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对中医药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路径的思考

2020-09-29胡光

青年时代 2020年19期
关键词:教育改革创新创业

胡光

摘 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对中医药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提出更高要求。本文通过对中药类高校存在的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师资结构不合理以及教育形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中医药类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应趋于专业化、合理化,对符合中医药学科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多元化等要求,并提出政、企、校合作创建大孵化创新创业互动平台建议,对中医药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途径进行新思考。

关键词:中医药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一、中医药类高校创新创业的目的和意义

自2012年起,我国陆续颁布《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等重要文件,全国高校根据文件指导精神,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目的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发展,促进高校毕业生全面开展思维创业就业、培养和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1]。国家层面有利政策对于全国创新创业事业的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在大形势的发展下,对中医药类高校的创新创业发展也起到一定的激发促进意义。提高中医药类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的再提取、再思考,传承中华优秀医学精髓,凝练创造中医药学经典,同时也是对我国中医药文化的再吸收、再创造。所以激发中医药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落实创新创业政策,推进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当前中医药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剖析

(一)传统思维固化,“双创”意识薄弱

当代中医药院校受社会固化观念和中医药专业特点影响,导致创新创业意识薄弱,创新创业的主观能动性不强。首先,在传统观念中,受医学院校教育和学生家庭影响,认为学习中医药后进入传统模式医院工作是相对较好的就业归宿,治病救人,发扬医生治病救人的职责为目标,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相对稳定的收入是不错的选择,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医药类学生的就业观念,缺少对创新创业的思考。其次,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当前的中医药教育专业学习年限较长,主要以经典传承、理解运用为主,中医学经典种类繁多、学科分支错综烦杂,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中医学生专注于医学知识的学习上,精力有限,缺少财务分析、市场运营等相关知识的了解,较难分散精力去策划和撰写创新创业材料,在创新创业上的可借鉴的经验较少。同时,在校学生由于经济尚未独立,无法承担创业带来的风险,较少有时间与外界商业活动交流,影响其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创新创业师资缺失,缺乏教育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和规划能力,高校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所以高校教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激发起到至关重要的启蒙和引领作用。中医药类院校具有丰富的中医药专业领域的资深师资力量,包括全国、省级名中医、丰富图书馆藏资源以及具有特色的中医药软环境建设,对于培养和提升学生中医药专业技能有丰富的经验和资源。中医药学科需要中医药理论知识与医技实践相结合,传承性强,授课方式以单方面传授为主,解读中医药学经典,经验教授,实践理解为主,课程多、内容广、时间紧、临床实习内容多,学生自主思考创新的时间少,并且由于教学任务的繁重,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教育和培训,导致专业教师没有形成系统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和意识,在教育观念上着重引导学好技能进入医院工作,在创新创业的观念上较滞后,以至于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上精力不足、思考不足。教师队伍建设上,缺少创新创业专职教师,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上,主动培养创新创业的意识弱,阻碍中医药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

(三)“双创”教育模式单调,教育导向不确切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工作主要通过设置考察课程,打造孵化平台,网络宣传为主要教育渠道。由于中医药类高校专业的特殊性,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主要以选修课和辅修課为主,课时少,系统性弱,并且未经过系统的创新创业培训及精力的兼职教师授课缺少专业性、严谨性、规范性;创新创业孵化园平台设置形式单一,主要以学校政策文件建议性支撑,提供办公场地,优化硬件环境为主,缺少专业人士对创新创业项目的区别化指导,不能提供建设性意见,并且缺少相应专项资金的支持,导致不能够进行深入研究;在教师和学生鼓励政策上存在短板,缺少实质性鼓励,不能深入激发师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医学生主要以专业知识学习考核为主,在创新创业投入上缺少吸引力和关注度。在宣传上形式单一,主要以网络宣传为主,缺少宣传的系统性、持续性,不能及时将相关信息系统、全面、可持续地传达给学生,学生参与低、积极性弱,对学生的持续影响力有限,教育引导效果不明显,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教育的引导不足。

三、中医药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探索

(一)组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实现专业化师资力量

建立符合中医药类高校特色和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制定详细严格的创新创业教师招聘遴选标准。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应把握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原则[2],组建具有创新创业学历专业背景、跨学科研究能力的专业化、合理化师资队伍,吸引具有创业或企业经历、创业教育经历并且符合教育标准的创新创业人才,坚持动态调整、开放持续的队伍建设,丰富高校创新创业教师结构。专业教师应从具有较高学科学术水平的专业教师选拔担任,既能够进行学科专业化指导,同时又能对创新创业初期项目提供核心技术和理论支撑;创新创业兼职教师的招聘应遵循实践指导能力培养的原则,聘请具有中医药类学科相关创新创业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创业人士以及中医药行业协会的相关人士,丰富的创新创业经验、创新思维、精神,以及成功的实践案例会对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及深入执行具有深刻的指导性意义,实现理论转化实践的过程,有利于成果的转化及落地。

(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多元化”课程教育

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从创意建立、项目设计、项目管理、财务、营销、人力资源等多方面建立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板块,提倡系统、全面的相关多学科基础课程教育,学科联合、交叉课程相互配合,帮助学生建立全方位创新创业的概念以及建立创新创业知识体系。拓展创新创业授课形式,优化授课渠道,形成数字化网络教育与线下授课相结合的模式,将线上、线下授课经过严格筛选形成联动精品课程,制作成“短、精、动”形式视频,即内容简短、课程精要、形式生动,利用学生喜闻乐见形式促进学生移动学习、碎片化时间研习、灵活形式探讨。通过创新创业讲座、创业名人大讲堂、沙盘模拟、孵化园实习实践等多种教育板块丰富课程形式,挖掘创新创业实践意义,激发浓厚兴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元化”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体系。

(三)搭建创新创业实践高垒,推进项目成果转化

加强中医药类高校创新创业顶层设计,关注国家层面政策,对标对表地方政府要求,立足中医药类学校专业特点,形成“政府+市场”“校内+校外”“线上+线下”“项目+需要”的大孵化格局。即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实施“政、校互联”“校、企联合”“校、校互动”策略,结合政府指导意见与解决市场需求相结合,高校内部与校外大环境相融合,线上统筹与线下实践相匹配,项目设计与自身特点需求相一致,实现政府指导,高校联动,企业参与,高校间实现交流的格局,實现项目与实际相结合,建立多维支撑平台。通过具体实践影响及网络渠道宣传,达到更广泛的学生和社会参与度,积极推进项目成果转化为现实问题解决方案,为实践基地积累科研基础,并不断地吸引储备人才,吸引各类有投资意向的企业对项目投资,通过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简化投资的双向流程,落实优惠政策,推动项目成果转化[3]。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药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有很多不完善的环节,探索中医药高校创新创业顶层设计模块,通过搭建政府、企业、高校联动的大孵化格局,在组建专业化、合理化结构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基础上,完善创新创业学科及课程体系,实现多元化教学,增强中医药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主观能动性及实践能力,通过开放性、职能性的实践基地平台搭建,促进科研项目的成果转化,以达到创新创业育人功效,形成中医药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杨羽.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体系建设[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43-146.

[2]赵欣.中医药类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析--以陕西中医学院为例[J].华章,2014(8):182.

[3]董琳琳.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建设[J].赤子,2019(1):76.

猜你喜欢

教育改革创新创业
浅谈“EEPO有效教育方式”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