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品数学“真”滋味
2020-09-29陈彩萍
陈彩萍
【摘要】本文以《认识千米》为例,基于“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真”需要,设计出各项“真”活动,品味数学“真”滋味,让学习“真”发生。
【关键词】真需要;真学习;学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 (2020)24-0108-02
《认识千米》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和米。然而,用同样的方式“比、量、画”进行课堂教学,在《认识千米》中却困难重重。“怎样将抽象的‘千米直觀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便成为这节课要面对的“真”问题。
一、接轨学生生活,“真问题”引发“生活昧”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千米”
新课伊始,教师出示一则地铁7号线施工的简讯,即“地铁7号线是南京首条无人驾驶的地铁线。列车每节车厢长约25米,6节车厢共长150米,7号线全长约35千米,平均站间距约2千米,每小时最快行80千米”。(播放语音,并PPT出示有关地铁7号线新闻内容。)接着教师要求学生把PPT上的长度分类。根据学生的回答,要求学生伸出手比划下1米有多长?
(二)利用网络,渗透“千米”知识
对于陌生的新知“千米”,教师提醒学生,可以借助百度搜索来帮忙,从而利用网络资源,搜索有关“千米”的知识介绍。地铁7号线是将要在A校附近施工的地铁线,是学校周边居民普遍关心的话题。这样的素材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是一个“真问题”,学生充满亲切感。此外,在这则新闻中,不仅蕴含着大家期待的地铁7号线的运行情况,更隐藏着长度单位知识。让学生分类长度单位,不仅复习了旧知,也为“千米”的教学提供了认知阶梯。同时,这样的导入在潜移默化中,也进一步提升了数学的“生活味”。再者,教师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习惯,学习一样陌生的新事物,人们普遍会求助网络查询,“千米”的知识也是如此。
二、关注学生需求,“真体验”提升“儿童味”
(一)走一走,感受100米的长度
让学生观看课前录制的视频:一名该校的学生在跑道上步行100米。这里的录制没有跳帧,而是真真切切地从该学生开始走,直到100米处结束。视频下面配置好相应的步数和时间统计,走完100米,采访学生的感受,并让学生想象1000米又会怎样?
(二)估一估,建立1千米的表象
出示以学校为中心的百度地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地图,从学校后门出发,从哪里到哪里正好是1千米?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说一说。并拍摄开车视频,带学生从学校出发,带学生真实地体验1千米到底有多长。100米的体验视频没有跳帧,视频中学生的每一步,都伴随着计时器滴答滴答的声响,牵动着在场每一位学生的感官神经,让学生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静默的等待以及课堂的留白,反而更能激发学生对100米的真实情感。“好久、好长、更久、更长”这些都是学生基于体验后的真实情感,都带有深深的“儿童味”。
1千米在现实生活中是个既大又抽象的长度单位,在学生的经验世界里缺乏一把这样形象又清晰的衡量尺。百度地图的运用恰到好处,满足了学生的多重感官需求,从视觉上对1千米进行了缩小,但又从感觉上最大限度地保留了1千米的意义。100米为一段,10段就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数形结合,给学生提供了直观支撑,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多样的体验活动,走1000米、听1000米、看1000米,从不同角度把学生体验到的1000米进行内化,这样构建起来的“千米”,基于学生的感受和情感,带有浓浓的儿童味。
三、优化习题设计,“真合作”丰富“人文昧”
(一)巧改习题,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把枯燥的课后习题转换为日常的旅游路线介绍:我国地大物博,钟灵毓秀,古迹繁多。这是历史悠久的帝都——北京,这是殿阁巍峨的晋祠——太原,这是拥有“第一泉”的济南,这是碧水蓝天的青岛,这是东方明珠——上海。(在原有的习题上依次增加图片)我们的祖国实在是太美了,大家想不想去旅游?那就请大家为你的同伴设计一条旅游路线。
(二)小组合作,化身小小设计师
学生前后4人为一个旅游小组,教师要求他们在地图上用彩笔描出旅游路线,并在组内介绍设计的这条路线大约多少千米?学生分组活动,接着随机点名几组代表上台,向全班介绍他们的设计作品。教师点评学生估路线长度的方法,并建议学生选择喜欢的旅游路线,暑假跟爸爸妈妈一起去看看,感受祖国的繁荣富强,这道题本身在书上的形式还是比较枯燥的,就是一张简单的铁路运行图,意图是通过估一估,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千米”这个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运用。然而,“由数学知识生成现实情境”也是一条不错的路径。优化后的习题设计,赋予了题目灵性且更具有情境感和趣味性。图文结合,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在设计中,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根据同伴的需求,并结合景点的特征和行程的长度,画出了不同的旅游线路。先设计,再估算写算式,里面充满了人文情感,而不再是冰冷的数字,带有浓浓的“人文味”。
四、结语
纵观全课,每一个环节都以“学为中心”,关注学生“真需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在“真问题”“真体验”和“真合作”中品“真味”数学,即感受数学的“生活味”“儿童味”和“人文味”,从而让学习“真”发生。
参考文献:
[1]曹培英.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解读与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责编吴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