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
2020-09-29张美林
张美林
摘 要:全媒体时代社会思潮的“多元化”“自由化”“泛娱乐化”进一步凸显,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权威性、有效性构成威胁。“多元化”模糊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定位;“自由化”弱化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权威;“泛娱乐化”淡化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效力。只有丰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内涵,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解释力;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增加主流意识形态吸引力;优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才能实现全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再巩固。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一、全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传播的新特征
习近平指出:“全媒體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1]全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传播的新特征表现如下。
一是“多元化”。全媒体时代是一个人人都有话筒的时代,任何一个可以使用网络的个人、组织或团体都可以通过网络媒介肆意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高校不仅是各种社会思潮的集聚地,也是敌对势力重点攻击的战略要地。把握主流意识形态在各种社会思潮中占主导地位,是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是“自由化”。全媒体时代意识形态的传播不再仅仅依靠传统的报纸、书籍、杂志,而更多的是依靠电影、自媒体、网络等。高校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网络媒介,如微博、知乎、微信、抖音等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而在这些领域,主流意识形态似乎并不占据绝对优势。在这些网络媒体中,各式各样的言论铺天盖地、鱼龙混杂。高校大学生尚不完全具备识别正误对错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
三是“泛娱乐化”。娱乐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则是指娱乐超越边界,似乎一切皆可被娱乐,全民皆可被娱乐。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指出“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2]。如何在“泛娱乐化”的全媒体时代,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当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方面。
二、全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挑战
(一)“多元化”模糊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定位
全媒体时代,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发展,使得各式各样的发布者、传播者掌握了更多的自主权。浏览多元的讯息一方面丰富了大学生的视野,但另一方面“多元化”资讯的传播蕴含着许多挑战。其一,从传播的内容来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在多元社会思潮中不占优势。当前,媒体上宣传的主流意识形态相关内容大都严肃沉重、内容老套、语言单一。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大学生自然亲近于通俗易懂、风趣幽默、时尚好玩的非主流意识形态所传播的内容。因而,比较之下,高校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内容接受度较低,因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也就没了彰显的空间。
第二,从传播的方式来看,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并没有搭乘全媒体时代的“技术快车”。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还是以传统的报纸、书籍、新闻联播等为主。然而在全媒体时代,各自媒体、运营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总在利用时下热点、跟进社会话题,将自己的思想内容借助热点话题、利用各种平台大肆传播。高校大学生群体恰恰是猎奇心、创新性最强的群体,他们不在囿于从传统媒体从获得知识,更倾向于通过新技术从不同于权威的渠道获取讯息。因而不擅“抓人眼球”的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也就没有听众。
第三,从传播的竞争对手来看,主流意识形态的竞争对手不仅有不良媒体人还有西方敌对势力。例如,有许多媒体人为了所谓的流量,贩卖社会“忧虑”。打着为国为民的旗号,肆意放大社会发展的负面消息。如果说,这些贩卖“忧虑”的社会思潮大多出自国内,那么,一直猛烈抨击国内不自由、不民主、不平等的社会思潮则主要来自西方反共势力。一方面,他们通过较为先进的媒介传播技术,向我国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另一方面,他们常常抓住我国的突发性事件,毫无底线地对中国指手画脚。高校大学生往往心思单纯,容易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毒害,甚至成为不良社会思潮传播的帮凶。
(二)“自由化”弱化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权威
全媒体时代的意识形态传播的“自由化”动摇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在高校的主导地位,干扰了部分高校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削弱了部分高校学生对国家政治体制权威的认同度。
一方面,随着“自由化”的全媒体传播方式的进一步推进,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开始大量传播。这些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的传播、侵蚀,使得部分高校学生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慢慢认同了这些错误的社会思潮,开始排斥科学的主流意识形态。另一方面,“自由化”的传播方式,使得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控制力受到削弱。全媒体时代,信息咨询更加丰富多样,各种言论表达更加自由,意识形态话语权更加开放。各种社会思潮借助各种媒介大量传播,这本身就加大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难度。加上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媒介往往缺乏及时有效的互动性,因而很难发挥其传播效力;而非主流意识形态和反主流媒体趁虚而入,利用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和策略,把舆论引向负面,严重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
(三)“泛娱乐化”淡化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效力
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功能之一在于为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问题提供辩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就是通过一系列方式,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理论灌输。然而“泛娱乐化”的全媒体时代,高校开始出现政治冷淡主义。“关注个人的经济生活,而不是关注政治生活”的现象正在高校上演[3]。
一方面,全媒体时代的“泛娱乐化”侵占了大学生的政治活动空间。在全媒体时代,最畅销的新闻报道、杂志周边往往涉及某些明星、网红的相关讯息。据调研,极大部分高校大学生把空余时间都花在了淘宝、直播、微博等平台,他们所关注的重点也基本都是明星八卦、游戏技巧、美妆技巧等。而在学习相关政治知识上,比如在学习强国、团日活动、党日活动等方面的积极性远远低于其他娱乐方式。许多大学生不懂政治、不懂马克思,不懂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另一方面,全媒体时代的“泛娱乐化”损害了当代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没有促进高校学生判断能力、思考能力的提升,反而让更多人习惯接受讯息并认同其真实性,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判断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却正在遭受严峻的挑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然而习惯了这种文化的快消费,高校部分学生没有足够的耐心去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立场、观点、方法。
三、全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提升路径
(一)丰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内涵,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解释力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全媒体时代,要解决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问题,最为根本的就是要抓住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回应社会的新变化、新难题。
首先,丰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要坚持问题导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者,不能忽略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只有以解决现实问题出发,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实现理论创新,才能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空间。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只有让他们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有用的,是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等现实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才会有话语权。
其次,丰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内涵,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就要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要在这种转变中体察高校大学生的利益诉求、现实困难,自觉把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内涵与满足高校学生的需要紧密联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涵的丰富不能只停留在经典原理的研究,而应该从新时代高校学生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的诉求出发,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高校学生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合理性、自身利益诉求的正当性。
最后,丰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内涵,要与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针锋相对”。意识形态的高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占领,其它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就会去占领。要通过不同方式,如举办校园文化活动、讲坛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理有利的去回应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诋毁。当然,对于反马克思主义的言论,要加大力度监督把控,不让反马克思主义的不当言论借助全媒体时代的便捷在高校得以滋生。
(二)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增加主流意识形态吸引力
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是全媒体时代高校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方面。只有通过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做到大众化,用当代高校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表达,才能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一方面,在主流意识形态宣传过程中,要适当避免“学术话语”“教导话语”,选择“生活话语”“沟通话语”。要根据高校学生的学科背景、知识背景、理解能力,调整意识形态宣传工作中的用词;在主流意识形态宣传过程中,要结合时代热点,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社会现实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中,要双向交流互动。只有回答了学生心中的困惑,高校大学生才能真正相信马克思主义,才能凝聚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下。
另一方面,在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中,不能无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本身的权威性、严肃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能出现“自由化”“泛娱乐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不能被娱乐、被恶搞。近年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话语表达上的“泛娱乐化”趋势已初见端倪。诚然,部分马克思主义“娱乐化”的传播者、制造者是无意识的,甚至出发点是极好的。然而,这些好的出发点往往存在被利用的风险。而另一部分主张马克思主义“娱乐化”的传播者则是完完全全打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旗号试图篡改马克思主义。他们往往抓住马克思著作的只言片语,扭曲马克思,诋毁马克思主义,质疑中国共产党执政党正当性。因而,马克思主义要保留它的权威性、神圣性。
(三)优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
毛泽东曾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5]有了正确的、科学的意识形态内容,如何造成舆论是全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重要问题。
一是加强多元主体协作,形成传播合力。优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是一项系统性的烦杂工程,需要政府、媒体、高校、学生组织和个人等多元传播主体间的通力合作与相互配合。要综合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的传播优势,实现多元传播主体的联动传播,才能在形成强大传播合力中最大限度地实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信息的全面覆盖、全程覆盖、全员覆盖和全效覆盖。
二是明确受众特点,适应传播发展趋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对象是高校全体学生。要利用大数据,调查、分析不同性别、生源地、学科背景等各方面具有差异的学生更青睐哪些网络平台、杂志期刊、公众平台等。通过大数据分析,为不同性别、学科的高校大学生推送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相关内容,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内容投放的精准化。让高校大学生切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
三是运用媒体技术,拓展传播渠道。全媒体时代,各种媒体传播技术日新月异。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新媒体技术更容易获得他们的青睐。因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要借助新媒体技术,拓宽其传播的渠道。为此,要加大对新媒体技术的开发、应用,倚重并且利用新媒体技术为主流意识形态发声,通过占领舆论高地来破除部分高校大学生对非马克思主义话语的迷思和幻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EB/OL].(2019-01-26)[2020-07-03].http://www.jyb.cn/rmtzgjyb/201901/t20190126_212827.html.
[2]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3]张爱军,秦小琪.“网络后真相”与后政治冷淡主義及其矫治策略[J].学习与探索,2018(2):61-68.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