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学生安全防范与应急教育机制的探析
2020-09-29郑超奔杨奔本谢凌媚
郑超奔 杨奔本 谢凌媚
摘 要: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安全是学校稳定和发展的前提。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学生安全教育机制难以适应当代学生,本文从技工院校学生安全教育的不足出发,分析学生安全隐患的成因,探讨学生安全防范与应急教育机制。
关键词:学生安全;安全隐患;教育机制
一、技工院校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当代大学已经是一个“小社会”,对于刚入校的学生来说,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新的成长阶段都是一种新的挑战。由于自我保护意识的薄弱,大学生安全事件频发。例如2016年准大学生学费被骗死亡事件、2019年台州市某技工院校学生网络兼职被骗2万元。可见,安全教育亟需加大力度。由于技工院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使得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很大部分是对学生中小学德育的“补课”,其安全教育的不足主要体现如下。
(一)学生自身安全意识的缺乏
技工院校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个性和认知的局限性的特点,缺乏保护自身安全的意识,再加上中小学德育知识的掌握不足,导致学生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缺乏防范与应对的意识和能力。
(二)学生安全教育系统化的缺乏
传统的安全教育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设备、讲座、宣传等方面,缺少对学生实际需求的了解和反思。学校对安全的教育不系统、不完善,安全知识的传播不连续且单向,即使有些技工院校开设安全教育课程,也是流于形式,且较为单一。
(三)学生安全教育专业人才的缺乏
技工院校往往将学生安全教育的大任归分到安全保卫部门,部分实训教师会对学生的实习实训安全进行教育,但针对学生日常安全教育方面的专职教师寥寥无几,没有专门的学生安全教育的师资团队,学生就难以接受到专业化、专家化的安全知识的教育。
二、技工院校学生安全隐患
基于对技工院校学生日常安全的了解,笔者将常见的学生安全隐患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人身安全
在校园内,学生的人身安全主要包含食物中毒、火灾、学生冲突、性骚扰、交通事故、学生自伤自杀等事件,近年来,校园中频发人身安全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财产安全
财产安全是学生安全事件中最常见的问题,主要涉及盗窃、诈骗、抢劫。学生随手乱放物品,没有养成“人外出、关好门”的良好习惯,导致失窃;基于大学生想兼职、贪小便宜等心理且安全意识缺乏,大学生成了诈骗的主要群体之一;抢劫一般发生在校外人烟稀少的马路上,如飞车抢劫。
(三)心理安全
技工院校的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转折阶段,大多数学生安全问题是由学生心理原因造成的。进入大学,学生在长期的父母“看守”的压抑中“解放”,面对新环境难以适应,对异性的渴望难以调节,对生活遇到的困境难以处理,就会出现心理问题。
(四)网络安全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安全成为学生新型安全事件,网络购物、上网交友、网贷、网络兼职等都容易让学生踏入陷进,其中,网络兼职是最为频繁的、常见的学生网络安全事件。
三、技工院校学生安全隐患成因分析
(一)学生心理因素引起的安全隐患
心理安全是指在某种环境下心理状态是否平稳,一旦心理状态失衡,就可能会出现伤害他人或自己的不安全行为。技工院校学生正处于临近成年或刚成年阶段,心理尚不成熟,安全意識薄弱。又有对未知的好奇,可能会进行不计后果的尝试,如对男女情感的渴望,再加上综合素质较差难以自我调节,就容易引起安全隐患。
(二)学生家庭环境引起的安全隐患
大多数技工院校学生的家庭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甚至有些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自己不去关心孩子的成长。家庭的教育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子女的行为,家庭的和睦、家长的肯定可以让学生形成阳光、活泼、热情的性格,家庭的不完整、家长否定的教育方式会使学生养成自卑、叛逆、孤独的心理,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外部不良环境引起的安全隐患
信息时代,大学生活相对自由,学校无法做到将所有不良信息屏蔽。由于自媒体信息传播具有及时性和共享性,学生把握不当,就会造成安全隐患。另外,技工院校学生心理的不完全成熟,抗诱惑能力差,自我调解能力弱,容易走向极端。
四、技工院校学生安全教育机制
(一)发动家庭、社会力量,强化安全教育深度
传统的安全教育中已经涉及家庭和社会,但深度仍不够,尤其是技工院校学生家庭对孩子的安全教育极度缺乏。
1.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
由于教育文化水平的不同,多数家庭的父母自我安全意识不强,缺乏安全知识,无法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因此,家长必须增强安全意识,以身作则。学校可开设安全知识讲堂,供家长和学生共同学习。在对待“问题”学生上,学校应保持与家长联系,与其同步进行,让家长参与到学生安全教育上来。
2.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深度合作
学校必须寻求社会各单位的帮助,如公安、消防、街道、媒体等,借助他们的力量,可组织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安全防范与应急能力。进小区、街道分发安全宣传单,邀请消防警官组织消防演练,请公安警察传授学生防身技能等。
(二)立足于学生,发挥学生主体性
以往学生安全教育机制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种被动接受对安全知识的吸收效果不明显、掌握程度不深。学生既是被保护的主体,也是保护的主体,因此,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营造安全文化,增加学生安全意识
采用多种吸引学生的方式,将学生安全文化渗透到校园的各个角落。设置安全指示牌,张贴安全预防宣传画,布置班级安全宣传墙,积极开展学生安全知识讨论,使学生具备“关注安全”的安全意识。
2.调整组织框架,组建学生安全教育团队
传统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中,只是将学生作为安全的小分队,以检查、巡逻等方式为主来维护学生安全。这样,只是发动了部分学生力量,无法将安全宣传覆盖到全体学生。因此,需要在安全教育专业人士的指导下,组建学生安全教育团队,持续开展安全教育主题活动,了解学生需求。以学生带动学生,以个别带动群体,使学生自行养成安全行为习惯。
(三)改善教育模式,适应需求变更
传统的学生安全教育机制一般是静态模式,难以适用于不断变更的时代。因此,需要破旧立新,建立动态的、鲜明的、与时俱进的学生安全防范与应急教育机制。
1.制定必修学分,开设安全课程
部分高校已经将安全教育课程列为大学生基础必修课,主要分为课堂教学和安全实训两部分。虽有技工院校将安全教育纳入课堂,但大多是请实训教师讲授实训安全知识,很少开设专业的安全教学课程。为了更好、更全面地普及安全知识,学校需开设专业化的安全教学课堂,制定必修学分,聘请专业教师,科学普及安全知识。
2.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安全体验空间”
每个学生的学习类型不同,一般分为“听觉型”“视觉型”“动觉型”,现在的大多数学生是属于“动觉型”,需要采用实践活动来培养安全防范与应急能力。多数校园对于安全实践演练都存在较大困难,普通的演练,如消防演练,尚且还能做到,但应对突发事件的演习就很少了。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3D技术,构建“安全体验空间”,可分为盗抢骗空间、交通安全空间、消防安全空间、社会治安空间、科学防疫空间、自然灾害空间等,每个空间又可分为多种模式,让学生可直观体验各种安全空间,掌握安全行为知识。
3.借助互联网,建立“互联网+安全教育”机制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学校要将互联网与学生安全教育进行深度融合,提高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效率,符合时代要求。首先,搭建“流行”平台,促进自主学习。例如注册抖音账号或微信公众号,学校可利用该平台传授系统化、全面化的学生安全知识体系,以短视频的形式展示,缓解学生长时间学习的抵触心理。其次,建立互动机制,实现“双赢”局面。学生可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安全隐患、对学生安全管理的意见以及对安全知识的看法,通过平台向有关部门反馈,有关部门可在平台上予以答复,及时进行处理,形成师生互动氛围。学生对安全教育的反馈可改善学生安全教育机制,学校也可观察学生对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整传授形式、内容,使信息相互流通,促进了学生安全教育机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技工院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使得学生安全防范与应急教育工作更加困难,其教育机制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根本上排除安全隐患,确保学生安全,保障校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趙志荣.高校大学生校园安全教育的路径与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18(9):55-56.
[2]徐世国.浅析大学校园安全隐患及对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0):130.
[3]江廷言.新形势下高校安全工作探微[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8,27(4):94-96.
[4]杨婧.新形势下中职学生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思考[J].职业教育,2018,17(23):59-61.
[5]覃红.“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安全教育探析[J].新媒体思政,2019(600):73-75.
[6]韩芳.内蒙古中小学教育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