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技术信息的科学作用
2020-09-29揭六英
揭六英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以其通俗易懂的科学知识、丰富有趣的原理讲解而成为新课改教育中的重要科目。随着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普及,在小学科学课程中融入信息化技术已大势所趋。现代信息化技术可利用不同形态的媒体形式同时调动多个感觉器官,最大限度地丰富信息传输渠道的多样性。为深入研究探讨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作用,文章从四个方面对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小学科学教学;作用
在小学科目中,小学科学是一门传统的科学理论知识讲授课程。在新课改政策推行前,其课程教学制度与其他传统学科无异,且具备传统学科教学的典型问题。随着新课改政策的推行,各地小学逐渐尝试将信息技术引入到科学课中,就实际情况看,整体反馈较好,但多数学校对信息化技术在科学课中应用的主要途径及作用认识不准确,因此,研讨信息化技术在科学课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应用价值。
一、利用信息技术攻克教学重难点
由于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涉及的知识面积较广,少数内容无法通过单一的表述形式进行阐述,因此,在小学科学授课过程中时常出现各类难点问题。例如,在讲授“日地月系统”“离不开的电”“周围的空气”“物体的运动”等课程单元时,由于单元内容较为复杂或相距学生较远,使得重点知识无法通过传统课堂讲述形式进行表述。而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中,上述单元内容可通过多媒体形式进行完整而系统的演示,从而将教材重点内容分步骤、分阶段地展现在小学生面前,帮助小学生构建思维意识与知识点概念,进一步促进小学理解教材中的部分抽象概念,并建立重难点知识的思维习惯方式。具体方式如下,在讲解“周围的空气”一章时,教师可在预习阶段就空气提出多个问题。例如,“如何证明空气存在?”“空气有质量吗?”等问题,在空气质量问题探究阶段,教师可采取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式。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阐述空气的大致构成及各成分的具体质量,然后要求学生以篮球、打气筒、电子秤为实验材料,进一步测量多媒体课件中的空气质量数据,以此深化小学生对空气质量概念的认识。此章节的内容教学主要借助信息技术与实验结合的教学方法,从理论概念与实际操作中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知识。
二、创设多样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趣味性
小学科学课程的常用教学方式一般为口头讲授与实物讲解等,此类教学方式因其简单直观、生动形象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红极一时,但随着教材内容的多样化以及知识内容的复杂化,此类教学方式形势单一、应用范围窄等缺点暴露无遗,因此已不适用于当前的教学环境。而信息化技术则可利用互联网中海量的资源为学生创造全新的教学体验,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不同环境下帮助小学生理解学习科学课中的各类复杂知识,从而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实现教学多样化后,教师可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提升科学课的趣味性。在讲解“物体的运动”一章时,教师可利用运动的相对性以及不同的运动形式实现趣味讲解。例如,在将讲解相对性概念时,教师可利用信息化技术播放火车及乘客的相对运动原理视频,帮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概念,而后教师可邀请两学生在教室中依据相对运动原理演示相对运动,由此将复杂抽象的相对运动概念通过信息化技术与实践活动简单化。在运动形式讲解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科教短片或纪录片等教育方式,将生活环境中宏观与微观的运动形式一一展现在小学生面前,通过鲸鱼、飞机等大型物体与浮游生物、足球等小型物体的运动对比,在实现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前提下,提升教学趣味性。
三、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知识体系深度
随着社会环境的逐漸发展,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及知识体系已经逐渐超越小学科学教材的知识体系范围,而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出现则满足了小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现代信息技术可三维动画、视频短片、互动游戏等多种技术手段,将人类科技发展史、进化史代入科学课堂中,让学生在视听互动中学习科学知识内容。例如,在讲授“日地月系统”单元时,由于日地月系统无法通过口语表述或实例讲述等方式讲解,因此,笔者基于教学信息化技术构建如下教学流程:阶段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日地月系统的整体结构,并逐一讲解系统的结构组成与运行规律;阶段二,通过日地月系统运行动画,直观展现系统的整体运作模式,帮助小学生理解系统运行规律;阶段三,提出“日食”及“月食”在日地月系统中的形成条件问题,让小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到教学讨论中,最后通过视频课件阐述日食与月食的形成原理。以此深化小学生的知识体系深度。
四、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小学生个性化发展
由于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内容的编制对象是小学生群体,因此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的差异化发展。在新课改政策推行后,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渐消除,学生逐渐回归教学主体地位,教学资源逐渐倾向于学生,为信息化技术背景下的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例如,在讲解“离不开的电”一章时,笔者要求学生依据理解搜集生活、科学中电的应用。在接受任务后,多数学生依据自身理解从交通工具、家用电器、天气现象等类别中寻找电的产生及应用,而少数知识体系较为扎实的学生则从法拉第、麦克斯韦等电学先驱的历史成就中寻找电的应用。得益于信息化教学技术的灵活性特点,不同资质的小学生可依据自身条件实现差异化发展。
结语
综上,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的多样性为教育信息技术创造良好的应用条件。随着新课改政策的推行,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渐拓展,进一步促进现代教育体系与信息化教学技术的融合。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应深入了解信息化技术在科学课堂中的应用方式,基于信息化技术的优势不断完善现有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尽可能地发挥信息化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以提高小学生的整体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志芬.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新课程研究,2020(10):90-91.
[2]韦全俊.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研究”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