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进程中的哲学话语
2020-09-29张慧中
张慧中
摘 要:笔者认为哲学具有对社会整体的反思功能。反思的内容不仅仅是对社会思想内容的总结概括,更多的是在归纳总结现阶段的社会整体以及造成现阶段社会整体的所有因素后,对社会整体发展进程的反思前瞻性的描述。这种整体性的反思描述所需要的不是历史学或社会学方面的文本记述,而是要在大量的事实内容基础上对造就现阶段社会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总结,然后归纳出相应的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对社会整体发展进程进行前瞻性的描述分析,从而具有对未开展社会进程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现代化;哲学;功能
现代化是一个“集大成”的过程,它具体表现为“心灵、技巧、管理妙、环境好”的严整多层的集成过程。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社会文化各个方面都随之发生变化。现代化是一个严整的体系,思想现代化是其灵魂,管理现代化和技术现代化是其双轮和两翼,而政治经济现代化则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由于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制约,众长之和的集成有高低之分,从而使现代化具有多种层次。一般地说,“集大成”可称之为专业现代化。相应地,“集小成”可称之为基础现代化。而介于二者之间的“集中成”,可称之为专业基础现代化。现代化的核心内涵是:善于吸取众长之和,以适应现代状况,并顺应未来趋势的过程。
现代化研究的先锋人物之一的C.E.布莱克于1966年在《现代化的动力:比较历史研究》一书中提到:“现代化是在可能对自然和社会现象寻求合理解释的创新意识中显示出来的。”现代化研究的又一权威人士塞缪尔·亨廷顿于1976年对现代化的理解如下:“现代化是将人类及这个世界的安全、发展和完善,作为人类努力的目标和规范的尺度。现代化意指社会有能力发展起一种制度结构,它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挑战和需求。”他写道:“现代化包括工业化、城市化,以及识字率、教育水平、富裕程度、社会动员程度的提高和更复杂的、更多样化的职业结构。”1984年,日本的树野佑三把现代化的进程依照“连续模式”和“隔断模式”的分类,实质上将发展的“流迹轨线”和发展的“阶段目标”,以及它们在不同范畴中的表现,人为地排放在一起。同时,在应当把现代化作为一个整体的研究中却陷入了形式和术语无穷分割的研究怪圈。1988年,R.R.帕尔默和J.科尔顿将现代化解释为:“20世纪后期,全世界各民族都还在经历现代化的历程。它有许多形式,其中最明显的标志是飞机、超级市场、电脑技术和城市人口积聚。结果之一,是在文明的某些方面出现新的全球一致性。这是一个过程。”1993年,A.R.德塞认为:“现代化的目的在于把握、评估和量化人类社会发生的巨大量变和深刻质变及其合理分界点的判断。这些巨大量变和深刻质变开创了人类历史的一个新时代。通过现代化,人类将进化到一个理性阶段的新水平,使其社会环境建立在富足的和合理的基础之上。”
不同时段(期)的现代化,只能是人类整体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断面和一个特例,它是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和地理范畴交织的、具有时空耦合规定的、有关当代“体制调适”“经济能力”“科技水平”“社会结构”“文明进程”“人与自然之间协同进化”“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的综合度量,并应随时监测“需求欲望”对理性规范的逼近程度。
由以上的现代化定义,笔者认为现代化的哲学内核极其重要。在笔者的解读中,现代化的进程与哲学所具有的对社会整体的反思性功能有极强的契合度。
首先,两者的对象都是整体的社会。现代化是一个“集大成”的过程,是一个严整多层次的体系。主要包含了思想现代化,技巧现代化,管理现代化和以政治经济为代表的环境现代化。虽然哲学所关注的社会整体则更为抽象具有概括性,但是仍然没有脱离社会整体这一对象。以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为核心,构成了社会思想的上层,而由核心所衍生出随着时代发展而来的各种哲学思潮和主义,则构成了社会运行过程中的种种原则和准则。无论是构成社会思想上层的核心还是构成社会思想下层的原则、准则,都是以对现阶段社会整体的认知和对以往的社会整体的反思而建立的。在这一过程中,都包含了对社会整体的各个方面的综合性认知。无论现代化还是哲学,都无法脱离社会整体来单独的运行。现代化脱离了社会整体会造成整个过程的中断,整个体系的崩溃;哲学脱离了社会整体会造成“乌托邦”式的空中楼阁,使哲学崩溃。
其次,两者都是一个过程。在18~21世纪期间,世界现代化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其中,第一次现代化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第二次现代化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而当今某些学者认为,第二次现代化的过程应该称为后现代化。相较于现代化,在更广时间维度上,哲学也可以被视为一种过程,并且,哲学这一过程所具有的跨越性更加宽广。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哲学的研究对象仍然是社会整体,但是在各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侧重。开端于古希腊时期的本体论研究,为后来的哲学研究确立了多种多样的“本体”这一基础,随后的认识论研究为哲学的研究确立了以经验论和唯理论为主要方向的两条道路,到现在以认识论研究和方法论研究相互交融混杂的阶段。
最后,两者都具有反思前瞻性。现代化这一概念的提出就具有反思前瞻性,现代化的提出最初是指1840工业革命后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的工业化,随后在中国明确提出现代化这一概念是在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明确的提出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在1964年的第三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将之改为我们熟知的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这四个现代化,在中共十七大时发展为“五化”,即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民主化、国际化。也有一些学者提出现代化的内容是三个方面,即物质现代化;制度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哲学范畴中,循环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认识论所体现的就是这种反思前瞻性。在总结归纳所发生过的事件后,根据现有条件提出未来的发展趋向。
社会发展具有单向性,这种单向性不是指单纯的时间单向性,而是在发展方向上具有单向性。如前文所说,现代化与哲學的对象是整个社会整体,是一个过程,是具有反思前瞻性的,这些特性都要求两者的发展不能单纯的要求其方向的正确性与单向性。现代化是一个社会概念,哲学内核并不明显,更多的是在做出现代化这一方向指导的时候所体现出的调整作用。因此在现代化过程中所做出的很多决策都会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并不符合现阶段社会发展情况的现象出现,因此,不能够仅仅以是否符合现阶段社会发展需要来衡量哲学话语是否符合现阶段的现代化进程。这样,笔者认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哲学话语的运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社会科学反数据化,哲学在反数据化同时要研究出自己独特的语言。在社会科学范围内,应当引入数据化成果,而不是完全依靠数据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的网状、多因素、不可控等多种混杂交织的因素致使社会科学不能够仅仅依靠数据进行研究,而是要综合考虑所有已知科学的发展程度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相关的研究。这就要求社会科学研究需要获取各个科学子学科的数据内容进行有效的综合分析,但是不能够完全依靠这些的数据得出一个精准而可靠的社会发展结果,只能够对已经结束的社会事件进行总结归纳,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发展做出尽可能多的预案。而哲学研究是要在这样的总结归纳与不确定的预案基础之上进行,虽然也可以直接提取其他科学子学科的数据进行直接研究,但这样很容易陷入学科陷阱之中,偏离原有的研究目的。哲学研究需要构建出一套既能够连接其他各个基础学科,也能够自己独立运作的独特语言。
第二,社会科学的研究与哲学研究不具有伴生的必然性,更多的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前文中笔者对比了社会科学发展与哲学发展的过程,表现出了一种两者相互伴生的必然性倾向,但是这种伴生不具有必然性。因为相较于历史的较长跨度中,在较短的时间段内哲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两者不具有明显的伴生性。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只能是在一个阶段性的历史过程之后对两者进行回顾时发现,两者仅仅是如同数学概念中的互为充要条件一样,两者并没有主观上的哪个需要依附于哪个。在一个正在进行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无论两者哪个的发展过于突出或滞后,在发展成为历史的时候两者都是相辅相成的。
第三,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哲学话语应当具有一定的超越性而不是优越性。对于现代化进程中所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科学技术问题,更多的是因为社会变化而带来的社会问题。这时,哲学内核的重要性就会凸显出来。哲学话语的运用能够有效的提高人对于整个社会的认知能力,这种提高并不是仅仅对于某一个学科的研究,而是类似于一种源知识的获得,从而为学习其他知识和能力提供一种方向和路径。这就要求哲学在现代化进程中既要贴近现阶段发展的特殊性,又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普遍性。这样的要求促使哲学话语不能是一种优越性的存在而是超越性的存在。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哲学话语具有一定的工具属性,但是又不能夠仅仅以工具属性对其进行要求和判断,而是要从社会整体发展的视角进行判断和分析。哲学话语的存在更多的是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中,并且发挥着连接纽带等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