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做智慧家长
2020-09-29刘建文
刘建文
“我说的都对,他就是不听。”
“我说的孩子答应了,应该是听懂了,就是不按照我说的做。”
“简直被‘神兽逼疯了,我都快抑郁了。
……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现象让人困惑不已。父母原以为自己“赤诚之心,能感天动地”,到头来却“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这种现象,在现在的亲子关系、家庭教育中尤为突出。
都想让孩子成为一个自信、勇敢、有责任、有担当的人,然而,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给予孩子一个温暖、积极、有爱的成长环境,让孩子茁壮成长,这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在实施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如何让自己不焦虑,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交流,给孩子正能量,促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呢?
关注行为动机,而不是行为本身
家长要关注孩子做事背后的内心需求,不要被表象迷惑,不能走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误区,要真正思考现象背后的动机是什么?为此,家长要牢记一点: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孩子以前如何,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是积极向上的,都期待自己是最好的,并应受到别人的尊重。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存在着不同的目的,当孩子心里营养足够的时候,其行为会是正常的,而行为只要偏离了正常的轨道,背后其实是在呼唤父母的爱。孩子的行为是为了得到“ 权利”,还是为了“报复”,或者是“自暴自弃”?家长了解得越透彻,就越容易找到触动孩子内心的方法,才能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孩子情绪不好一般都会告诉好友,好友在无意识中会告诉自己的父母,所以家长与孩子沟通效果不佳时,可以私下找孩子好朋友的家长了解情况。孩子都很重视自己的朋友,有时也可以委托孩子的好朋友与孩子沟通,他们之间有自己处理事情的方式,在朋友的影响下,孩子会慢慢发生变化。
关注亲密关系,而不是谁对谁错
家是温暖的港湾,不是必须厘清谁对谁错的地方。面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家长一定要学会拒绝,同时要知道,拒绝不代表不管,而是温和而坚定地与孩子互动,说清楚拒绝的原因,要表达出对孩子的爱与接纳。父母不要动不动就对孩子说不要这样,不能那样,却没有告诉孩子该怎么做。
让孩子每天改掉缺点或许是典型的中国式教育,结果导致很多孩子会改掉缺点而不会发挥优点。其实,等孩子把所有错误都改掉了,孩子这一辈子也就过完了。请大家记住: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有成功者都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
家长不能只以成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而忽略孩子的视野与接受程度。作为家长,与孩子沟通时要学会“止语”。有效沟通的秘籍是:情绪稳定,用心倾听,描述事实,正面表达,及时肯定,探讨方法,给予建议,放手选择。通俗地说,就是家长应该心平气和地先接纳孩子的做法,等孩子接受父母的情绪了,再让孩子谈谈这件事如果现在处理,有没有更好的处理办法,等孩子实在想不出,家长再给出自己的处理办法,让孩子思考如果再遇到这类事情,会如何选择?让孩子学会解决这类问题的方式,帮助孩子梳理,从中找到最有效的一种。
关注孩子真实需求,而不是师长需要
事情只要存在就有存在的合理性。教育需要守望,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有些家长与孩子之间经常处于“父不知子,子不知父”的困境中,一边是苦口婆心的“为你好”,一边是“我是独立的个体”的诉求。
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当孩子向家长寻求帮助时,或者当老师向家长诉说孩子哪方面需要改进时,家长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与孩子沟通时尽可能认清事情的全貌,给孩子实际的帮助或支持。不要一出现家校沟通,就是家长批评或教育孩子的怪现象。家长一定要牢记:亲子关系重于亲子教育。在没有完全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的情况下,不要被他人的焦虑左右自己的情绪,更不要被他人对孩子的评价左右自己的行为,否则会导致孩子更加焦虑与无助。
关注习惯养成,而不是学习内容
很多家长感慨:逼着孩子学,成绩就上升;不逼,成绩就下降。其实,这反映出的是孩子的学习习惯问题。经历过的家长都有体会,孩子在小学一二年级时,家长逼得紧,效果还可以,到了小学五六年级效果就弱了很多,到初中高年級和高中几乎就没用了。正确的做法是,家长要引导孩子上课时间静心、按照老师的上课节奏走;提醒孩子按时完成作业,遇到不会的问题及时询问。一定要采取孩子能接受的方式督促、指导,不要唠叨。
现在学校都在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孩子一般都有自己的导师,家长一定要多与孩子的导师、班主任沟通。
关注学习效率,而不是学习时长
孩子只要学习效率高,作业质量完成得不错,家长尽量不要额外给孩子布置书面作业。如果孩子觉得没有自己的时间与空间,做作业时便会故意拖延,慢慢就会养成写作业拖拉的毛病。家长要明白,给孩子留适当休息、娱乐的时间,张弛有度,效率才会更高。
学习效率不高的孩子,家长可以与孩子协商:“你感觉这次作业需要多长时间?哪些内容确实听不懂,需要采取什么办法?”如果孩子说的有道理,就按照孩子说的方法补救。
关注有效陪伴,而不是盯梢伴读
在孩子需要时,家长要全身心地陪伴孩子成长。等孩子长大了、结婚后,家长再想陪伴,人家不稀罕了,甚至感觉厌烦了。陪伴孩子的时候,要全心全意地陪着孩子,不要“身在曹营心在汉”地应付,只有高质量的陪伴,才会获得孩子的信任。切忌让陪伴变成盯梢式的伴读,家长如果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会让自己焦虑、厌烦,出现“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的现象。
另外,现在的“心灵鸡汤漫天飞”,容易导致“喝饱肚子还是饿”。孩子需要的是家长有技巧的关注与引导,家长在表扬孩子时,少对孩子说没有任何营养的“你真棒,你真优秀”,而要表扬孩子的闪光细节,越具体越好,以此来确认事实的可贵性。比如,“我真为你高兴”,家长表达的是期望,是宏观的比较高的目标;“我相信你以后会做得更好”,在表达对孩子信任的同时,暗示孩子要继续努力。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孩子的成长过程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家长要“用微笑迎接孩子,用爱心关爱孩子,用尊重赢得孩子,用榜样引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