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20-09-29张潇
张潇
摘 要:智慧课堂作为一种智能化的新型课堂,以其独特的“智慧性”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智慧课堂能够实现师生的深度互动、促进教学相长,并且能够更好地落实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本文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为例,将智慧课堂与地理学科教学相结合,并且就智慧课堂在地理教学中如何高效的应用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智慧课堂;地理教学;荒漠化
一、智慧课堂的内涵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我们已经进入教育信息化2.0时代,而智慧课堂就是顺应“互联网+”时代信息化与教育密切结合的产物。智慧课堂作为一种智能化的新型课堂,由多种现代信息化技术支撑,集云端分析、电子资源整合、IRS及时反馈于一体[1],真正实现了对传统课堂的颠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并且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优化与创新,成为打造高效学习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由理念到实践的关键一步。
二、基于智慧课堂的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课标解读
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该区域荒漠化问题的成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荒漠化会影响区域发展,在分析荒漠化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和措施,解决区域环境问题,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2]。
(二)学习者特征
学生对荒漠化的了解多属于荒漠化的现象,对于荒漠化的概念等理论知识则知道的比较少或是不全。教师可以多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理解。高二年级学生刚接触区域地理,对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学习方法不太熟悉,教师加强学法指导,为其他区域发展问题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理解荒漠化的含义,能区分不同类型的荒漠化;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四)教学重难点
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三、教学的案例正式实施设计
(一)课前阶段:自主学习,检测反馈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制作学习任务单与课前预习导学案,录制五分钟左右的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环境概况的微课视频,在视频中仅简单介绍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接着,教师将本节课任务单、课前预习导学案以及微课视频打包上传到智慧网络学习平台。
学生在智慧网络学习平台学生端下载本节课的课前资料包,打开任务清单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了解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含义与表现形式,荒漠化形成的自然与人为因素以及其治理措施;观看关于西北地区荒漠化概况的微课,完成课前预习导学案上的习题。
教师可以根据智慧课堂的IRS及时反馈功能诊断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例如有多少同学没有完成习题、每个习题的正确率等,诊断出学生理解了荒漠化的定义和表现形式,进而根据情况精准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如问题情境探究策略、分组交流总结策略、头脑风暴策略。
(二)课中阶段:释疑拓展,检测反馈
1.环节一: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教师创设学习情境“小红的家住在内蒙古的西部地区……”,在智慧学习平台呈现小红同学家乡的自然地理特征、小红同学家乡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相关材料,其中会涉及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的现象,并且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全班同学分为两大组进行合作探究,一组分析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并归纳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二组根据小红同学家乡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归纳分析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
分组讨论后,一组组长在电子白板上展示成员共同探讨的结果,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是当地气候干旱;大风天数多;河流欠发育;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并在白板上展示荒漠化自然原因的思维导图如下。
二组成员根据智慧平台中教师上传的关于小红同学家乡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资料讨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此外,还自主在电子书包中搜集了当地的人口资源信息,最后小组长在平板上总结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并上台在电子白板上展示成果。
2.环节二:头脑风暴,集思广益
本节课的重难点之一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已经探明,对于第二个难点荒漠化的治理措施则可以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
教师在智慧平台布置任务:假如你是环境保护部部长,你会采取哪些措施,制定怎样的规划方案防治荒漠化?
学生独立思考,在平台上各抒己见,进行智慧思想的碰撞。对于有新意的想法,教师在教师端与学生互动,对于有心意的回答可以直接在学生回答后面点赞[3]。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治理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合理利用水资源;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协调农林牧用地;解决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
3.环节三:作业布置,迁移应用
教师在平台上传本节课知识的资料包并布置作业:根据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和治理措施分析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并提出可行的治理措施。
学生下载资料包并在电子书包中搜索非洲萨赫勒地区的详细资料,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扩展。
(三)课后阶段:云端补救,实现精准教学
云端补救是教师利用智慧教室的智能系统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一步的分析诊断,在这个系统中可以显示每一个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形成一份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診断报告[4]。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的作答情况可以直接在平台进行课后交流与辅导,找出学生知识的薄弱点,实现精准教学。
学生完成作业后可以在智慧平台对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成果进行自评,并且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提出建议;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以及对本节课的评价进行教学反思,改进下一步的教学策略,以达到教学相长。
四、实现高效地理智慧课堂的建议
(一)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智慧课堂中教师应该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并且通过相应的情境的创设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以此让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保证。例如在学习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引入百度地图时创设一个教师周末带学生去爬山,将从哪些途径了解线路的生活情境,会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快高中地理智慧课堂的构建。
(二)做到因材施教,实现分层教学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相结合的迁移应用性任务作业。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想要实现智慧课堂构建的教学目标,必须注意到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最大化,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因材施教。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在智慧课堂上布置不同难度的任务和作业,既能够让学习成绩扎实的同学得到突破,又能提高学习成绩较弱的学生的自信心,实现分层教学[6]。例如,在学习完热力环流以后,根据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在智慧课堂平台上给成绩弱的学生布置一些基础性、记忆性的任务作业,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则布置难度高一点的涉及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相结合的相关迁移应用性作业。
(三)注重自身素质,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智慧课堂是由多种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课堂教学的载体,想要更好地将智慧课堂与地理学科教学相联系,地理教师除了掌握必备的学科知识以外还必须掌握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熟悉智慧课堂的硬件使用,以及各种信息资源的整合应用,加大对地理信息资源的开发,使智慧课堂更好的应用于地理教学。
参考文献:
[1]张胜文.智慧教育时代高中生物智慧课堂构建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0(9):70-72.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
[3]戴静.“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思政课智慧课堂实践探索——以蓝墨云班课为例[J].林区教学,2019(12):4-7.
[4]王家燕,王信文.基于“336”模式的高中区域地理精准复习策略探究——以世界地理“北美”为例[J].地理教学,2019(4):38-40+19.
[5]张中晔.用信息技术构建初中数学智慧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20(19):120.
[6]馬俊炜.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构建初中英语智慧课堂[J].中国农村教育,2020(14):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