疫功能、抗水肿、改善耳内微循环、维持耳内淋巴液平衡等作用,进一步促进听力修复。但因耳蜗外淋巴-脑脊液屏障及血-迷路屏障的作用可影响全身给药进入内耳的药物浓度,限制了疗效,加上激素用药存在个体差异,在给药时机、剂量、浓度、频率等方面需十分谨慎,且大剂量的使用容易产生一定副作用[7]。
突发性耳聋属中医“暴聋”病范畴。《证治准绳》指出:“暴聋之病是因经脉欲行而未通”;《医林改错》指出:“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耳窍通脑之路中,若有阻滞,故耳实聋”,表明突发性耳聋的主要病机在于气滞血瘀,治疗应以通窍活络、活血化瘀为主。由表1 和表2 数据可以看出,观察组联合针灸治疗后的听阈改善情况及疗效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针灸听宫穴可促进受损耳蜗细胞的修复,刺激未受损耳蜗毛细胞发挥代偿作用及改善其兴奋性,降低细胞变性坏死率,促进听力恢复。此外,针灸治疗可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浆黏度,降低红细胞比容和纤维蛋白原含量,促进内耳微循环和内淋巴结循环的改善,促进迷路内耳淋巴液与血液之间的物质交换;通过针灸治疗,还可改善听觉通路传导,提高听觉感受能力,增强残存听力功能[8~9]。两组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说明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静脉注射联合针灸治疗突发性耳聋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突发性耳聋患者采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静脉注射联合针灸治疗可明显降低听阈值,促进临床症状改善,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