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艺术的发展境况和疑虑

2020-09-29赵曼妮

青年时代 2020年19期
关键词:乌托邦审美当代艺术

赵曼妮

摘 要:当代艺术已变得愈加世俗,艺术乌托邦即将消融。当我们欣赏当代艺术不再是因为渴求“美”,而是去感受“丑”,这就在颠覆文化原本对艺术的建构。在这种多元的感受体系下,审美标准变得多元,审美变得不再同一,艺术不再和“美”直接发生关系时,艺术是否还能称之为艺术。当代艺术在利益的诱惑中萎缩直至消耗殆尽,亟待深思。

关键词:当代艺术;危机;乌托邦;审美

一、引言

《当代艺术的危机》来自1990年代起始于法国的一场关于当代艺术的性质、价值和前景的激烈讨论,作者伊夫·米肖从具体情境出发,指出当代艺术出现“危机”的实质在于将艺术的现代表征施加于当代艺术,这种形式已不再存在,提出艺术乌托邦的终结,一种新的艺术范式正在初生萌芽。当代艺术因无法有一个统一的审美标准而产生了危机,人们对艺术的渴求是根植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建构出来的。这种文化建构出了我们对艺术的认识,是高雅的、古典的、严肃的,有高超技法的。如今,当代艺术变得不严肃了。无独有偶,这次有关当代艺术危机的大讨论在中国也不同凡响,尤其对国内当代艺术教育体制产生影响,到今天仍然不乏意义。

二、当代艺术的争议和危机产生的背景

批评家批判当代艺术已经愈加世俗化,单调沉闷的内容不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愉悦感,这种创作看不到任何技艺的点缀,显得尤为空洞,变成纯粹是以一种商品形式存在。我们处在一个浮躁和物欲纵横的时代,能够真正为了追求艺术本真而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少之又少。迫于生计或利益的驱使,他们陷入了金钱诱惑中,肤浅庸俗的艺术作品屡见不鲜。反对者甚至极端地认为,艺术“死了”,而且它一文不值,当代艺术在他们眼中就像敌人一样,因此,对当代艺术的评价也是有失偏颇的,不能一概而论。

当代艺术危机的产生是时代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正常社会现象。当代艺术的危机其实并非艺术自身的危机,而是艺术表征的危机,这种艺术表征就是人们对艺术的认知和期望。这种危机是双重的,不仅触及到艺术观念,还触及到我们对艺术的期望。面对社会发展,艺术危机与经济危机是同时并存的,经济危机一定会引发艺术危机。经济危机一般都是全球性的,波及面很广,持续性也很长。作为上层建筑的艺术,必然受到影响。许多艺术家面临经济困难,生活压力巨大,因此他们的创作趋于现实潮流所向,少了很多个人创造。许多国家为了经济发展的崛起,对艺术进行政治干预,致使艺术变得官僚化。此时,有些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变得复杂起来,更多为满足行政界的需求,迎合大众的口味。他们的艺术作品就变成了为政治服务的牺牲品,而那些真正为艺术而活的艺术家们往往被埋没了起来,艺术不能为他们带来任何的生活保障。

大众艺术偏好同样影响着当代艺术的发展。从大众的艺术活动看来,他们对于艺术的理解颇为肤浅无知,艺术家们不应该完全按照大众偏好去进行艺术创作,坚守自己的艺术理念才能创造出具有实实在在的艺术价值的作品。某些现存的艺术机构,像博物馆和美术馆,参观人数明显下降,甚至很多时候无人问津。人们都热衷于消遣和娱乐,那些需要静下心来思考和观察的艺术总有一天会灭亡。

三、当代艺术的危机

“危机”这个词源于医学范畴,是进程中的决定阶段,演变的关键时刻。狭义的危机只涉及过程本身,但它也因当事人的危机意识而存在。“当代艺术危机”的概念所涉及的系统并非简单地由艺术家和艺术品构成,而是包括主体、环境、对象。谈论“艺术危机”其实是在以简单而严峻的方式,谈论一个复杂系统的“危急”状况。以下笔者选择当代艺术的三个危机,进行重点分析。

(一)艺术市场发展低迷

艺术市场门类繁多,当代艺术在已走出危机的那些国家开始回暖。尽管如此,无论市场处于危机、衰退或上升期,它对于我们理解私人或公共部门的文化支出总量的意义甚微。这些文化支出并非流向当代艺术,而是流向音乐、电子游戏、电影电视等文化消费门类。上文说到金融市场的经济危机对于艺术市场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经济危机一定会引发艺术危机。以市场危机作为艺术危机的衡量标准还是有问题的,市场危机确实动摇了人们的信心,也对艺术起到一定影响,但不应该将其无限夸大,应该正视这种整体市场发展的状况,理性应对。

(二)艺术家的隐退

艺术家之间的反差是极大的。得到官方认可的艺术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经济压力,但极少有艺术家能名声远扬,并有稳定的市场表现,许多艺术家在本土以外几乎无人知晓。他们是需要公众的认可和反馈的,所以许多艺术家选择在社会上提供一些艺术教学的工作。也难免有一些艺术大家选择隐退,他们不愿意在这种体制的洪流中生存,这让我们意识到获得官方认可的意义所在。

许多艺术家他们自认为被艺术圈所排斥,这也就不难理解他们的沉默,也不难理解对当代艺术的抨击为什么会赢得这么多拥护。有些时候,它被看作是针对官方当代艺术的抨击。那些身处体制外的艺术家只能听天由命,他们选择隐退,不再参与市场竞争,去做教职工作。总体看来,他们的境遇都不好。面对这种状况,年轻的艺术家开始组成团体、共享场地资源,组织艺术活动。

(三)审美标准的缺失

当代艺术似乎没有一个既定的审美标准,显得杂乱无章,创作形式无奇不有,艺术家的创作行为不受限制,颇为自由。一直以来艺术都没一个既定的评价准则,但那些能被我们看成是伟大的艺术作品都具有深刻的内涵意义。对于当代艺术价值的讨论绝不能忽视其美学价值,美学价值应该是第一位的,不应单纯看其社会价值。艺术变得生活化和日常化,趋于平庸和俗套,这与当代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艺术源于生活并不是一句空談。艺术创作的随意和无序导致了艺术审美标准的杂乱无章,平庸俗套的艺术作品致使艺术的创作标准屡屡下降。我们的时代,是一个过剩的时代,在这样的大环境里,艺术家的创作变得不再单纯确实在所难免。当今社会,文化艺术消费刺激了经济的发展,艺术和经济的联系愈发密切,相互包含,相互融合。基于如此境地,究竟该如何定位艺术,讨论艺术,艺术失去了自身的本真性。所以说,在如今利益至上的社会环境里,艺术商品化是必然趋势,如何使艺术能保留以往“雅”的特质,是一个应该恒久探究的问题。当代艺术的审美标准杂乱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地解决,我们应该发散思维,从现实考虑,梳理脉络,建立起一个新的合理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

四、艺术乌托邦的终结

艺术的乌托邦是一个传达的、民主的和文明的乌托邦。对于“艺术是什么”这种本质的问题,伊夫·米肖着重从审美多元的现象入手,说明审美标准多元让艺术不再是我们原来文化建构出来的艺术。当代艺术已经世俗化,艺术作品不再具有深刻的内涵,变得单调乏味。阿瑟·丹托对当代艺术也是持着“艺术终结论”的观点,在他的《寻常事物的嬗变——一种关于艺术的哲学》里面,谈到当代艺术的审美问题,他看到了当代艺术根本无需考虑审美因素,美不是最大特点。自从杜尚的作品《泉》被搬进了美术馆以后,“什么是艺术”这种非常本质性的问题,就开始引起整个欧美国家广泛争议。在这种情形下,艺术借助的是某种有利于其存在、能够把“现成品”界定为艺術的理论解释。艺术品与其寻常世界的副本的区别,并不在于物理属性,而在于他们各自所处的关系。艺术发展到这里,就变成了一种艺术哲学,在黑格尔的意义上,艺术史便走到了尽头。他认为当代艺术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品。如何界定艺术?只有从我们和这个物品的关系上来判断,这个物品是否是艺术的。

在这里中国与西方有所不同。在中国,当代艺术对于日常品的运用和认知是不同于西方的“现成品”的概念的。反之,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了脱离政治意识形态的羁绊,我们将眼光放到了日常上来,在集体和个体中,更加偏向于关照个体意志的表达。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政治意识形态变得更加开放,艺术家们的创作可以相对自由和多变了,从艺术创作题材的变化中可以明显得知。这时候的日常品是一种偏向自然的存在。如今,在世界发展相互借鉴的时代,人人都有情感表达和发表见解的权力,对于当代艺术的见解自然不同,任何一种发展都不会有预见性,当代艺术也不例外。在一个什么都过剩的时代里,再渴望出现像梵高作品那样的旷世之作似乎变得遥不可及了。

五、结语

“乌托邦的终结”并不可怕,艺术将在人们重新真正需要它的那一天,走出危机。如果当代艺术走出危机,那大概在一定程度上也正是奠基于这些深刻反省的论战之上的。我们研究和分析当代艺术,也应多采用艺术学方法论的角度,要处理好“艺术哲学”与“艺术科学”的关系的问题。当代艺术危机的产生是和时代的发展相融合、相关联的,不论处于什么时代,艺术都会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影响,我们要洞悉纷繁的社会现象,抓住艺术本质,保留艺术本真,使艺术不会消融于时代的长河,让其重现活力。

参考文献:

[1][法]伊夫·米肖.当代艺术的危机——乌托邦的终结[M].王名南,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美]阿瑟·丹托.寻常事物的嬗变——一种关于艺术的哲学[M].陈岸瑛,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2012.

猜你喜欢

乌托邦审美当代艺术
艺术乌托邦的缔造者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洪峰马原们的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