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构主义的视角下的论语多重译本文化语境对比分析研究

2020-09-29闫达

青年时代 2020年19期
关键词:翻译论语文化

闫达

摘 要:《论语》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而且被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范围内传播。16世纪末开始,《论语》就被译成外文,传播到世界各地,而《论语》的翻译也演变成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向外部宣传普及的一个主战场。翻译不仅是译介孔子思想的手段,也成为当代儒学及汉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经济贸易交流的频繁,文化多元化是人类交往的一个显著特征,如何善用文化多元性,做好论语的翻译,让读者满意,是翻译者和翻译研究者共同的任务。

关键词:翻译;文化;论语

一、《论语》对外翻译情况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在现存的译本中,1687年巴黎出现《论语》的拉丁文本当属最早的译本。国内外对于论语的翻译介绍和注解工作是从千百年前最初的实践积累下来的一脉相承的发展关系。在人类翻译和注解论语的历程中,有很多经典译文充分详细的完成了解释和介绍的任务。纵观中西文化交流史,论语文本及其不同语言译本的研究非常成熟,但现有的研究往往过分侧重于文化观念对于翻译质量的左右,而忽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动选择,本文力图剖析译者做出这些选择背后的语言和文化因素。

二、解构主义视角下文化语境分析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诞生以来,便以其全新的研究视角给西方传统翻译理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解构主义又称后结构主义,它是在结构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根本上说,解构主义哲学思潮的出现是为了寻找一种有别于传统在场的形而上学的新思维,颠覆具有恒定中心的结构主义思想,进而颠覆长期统治西方的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德里达(1930-2004)是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本意在于借翻译问题思考哲学问题,其核心观念为“延异”。德里达的解构是去中心,消除二元对立的解构。借此,他重新定义了译者与作者的关系,译文与原文的关系,丰富了“忠实”的含义。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虽未指出具体的翻译策略,但其哲学思考在当代翻译研究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文化多元化”历史语境里的中国译者更是怀着让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国文化经典和改变西方读者心目中被扭曲的中国形象这种信念,肩负着“东学西渐”的伟大使命,努力向西方读者介绍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

结合不同的译本进行横向比较,研究文化和意识形态对于论语翻译的质量和翻译策略选择上的影响之前,我们需要研究一下论语翻译历程中文化语境的演化过程。前文已述,论语的翻译历程经历了相当漫长的时间,从西方人开始翻译论语的时候算起,整个过程已经跨越了300余年。

三、三本论语译本翻译比较

笔者经过对译本的广泛收集、阅读、比较和分析,选择了三本具有代表性的译本。这里分别进行简单的介绍。

第一是英国汉学家詹姆斯·莱格(James Legge)的译本,他把中国的《四书》《五经》译成英文,名为The Chinese Classics,分28卷(本文中简称莱译)。

第二是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该译本由英国汉学家亚瑟·威利(Arthur Waley)翻译,1992年在纽约出版(本文中简称威译)。

第三是王福林的《论语详注及英译》(本文中简称

王译)。

例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本不同的译文:

莱译:The Master said:Is it not pleasant to learn with a constant perseverance and application?Is it not delightful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Is it not a man of complete virtue,who feels no discomposure though men may take no note of him?

威译:The Master said:To learn and at due times to repeat what one has learnt,is that not after all a pleasure?That friends should come to one from afar,is this not after all delightful?To remain unsoured even though ones merits are unrecognized by others,is that not after all what is expected of a gentleman?

王译:Confucius said:Isnt it a pleasure for one to learn and then constantly review and practise what he has already learned?Isnt it a pleasure for one to have like-minded people coming from faraway places?If others dont know him,he doesnt feel displeased.Isnt it a superior persons bearing?

三個译本差别很大,可谓各不相同。对这一句的翻译,读者首先能注意到的就是关于“子”字的翻译。虽然有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来表达孔夫子的概念,但是还是有几位译者选择使用了更简单和粗犷的“The Master”。是否沿用固有的术语来进行翻译,能够折射出不同的译者受到的不同文化的影响,也能反映出译者在下笔之前的心路历程。外国译者选择更加粗略的表达方式,避免了使用“Confucius”,大概与后者由强烈的东方意味以及非常尊敬的意味有关系。比较有趣的是,如果读者参考一些上古的西方文献典籍,如《斐多》《苏格拉底的申辩》等,可以从英译版中发现通篇都使用苏格拉底的名字(Socrates)。两相对比,这种选择确实能够反应出西方译者在翻译时的细微的想法和抉择。

例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本不同的译文:

莱译:The Master said:“When I walk along with two others,they may serve me as my teachers.I will select their good qualities and follow them,their bad qualities and avoid them.”

威譯:The Master said:“Even when walking in a party of no more than three I can always be certain of learning from those I am with.There will be good qualities that I can select for imitation and bad ones that will teach me what requires correction in myself.”

王译:Confucius said:“When I walk together with two others,they can surely serve as my teachers.Ill find out their merits so as to follow them and their demerits so as to avoid them.”

三位译者在此处的翻译都较为精准地还原了原文的内涵。其中威译版本更为详实,读起来仿佛与老者秉烛夜谈。另外两个译本言简意赅,颇有古风。原文中“善者”与“不善者”的翻译是三个译本最大的不同之处。两位外国译者的译本中将其翻译为“good qualities”以及“bad qualities”,虽说较为忠实于原文,却失之于不够含蓄。相反,王译版本使用了“merits”和“demerits”二词,不失精准却多了一分东方文化中特有的内敛和含蓄,充分表达了一位虚心谨慎的学习者,对于陌路之人的欣赏和尊重。

四、结语

通过对不同文本的分析,不难看出,不同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将原文置入到不同的文化语境中,有的语境是为了更真实的表达原文的思想和内涵,而有的语境是为了方便读者领悟非本国文化范畴内的外来文化的思想,而有的语境则会让读者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来理解另一种语言和文化,从而产生偏离原文的理解偏差。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首先在源语言的文化环境中理解原文,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构建一个基于源语言文化语境同时又能被目标语言文化语境读者充分理解的语境。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在翻译过程中做到不偏不倚。

参考文献:

[1]Ezra Pound.Confucian Analects [M].New York:New Direction,1953.

[2]王福林.论语详注及英译[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

[3]孙丹枫.浅析庞译《论语》之特色——庞德个性化解读对《论语》译本翻译取向的决定作用[J].语言与文化研究,2009(1):166-168.

猜你喜欢

翻译论语文化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年味里的“虎文化”
如何读懂《论语》?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半部《论语》治天下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