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成形术联合置管溶栓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0-09-30王彬
王彬
(河南省周口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 周口466000)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DA),指下肢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肢体动脉闭塞或狭窄,肢体发生慢性缺血,随着人口老龄化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等多种因素影响,PDA 发病率逐年攀升。若不及时诊治,严重者可能会截肢。现阶段主要治疗目的为改善下肢缺血,控制病情。近年来临床主要治疗方式为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可让下肢血管通路快速恢复畅通,具有微创、有效、安全的特征,但术后复发率及远期疗效不良。有学者指出[1],将血管成形术与置管溶栓两者联用于PDA 治疗中。但目前此方面研究报道相对较少。现纳入60 例PDA 患者,旨在探讨血管成形术联合置管溶栓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 年4 月~2018 年12 月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60例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 例。纳入标准:满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2]中PDA 诊断标准;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者;合并意识、精神障碍者;合并肝、肾、肺功能异常,以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者;合并溶栓禁忌证者。对照组女13例,男 17 例;年龄 56~69 岁,平均(62.5±1.1)岁;病程 2.3~12 年,平均(7.2±0.4)年;Fontaine 分期:Ⅱ期 9 例,Ⅲ期 10 例,Ⅳ期 11 例。研究组女 14 例,男16 例;年龄 55~69 岁,平均(62.8±1.2)岁;病程2.2~12.2 年,平均(7.5±0.3)年;Fontaine 分期:Ⅱ期10 例,Ⅲ期11 例,Ⅳ期9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接受血管成形术治疗。平卧位,常规消毒,局部麻醉,用Seldinger 穿刺法进行股动脉穿刺,若患侧股动脉无明显病变,可同侧顺行穿刺,若病变严重,可逆行穿刺对侧股动脉,用“翻山”技术,置入血管鞘至患侧血管。成功穿刺后,静脉注射80~100 U/kg 肝素,术中补充肝素50-80 U/h。做DAS 检查,探查病变程度和范围,在支撑导管、0.018导丝、路径图协助下,让导管、导丝穿过病变血管真腔,直至阻塞血管远端,交换球囊扩张导管,扩张狭窄血管,扩张时间为 60~150 s,扩张压力 6~14 大气压。扩张完成后,若存在内膜片撕脱,或残余狭窄>30%,则置入EV3 支架。术后1 周需接受抗凝治疗。研究组接受置管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治疗。置管溶栓:实施血管成形术前2 d 做造影检查,带管接受溶栓治疗,卧床,尿激酶 60~80 万 U 混入到 50~100 ml生理盐水中,经导管用恒速泵24 h 缓慢泵入。若出现伤口渗血,则更换辅料,并压迫。按照造影结果,制定介入干预计划。溶栓后2 d 可做血管成形术,血管成形术与对照组一致。
1.3 观察指标 随访患者6 个月,治疗前、治疗后均接受动脉硬化检测仪和超声检查,测定患者动脉硬化指标,包括趾肱指数(TBI)、踝肱指数(ABI)、足背动脉血流量。比较血管通畅情况。比较并发症发生情况,如血肿、穿刺点出血等。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管通畅率比较 治疗后3 个月、6 个月研究组血管通畅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管通畅率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动脉硬化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动脉硬化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足背动脉血流量、TBI、ABI 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动脉硬化指标比较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高于对照组的6.66%,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目前PDA 治疗关键为有效重建缺血肢体的血运,血管成形术可开通闭塞或狭窄血管,改善供血,与开放手术比较,具有并发症少、恢复速度快、创伤性小等优势,与人体解剖学和血流动力学特征更相符[3~4],目前已成为治疗PDA 疾病的一线方式。操作中让导丝穿过狭窄或闭塞血管,用球囊导管充分扩张病变血管,开通血管,改善供血,对降低截肢率非常有利。尽管血管成形术有以上诸多优势,但仍然未解决术后血管再狭窄、急性血栓发生、操作中远端肢体栓塞等问题。本研究结果显示,在随访患者6个月时,其血管通畅率低于随访3 个月时,因此其推广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目前,有学者指出,将置管溶栓与血管成形术两者联合用于PDA 疾病中,效果优于单一的血管成形术。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血管通畅率、动脉硬化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联合治疗方式可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提升疗效。分析原因为,动脉闭塞段并非全为动脉硬化斑块,少数患者动脉硬化会引发血栓,血管闭塞。因此,在实施血管成形术前,置管溶栓治疗,可了解动脉硬化管腔狭窄程度,部分患者仅接受血管成形术治疗,则可恢复肢体血流,简化治疗步骤,降低治疗费用[5~6]。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中,病变开口闭塞为平齐,导丝易进入内膜,导丝远端返回真腔的难度较大,及时到达真腔,实施血管成形术,则必须置入支架,而实施置管溶栓治疗,则可让部分闭塞平齐病变血栓得到溶解,进而将病变开口暴露在外,导丝更易进入到真腔,血管开通率增高,避免置入支架,降低治疗费用。同时,置管溶栓治疗,可让溶栓药物直接接触远端血栓,更有效溶解血栓,降低术后中短期时间发生再狭窄状况[7~8]。此外,溶栓治疗还可让侧支循环得到改善,加之远端肢体供血,进而改善症状。综上所述,临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考虑首选血管成形术联合置管溶栓治疗,可显著改善其动脉硬化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