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住房消费影响二孩生育的理论机理与实证检验
——挤出效应与财富效应交互的视角

2020-09-29

江海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流入地二孩购房

张 晖 袁 旭 虞 祎

内容提要 在房价高企、孩子抚养成本高昂的当下,住房消费与二孩生育已成为家庭资源配置决策中的两个重要内容,住房对生育不仅可能存在挤出效应,还可能存在财富效应。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相较在流入地未购房家庭,在流入地购房家庭的二孩生育意愿将显著提高11.15%;在流入地购房家庭的住房消费对二孩生育产生财富效应,而在流入地未购房家庭的住房消费对二孩生育产生挤出效应;在流入地租房的房租对其家庭的二孩生育产生挤出效应,而在流入地购房的房贷则对其家庭的二孩生育产生财富效应;在有房产家庭中,在流入地购房的家庭的二孩生育意愿要比未在流入地购房的家庭高11.9%。因此,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有效提振生育意愿的基本路径在于,控制房价平稳运行,适当给予二孩家庭住房津贴,降低育龄家庭育儿成本。

引 言

近年来,我国生育政策几经调整,但生育率低下的问题仍然无法缓解。2019年中国出生率为10.48‰,创1949年以来的历史新低。生育率何以持续低迷?客观原因是在“一孩半政策”、出生性别偏好的长期影响下,现今性别比失衡、育龄妇女规模见顶下滑。主观原因是人们的婚姻观、生育观以及消费观已然发生变化①,晚婚晚育、单身丁克、优生优育削弱了生育基础,养育孩子对其他消费的挤出作用十分突出,使家庭在进行生育决策时更加慎重。②

根据贝克尔的家庭经济学理论,孩子被视为一种耐用消费品,家庭需要合理配置在孩子和其他消费品上的花费来谋求效用最大化。③所谓“其他消费品”,无外乎衣食住行。在当前房价高企的背景下,“住”的消费对家庭的各项资源配置有关键性影响。关于“高房价”与低生育率的因果关系,仍存在争论。实际上,“高房价”对生育决策不仅存在挤出效应,还可能存在财富效应,自有住房价格上升,会增加家庭财富,进而增加家庭对孩子的需求量。对于个体家庭而言,住房决策对生育决策的总体影响取决于挤出效应和财富效应的对比;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还取决于受这两种效应影响的家庭的比例。

2019年中国流动人口已达2.36亿人。流动人口群体一直是我国劳动生产和人口再生产的主力军。对于流动人口而言,在流入地租房或购房是解决居住问题的主要途径,“高房价”带来的影响难以回避,像“生育二孩”这样的非必需品消费势必受到更大的影响。④同时,流动人口家庭在原户籍地、流入地或其他地方的住房随着房价上升将带来财富效应,也可能增加育龄流动人口生育二孩的可能性。再有,流动人口家庭如果在流入地购房,还可以获得相应的公共资源,间接降低养育孩子的成本,也可能提升育龄流动人口生育二孩的意愿。

本文聚焦流动人口的二孩生育决策,探究住房消费对具有不同财富水平的流动人口家庭二孩生育意愿的影响,从挤出效应和财富效应两个维度解释流动人口家庭在住房和生育两大重要决策上的权衡。本文重点解读住房消费对二孩生育的影响,较之不区分生育孩次的研究,更符合中国的社会文化情境,是对家庭经济理论的有益补充。同时,本文将流动人口作为研究对象,可以为有针对性地调整生育政策及相关配套政策提供经验证据,具有突出的应用价值。

房价、住房消费与生育决策:理论机理与研究述评

贝克尔的家庭经济学理论为理解生育行为提供了一个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具体而言,孩子被视为一种耐用消费品,其需求量取决于家庭收入及其价格水平。⑤生育决策的变化是家庭收入变化的结果,同时也是生育的影子价格变化的结果。家庭所面对的整个消费品市场价格体系的变化可能导致生育的影子价格变化,而住房正是家庭预算约束中相对价格变化最为剧烈的耐用品之一,其对生育行为的影响也最为突出。

就理论上而言,住房消费对二孩生育可能产生两种效应:挤出效应和财富效应。挤出效应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其一,住房消费包括的购房支出或租房支出均会导致家庭可支配收入减少,挤出对其他消费品(包括孩子)的消费,从而抑制对孩子数量的需求⑥;其二,孩子越多,需要的住房面积越大,房价上涨提高了养育孩子的影子价格,也会抑制家庭的二孩生育意愿⑦。财富效应同样也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房价影响家庭生育决策的财富效应主要体现在拥有多套(两套及以上)房产的家庭,房屋的投资品属性逐渐凸显,房价上升意味着家庭财富的增加,从而增加其对孩子数量的需求。这种财富效应的发生是以多套房产为前提的。⑧另一方面,城市购房将促进家庭的公共资源获取,降低养育孩子的成本,相当于间接增加了家庭的财富,从而促进二孩生育意愿。这个层面的财富效应对于在流入地购房的流动人口亦具有一般性。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房价与生育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究。易君健等使用1971~2005年的宏观数据考察了房价上涨对中国香港地区生育行为的影响,发现房价指数上涨1%,总和生育率将显著下降0.45%,房价对生育呈现挤出效应。⑨宋德勇等使用2009~2012年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考察了房价对城镇居民二孩生育意愿的影响,发现房价对居民的二孩生育意愿呈现挤出效应,无房或只有一套房的城镇居民更不愿意生育二孩。⑩Lovenheim等使用收入动态数据考察房价驱动的财富变化对生育率决策的影响,发现房主增加10万美元的住房财富会导致生育的可能性增加16%~18%。Dettling等发现,房价的短期上涨对非房屋所有者的生育呈现挤出效应,对房屋所有者的生育呈现财富效应。蔡玲使用2015年11月至2016年3月湖北省的调研数据研究发现,房价对房价高峰期购房的家庭存在财富效应,可延长其婚后生育时间。

然而,既有研究大多主要关注宏观房价对生育率、生育意愿的影响,未将宏观房价落实到微观个体的住房消费负担上来,且多数研究仅讨论和验证了房价对生育的挤出效应或财富效应,少有文献同时探讨挤出效应、财富效应的发生机理。此外,分析住房消费对二孩生育意愿的挤出效应和财富效应,还需要考虑家庭的异质性。正如杨克文指出,相比低收入家庭,房价上涨对高收入家庭生育意愿的负面影响较小。对于流动人口来说,家庭在流入地的住房消费与其留居意愿、家庭在原籍或除流入地之外的其他地方拥有的房产总量都有关系,因此,应该控制这些与住房消费相关的变量,从而提高实证分析的准确性。此外,结合前人的研究,二孩生育决策的影响因素还包括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及社会保障状况。

住房消费对二孩生育决策的影响效应,即挤出效应与财富效应的发生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住房消费对二孩生育决策的影响机制

住房消费对二孩生育意愿的影响效应:基于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实证检验

(一)数据来源、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本文使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现更名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实施的“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该数据库的调查对象为在调查前一个月来本地居住、非本区(县、市)户口且调查时年龄在15~59岁的流动人口。调查采用分层、多阶段、与规模成比例的PPS抽样方法。该数据库覆盖中国内地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涉及流动人口家庭成员约45万人,问卷全面涵盖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就业、医疗等各方面信息,是目前中国最全面的流动人口个体数据库。本文采用2016年数据共169000个,筛选出符合二胎生育政策的人群(婚姻状态为已婚、已生育一个子女、年龄在18~45岁之间),最终获得样本共37521个。

二孩生育意愿是被解释变量,将“不生”和“生”分别赋值为“0”和“1”;住房消费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分为流入地购房决策和住房支出两个变量,流入地购房决策是指是否在流入地购房,住房支出是指每月所需支付的房租或者房贷。此外,控制变量包括流动人口的个人特征(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特征(一孩性别、一孩年龄、一孩居住地、一孩托育情况、家庭月收入)、社会保障状况(是否有住房公积金、是否有医疗保险、是否有养老保险、是否有生育险、是否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是否接受优生优育教育)及房价。房产数量是指除自建房以外,在户籍地及非户籍地购买的商品房数量。

在流动人口家庭样本中,42%的家庭没有房产,54%的家庭拥有一套房产,仅有4%的家庭拥有两套及以上房产。表1给出了变量说明和描述性统计。

表1 变量说明及描述性统计

本文首先采用内生转换Probit模型研究流动人口家庭的流入地购房决策对其二孩生育意愿的影响。因为内生转换模型能够同时关注在流入地购房和在流入地不购房两种状态下的情况,进而有助于推演两者之间的关系。之所以强调内生,是因为选择方程(是否在流入地购房)会同时受到房价高低、生育决策等的影响,购房决策与二孩生育决策同为家庭决策,其影响因素必然极为相似,所以选择内生转换Probit模型。为进一步探讨验证住房消费对二孩生育的挤出效应、财富效应的发生机制,将样本按房产数量、流入地是否购房来分组。

(二)流入地购房决策对二孩生育决策的影响

由表2可知,在第一阶段的购房决策中,高的住房支出将促使流动人口家庭在流入地购房;在第二阶段的二孩生育决策中,对于流入地购房的流动人口家庭,其住房支出对二孩生育意愿呈现明显的财富效应(财富效应强于挤出效应),对于流入地未购房的流动人口家庭,其住房支出对二孩生育意愿呈现明显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强于财富效应);相较于未在流入地购房的流动人口家庭,在流入地购房家庭的二孩生育意愿将显著提升11.15%。这意味着,在流入地购房,首先房产升值本身会带来财富效应,同时能帮助流动人口家庭获取相应的公共资源,从而降低养育孩子的成本,相当于间接增加了家庭的财富,从而促进二孩生育意愿,体现出财富效应。

表2 流入地购房决策对二孩生育决策的影响分析结果(内生转换Probit)

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显示,女性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购房意愿显著高于男性,男性流动人口的二孩生育意愿则显著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流动人口家庭在流入地购房的可能性逐渐变大,而二孩生育意愿在逐渐降低;高学历人群在流入地购房可能性更大,且高中、大学及以上学历将显著提升流入地购房家庭的二孩生育意愿;随着一孩年龄的增加,流动人口家庭的购房可能性逐渐降低,二孩生育意愿也逐渐降低;家庭月收入越高,流动人口家庭越有可能在流入地购房,其二孩生育愿意也越高;省均房价越高,流动人口家庭越难以购房,其二孩生育愿意也越低。

此外,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结果:一孩性别对流入地购房决策无影响,但对二孩生育决策存在显著影响,当一孩为男孩时,流动人口家庭的二孩生育意愿将显著降低。这与我国国情相关,因为在中国养育男孩的成本远高于女孩,中国父母常常需要在未来给儿子买房结婚,所以现实中一孩为男孩的家庭常常不敢生育二孩,生怕二孩又是男孩,导致家庭的经济负担过重、生活质量下降,一孩为女孩的家庭往往勇于生育二孩,一儿一女凑成一个“好”字或者收获两个“小棉袄”都是幸事。

另外,一孩跟随父母居住的家庭在流入地购房的可能性要显著高于一孩不跟随父母居住的家庭,这很有可能是出于对子女教育的期望,很多城市需要买房落户孩子才能够在当地入学。一孩跟随父母居住将显著提升流入地购房家庭的二孩生育意愿,但将显著降低流入地未购房家庭的二孩生育意愿。这也很好理解,在流入地购房的家庭很可能有落户定居的打算,生育二孩能够产生规模经济效应;而未在流入地购房的家庭,一方面可能是经济状况不允许,另一方面则有可能在其他地方已有房产,或者在当前流入地并无长久居留意愿。

(三)基于房产数量、流入地购房决策差异的住房支出对二孩生育的影响分析

本文将样本按房产数量分组,并结合流入地购房决策,深度解析住房支出对流动人口家庭二孩生育的挤出效应与财富效应,结果见表3。

表3 基于房产数量、流入地购房决策差异的住房支出对二孩生育的影响分析结果

由表3可知,对于无房产家庭,其住房支出主要表现为房租,对其二孩生育呈现明显的挤出效应,本次的研究样本中42%的家庭没有房产,意味着受挤出效应影响的流动人口家庭较多。对于有房产家庭,如果是有房产但流入地未购房的家庭,他们在流入地租房居住,其住房支出(主要表现为房租、房租加房贷)对其二孩生育依然呈现挤出效应(挤出效应大于财富效应);如果是有房产且流入地购房的家庭,此时其住房支出(主要表现为房贷)对其二孩生育呈现明显的财富效应(财富效应大于挤出效应)。在有房产家庭中,在流入地购房家庭的二孩生生育意愿要比未在流入地购房家庭高11.9%。对于在流入地购房的家庭,不论该家庭是拥有一套房产,还是2套及以上房产,其住房支出(主要表现为房贷)对其二孩生育均呈现财富效应。

也就是说,一般而言,无房产或者仅在非流入地有房产的流动人口家庭,他们在流入地租房的房租都将对其家庭的二孩生育产生挤出效应;在流入地购房的流动人口家庭,他们的房贷则对其家庭的二孩生育产生财富效应。同时,在流入地购房要比在原户籍地或其他地方购房更易呈现财富效应,这可能是因为流入地住房保值升值率相对较高,且在流入地购房,既为流动人口家庭带来房价上升的财富效应,也为其带来获得相应公共资源利好的财富效应,两者共同增加了育龄流动人口生育二孩的可能性。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将住房决策与二孩生育决策视作流动人口家庭的两大重要决策,利用具有权威性的流动人口监测数据,从流入地购房决策和流动人口家庭拥有的房产数量入手,分析了流动人口住房消费对其二孩生育意愿的影响效应,探索并检验了挤出效应、财富效应的发生机理,得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结论。

研究发现:第一,流动人口家庭流入地购房决策显著影响其二孩生育决策,相较在流入地未购房家庭,在流入地购房家庭的二孩生育意愿将显著提高11.15%。流入地购房家庭的住房支出显著提升其二孩生育意愿,呈现出财富效应,而流入地未购房家庭的住房支出则显著降低其二孩生育意愿,呈现出挤出效应。第二,无房产或者仅在非流入地有房产的流动人口家庭,在流入地租房的房租将对其家庭的二孩生育产生挤出效应;在流入地购房的流动人口家庭,其房贷则对其家庭的二孩生育产生财富效应。在有房产家庭中,在流入地购房家庭的二孩生育意愿要比未在流入地购房家庭高11.9%。第三,一孩为男孩将显著降低家庭的二孩生育意愿,一孩跟随父母居住的家庭更有可能在流入地购房,一孩跟随父母居住将显著提升流入地购房家庭的二孩生育意愿,一孩托育情况良好也将显著提升流动人口家庭的二孩生育意愿。

基于以上结论,为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有效提振生育意愿,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确保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控制房价平稳运行。当前中国房价高企,2018年35个大中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均值达13.9,远超发展中国家的合理水平(3~6)。房价过高严重挤出了用于生育的支出。因此,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对房价的不合理推涨作用,让住房回归“住”的本质,让流动人口家庭在流入地买得起房,是提升生育意愿的关键举措。

第二,完善流动人口城市住房保障制度,适当给予二孩家庭住房津贴。除了不断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的保障功能以外,尽可能给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初期提供保障性住房,减轻流动人口的住房压力;对于租房人群,尽可能提供租房补贴;政府可适当考虑给予生育二孩家庭住房津贴,以减轻住房压力,同时鼓励生育。

第三,提高托管托育水平,降低育龄家庭育儿成本。一方面,推进托管托育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大对托管托育服务机构的支持,优化孩童的托管托育环境,从而增加一孩跟随父母居住的几率,解除年轻父母忙于工作无暇照料孩子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由国家更多承担教育和养育子女的支出,可以考虑由财政部统筹发放生育补贴,每个孩子从出生到满6周岁,财政每月发给一定金额的育儿补贴,直接减轻育儿成本,从而有效提振生育意愿。

①戈朝霞:《中国的城市化如何影响生育率?——基于空间面板数据的研究》,《人口学刊》2015年第3期。

②尚晓媛、李振刚:《儿童的抚育成本:安徽省阜南县农村儿童抚育成本研究》,《青年研究》2005年第9期。

③Gronau, R.,“The Effect of Children on the Housewife’s Value of Time” ,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 1973, 81(2).

④汪润泉、刘一伟:《住房公积金、城市定居与生育意愿——基于流动人口的调查分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⑤Becker G.S.,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Fertility”, inDemographicandEconomicChangeinDevelopedCountri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0, pp.209~240.

⑥葛玉好:《房价对家庭生育决策的影响》,《人口研究》2019年第1期。

⑦⑨易君健、易行健:《房价上涨与生育率的长期下降:基于香港的实证研究》,《经济学》(季刊)2008年第4期。

⑧Louise Sheiner, “Housing Prices and the Savings of Renters”,JournalofUrbanEconomics, 1995, 38(1).

⑩宋德勇、刘章生、弓媛媛:《房价上涨对城镇居民二孩生育意愿的影响》,《城市问题》2017年第3期。

猜你喜欢

流入地二孩购房
互联网背景下房地产网络营销模式分析——以HD“线上购房”为例
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途径
购房合同中的“霸王条款”不得不防
数字
浅析人口流动对流入地农村城镇化的影响
人口流动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综述
付款不及时卖家将房卖出,能否解除购房合同?
流动人口向哪里集聚?
政府“团购房”何以变身非法建筑
成本高,许多夫妻放弃“二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