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稀土掺杂Y2W3O12 荧光粉制备与表征实验教学设计

2020-09-29缪菊红裴世鑫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0年2期
关键词:水热法荧光粉紫外光

缪菊红,刘 斌,裴世鑫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

近年来,稀土掺杂发光材料因其在白光LED、三维显示、生物成像、激光技术和温度传感等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而备受关注[1-2]。常见发光材料主要由基质和激活剂组成。激活剂吸收能量后被泵浦到激发态,再通过辐射跃迁回到基态,从而发射光子。稀土离子在发光材料中常用作激活剂,其4f 电子受晶体场和自旋轨道作用发生能级分裂,产生非常丰富的能级,光谱能级跃迁几乎覆盖各种波长范围[3]。而没有4f 层的Y3+因为壳层封闭,为无色离子,通常用作荧光粉的基质材料。

Y2W3O12(YWO)因具有负的热膨胀性质,近年来吸引了人们极大的研究兴趣[4]。同时,YWO 也是一种优良的发光基质,在激光、荧光粉或闪烁体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YWO 中含有的基团能将吸收的能量有效传递给激活离子,因此在YWO 基质中,掺杂不同的稀土离子,如Eu3+、Sm3+、Dy3+和Tb3+离子等,可制备不同颜色的荧光粉。

常用于制备荧光粉的湿化学合成方法有水热法,溶胶-凝胶法、共沉淀法等[5-7]。相比于其他纳米晶的合成方法,水热法具有工艺简单、产物均匀度高、形貌可控、成本低、发光性能好等优点。

结合本课题组近年来有关稀土掺杂纳米发光材料的研究,本文设计了Eu3+、Sm3+、Dy3+和Tb3+4 种稀土离子单掺杂YWO 荧光粉的制备与性能表征综合性实验。

1 主要试剂与仪器

试剂:Y2O3(99.99%)、Eu2O3(99.99%)、Sm2O3(99.99%)、Dy2O3(99.99%)、Tb4O7(99.99%)、Na2WO4·2H2O(分析纯)、柠檬酸(分析纯)、HNO3(分析纯)、NaOH(分析纯)等。

仪器:磁力搅拌器、电热鼓风干燥箱、箱式高温烧结炉、X-射线衍射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荧光光谱仪、365 nm 紫外光手电。

2 实验方法

2.1 水热法制备稀土掺杂YWO 纳米晶

实验中,采用水热法制备YWO: x RE3+(RE = Eu,Sm, Dy, Tb) 纳米晶,其中x 为掺杂稀土离子的摩尔百分比浓度。首先,用稀硝酸溶解稀土氧化物,加热,使多余的硝酸挥发,再加入适量蒸馏水,配置成稀土硝酸盐溶液。Y(NO3)3和RE(NO3)3(RE = Eu, Sm, Dy,Tb)的浓度分别为0.4 mol/L 和0.2 mol/L。以YWO:5 mol% Eu3+荧光粉的制备为例,按化学配比取适量Y(NO3)3和Eu(NO3)3溶液,溶于蒸馏水中,加入柠檬酸和Na2WO4·2H2O,其中柠檬酸的加入量为金属离子摩尔总量的 2 倍,磁力搅拌,得到澄清溶液;用0.2 mol/L 的NaOH 溶液调节溶液的pH 值~5,得到白色悬浊液;转移到50 mL 水热反应釜中,在180 ℃进行水热反应,时间为20 h;反应结束后,离心沉降,收集白色沉淀物,分别用蒸馏水和无水乙醇洗涤2~3次,在75 ℃烘干6~8 h;最后研磨得到白色粉末,在800 ℃热处理2 h,即得到YWO: 5 mol% Eu3+红色荧光粉。其它荧光粉的制备工艺与上述方法类似,只需替换掺杂的稀土离子。

2.2 结构、形貌及发光性能表征

采用德国Bruker D8 Advane 型X-射线衍射仪表征样品的物相结构,辐射源为Cu Kα 线(λ=0.154 06 nm)。样品的微观形貌分析利用日本日立公司的S-4800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样品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采用英国Edinburgh FLSP 920 荧光光谱仪进行测试。样品的发光照片用手机拍摄,激发光源为365 nm 紫外光手电。

3 结果与分析

3.1 物相分析

YWO: 5 mol% RE3+(RE=Eu, Sm, Dy, Tb)样品的XRD 实验结果如图1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所有样品的衍射峰均与正交相 YWO 的标准 PDF 卡对应(JCPDS:15-0447)[4]。在仪器灵敏度范围内,并没有其它杂相出现,说明通过水热法制备得到了纯相的YWO: RE3+纳米晶,Eu3+、Sm3+、Dy3+和Tb3+离子成功取代了Y3+离子的晶格点位,没有破坏YWO 的晶体结构。这可能是因为Eu3+(0.095 nm)、Sm3+(0.096 nm)、Dy3+(0.091 nm)或Tb3+(0.084 nm)的离子半径与Y3+(0.089 nm)离子接近,且均为三价离子,容易进行掺杂和替换。

图1 样品的XRD 图

3.2 微观形貌

图2 是YWO: 5 mol% Eu3+纳米晶的SEM 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纳米晶呈球型颗粒状,粒径为 20~50 nm,有明显的团聚现象。样品具有纳米级的颗粒尺寸,这可能是因为使用柠檬酸作为表面活性剂,水热反应过程中,柠檬酸分子吸附在纳米晶表面,一方面降低了纳米颗粒的表面能,另一方面又使纳米颗粒之间的间距增大,使得水热制备的纳米晶尺寸很小[8]。但这种纳米级的颗粒尺寸,具有较高的表面能,尤其是在后期800 ℃热处理时,颗粒边界发生熔融,导致团聚现象明显。此外,掺杂5 mol% Sm3+、Dy3+和Tb3+离子荧光粉的SEM 测试结果和掺Eu3+的类似,文中没有列出。

图2 YWO: 5 mol% Eu3+纳米晶的SEM 图

3.3 发光性能

3.3.1 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图3(a-d)分别为YWO: 5 mol% RE3+(RE = Eu,Sm, Dy 和Tb)纳米晶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λem为激发波长,λex为发射波长)。在测试这4 种荧光粉的激发光谱时,监测波长分别采用616、646、579 nm 和546 nm,对应于Eu3+离子的5D0→7F2、Sm3+离子的4G5/2→6H9/2、Dy3+离子的4F9/2→6H13/2和Tb3+离子的5D4→7F5能级跃迁。从图中可以看出,样品的激发光谱均由2 部分组成,一个是以~280 nm 为中心的强而且很宽的吸收峰,归属于基质中基团的吸收;另一部分激发峰较窄,分布在300~500 nm 区间,归因为稀土离子4f6构型中f→f 能级跃迁。

3.3.2 荧光粉的发光机理

为了解释YWO: 5 mol% RE3+(RE=Eu, Sm, Dy和Tb)荧光粉的发光机制,图4 给出了稀土Eu3+、Sm3+、Dy3+和Tb3+离子的能级图及可能的能量传递过程。在约280 nm 紫外光激发下,YWO 基质晶格中的基团吸收1 个紫外光子,O2–离子2p 轨道上的电子被激发至钨离子的空轨道。然后基团将能量传递给激活离子,使激活离子泵浦到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激活离子通过热损耗的方式无辐射跃迁至亚稳态,并最终返回到基态,从而产生各种波长的辐射发光。

图3 样品的激发光谱(左)和发射光谱(右)

图4 Eu3+、Sm3+、Dy3+和Tb3+离子的能级图及能量传递过程

3.3.3 色度图

根据YWO: 5 mol% RE3+(RE = Eu, Sm, Dy 和Tb)纳米晶发射光谱数据可计算样品的色度值。图5 为国际照明委员会(CIE)1931 色度图,从图中可见,YWO:Eu3+、YWO: Sm3+、YWO: Dy3+和YWO: Tb3+荧光粉的色度值分别为(0.65, 0.34)、(0.55, 0.44)、(0.32, 0.57)和(0.47, 0.51),其色坐标分别位于红、橙、黄和绿光区域。图5 中还给出了样品的发光照片,在365 nm紫外光手电的照射下,各个荧光粉分别发射明亮的、肉眼可见的红、橙、黄和绿光,实验现象非常直观和明显。

图5 稀土掺杂YWO 纳米晶的色度图和发光照片

3.3.4 浓度猝灭效应

以YWO: Eu3+荧光粉为例,研究了稀土离子掺杂量对荧光粉发光强度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6 所示,各样品发射光谱的测试均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所用激发波长为280 nm。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Eu3+离子掺杂浓度的增加,样品发射峰强度逐渐增强,在Eu3+浓度为7.0 mol%时达到最大值;随着Eu3+离子含量的进一步增加,发光强度逐渐减弱,这是因为发生了浓度猝灭效应。当Eu3+离子掺杂浓度超过临界值时,Eu3+离子之间的间距减小,增加了Eu3+离子之间交叉弛豫的可能性,这种无辐射跃迁消耗了能量,从而导致发光强度减弱。因此,YWO 基质中,Eu3+离子的最佳掺杂浓度x 为7.0 mol%。

图6 发光强度随Eu3+离子掺杂浓度的变化曲线

4 实验安排与内容拓展

4.1 实验安排

本综合实验以小组(3~6 人)方式进行,分为课前准备、课堂实验和课后数据处理与分析3 个阶段,分层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在实验开始前,要求每组学生查阅文献,了解所用试剂与药品的性质,设计并提交实验方案,实验教师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指导学生进一步完善;在课堂实验过程中,学生根据制定的实验方案,按照分组完成样品制备、结构与微观形貌的表征、发光性能的测试;课后,各组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撰写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4.2 内容拓展

根据实验内容和课时量安排,尤其是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毕业设计、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等,本综合实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

(1)可选用不同的基质材料掺杂稀土离子,研究其发光性能,获得性能优良的荧光粉;

(2)通过共掺杂一价碱离子(如Li+)、二价碱土离子(如Ca2+)或一些过渡金属离子(如Bi3+)等,改变晶体场环境,从而增强荧光粉的发光性能;

(3)采用稀土离子共掺杂,实现光谱调控。

5 结语

本综合性实验将教师的科研成果纳入课堂教学,实验中学生自己设计和制备荧光粉,这些白色的粉末在365 nm 紫外光手电照射下,发出明亮的五彩斑斓的光,实验现象非常直观、明显,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本实验涵盖了样品组分设计、水热法制备纳米材料、结构和微观形貌表征、发光性能测试、大型仪器的使用、数据分析与处理等多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工作基本过程的同时,也让学生接触到学科前沿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拓宽视野,激发科研兴趣,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猜你喜欢

水热法荧光粉紫外光
水热法原位合成β-AgVO3/BiVO4复合光催化剂及其催化性能
宽带激发BaBi2(MoO4)4:Eu3+荧光粉的制备与发光性能
水热法制备环境障涂层用硅酸镱粉体的性能研究
白光LED用钙钛矿结构氧化物荧光粉的研究进展
白光LED 用磷酸盐基荧光粉的研究进展
水热法合成WO3纳米片及其甲苯气敏性能研究
紫外光分解银硫代硫酸盐络合物的研究
YAG荧光粉的表面改性及其发光和热/湿劣化性能研究
紫外光通信网节点设计与性能分析
大气湍流对无线紫外光通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