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之科学探究能力在高中生物中的培养

2020-09-29张斌

青年时代 2020年19期
关键词:科学探究能力高中生物

张斌

摘 要:当前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主。在高中生物教学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中,科学探究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它可以让学生发现生物的内涵,促使学生更好学习、探究,让学生通过探究对生物学习产生兴趣。鉴于此,本文将从创设问题情境、改进教学方法、拓宽实验教学、创新作业形式方面阐述高中生物核心素养之科学探究能力在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科学探究能力

一、引言

科学探究能力,即在发现生活中的生物现象时,对其产生了一定的疑问后进行观察、探究、实验、交流、探讨的能力。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科学探究能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既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的核心概念,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所以教师要充分重视。那么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呢?以下是几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要想得到培养和提高,需要拥有一定探究意识,而探究意识培养的前提是学生对探究产生了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采用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当前的教学方式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最简单、方便的办法。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并想办法证实自己的猜想,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仔细地阅读、分析教学内容,然后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出与其有关的“问题串”,并将其当作载体,贯穿到教学活动中的每个环节中。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运用“问题串”,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对学习产生兴趣[1]。

例如,在《遗传信息的表达——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与其有关的flash动画进行转录及翻译,让学生通过亲眼观看,对“转录和翻译”产生直观的初步认知。基于此,教师可以围绕教学重难点,提出以下几个与flash动画有一定关联的问题:1.这两个过程的模板是?最后模板的去向是?2.这两个过程需要的原料是什么?产物分别又是什么?3.两个过程中分别需要参与什么酶?4.这两个过程分别有怎样的特点?5.生物性状是怎样被基因通过该过程控制的?这些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层层递进,可以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逐步加深對知识的认知。而通过这一探究过程,学生自我检验了学习成果,生物课堂教学质量也有了一定提高。由此可见,在生物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进行自主自发的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科学探究意识也能得到潜移默化地培养,可以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得到提高奠定基础。

三、改进教学方法

受传统教学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常会将知识的传授当作教学目标。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当前的教学目标不再仅停留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讲解,而是把学生的核心素养、综合能力的培养当作重点。鉴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进教学方法,以新课标要求为基础,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需求、学习能力,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游戏互动教学、角色扮演教学等。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还可以让学生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进行探究[2]。学生先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所以教师要先指导学生了解、掌握探究方法。

例如在开展“观察叶绿体”的实验活动前,教师不要急着让学生进行实验,而是要让学生清楚自己需要“观察什么”以及“怎样去观察胞质环流现象”。在学生搞清楚这些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考虑要怎么加强胞质环流现象。通过解答这一系列问题,学生会明白,想要进行实验,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实验目的,然后有目标的地开展观察活动,通过观察、探究得出一定的结论。鉴于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在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前提下,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开展教学。

例如在《生物变异的来源——染色体畸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重难点提出以下问题:1.你对非同源染色体有怎样的认识?2.果蝇的精子中真的存在同源染色体吗?3.你对染色体组的概念有怎样的认知?鉴于学生的思维存在一定差异,最后得出的答案也不同,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产生思维碰撞,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交流过程中,有些学生拿双手手指来比喻雌果蝇的一个卵细胞中的五对染色体(假设有五对),这些学生把一只手的五个手指比作了果蝇卵细胞的染色体,把五个手指头比作了染色体组,使探究的内容更加形象,合作探究也愈发简单、轻易,最后得出来的结论也更加准确。

四、拓宽实验教学

生物是一门基于实验的学科,受传统教学影响,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的时候通常会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照葫芦画瓢”。虽然可以让学生直观看到了实验现象、实验结果,但是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实践能力更没有得到提高。想要改变这样的现状,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实验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交流、探究、创新的平台,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3]。

例如在开展“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以及质壁分离复原”的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做一遍实验演示,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一过程尝试做一遍实验。一来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实验过程,为接下来的探究实验奠定基础;二来可以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做完实验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提出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1.教材上提到的实验操作方法可以简化吗?通过简化实验操作方法可以实现实验效率提高吗?2.在进行实验时,除了可以使用蔗糖溶液,还能用其他试剂吗?3.这里的实验材料只能是洋葱的表皮细胞吗?其他植物细胞不行吗?通过思考、探究、验证,学生可以深入理解相关知识,实践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提高。由此可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实验教学,既可以让学生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拓展课本实验,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五、创新作业形式

单靠课堂教学的45分钟是无法让学生学好知识、掌握知识的,所以教师要重视作业。鉴于传统的作业形式不是抄就是写,方法单一且很无趣,学生只是应付差事,并没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要想办法创新作业形式。教师可以从实际入手,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情况、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批改作业。

例如在教学“质膜的结构模型”后,教师可以安排这样的作业:利用废旧的纸箱、乒乓球、剪刀、铁丝,制作一个质膜流动镶嵌模型。根据教材中提供的材料、图片,学生会拿着铁丝从乒乓球中穿过,制作出“亲水基团”“疏水基团”。然后把废旧的纸箱变成几个纸板,在红色的纸板上剪出几个大小不一的不规则的形状,当作蛋白质分子,再在绿色的纸板上剪出一个六边形,当作“单糖分子”。最后,将其用铁丝穿起来,固定在一部分蛋白质上。再用铁丝穿过大块的白色纸板,将其固定,这样就做好了质膜流动镶嵌模型。模型做好后,学生结合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指出了每一部分的排布特点。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查阅一些有关生物学的资料,拓宽知识面。例如在教学《生态工程》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出某一块区域,要求学生课后搜集资料,让学生在了解这一区域近几年变化的前提下,提出一些开发策略。以浙江杭州临江湿地滩涂为例,学生搜集资料后提出了这样的开发策略:在不改变原貌的基础下,创建一个湿地公园,把芦苇荡改成与农业有关的大场地,如养殖场、果园等,也可以开发一个水上乐园。这样的作业拥有很强的开放性、自主性,学生完成这样的作业的时候,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了课堂上学习的新知,也构建起了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潜移默化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意识得到了有效提高。

六、结语

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新课改不断推进的必然结果,科学探究能力作为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必须重视。综上所述,高中生物在培養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坚持核心素养理念,采用上述几种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效果、质量。

参考文献:

[1]赵芳.高中生物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评价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2):5-6.

[2]张先琴.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3):104.

[3]樊维伦.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J].学子(理论版),2017(4):2-3.

猜你喜欢

科学探究能力高中生物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第12话 完美生物
结合新课标要求对高考物理实验题命题特点的分析和研究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