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当爸爸啦!
2020-09-29江苏省海安市曲塘镇中心幼儿园马国美
江苏省海安市曲塘镇中心幼儿园 马国美
“王老师今天怎么不来呢?”
周一的早晨,孩子们因为搭班男教师小王老师没来而焦虑着,因为孩子们最喜欢王老师和他们一起晨间活动,玩探险游戏啦!
“我知道,那是因为王老师要做爸爸啦!”
“不知道王老师的宝宝生出来了没有呢?”午餐后孩子们又在讨论:“如果王老师生宝宝了,我要恭喜他!”
“你说,小宝宝在肚子里做什么呢?他什么时候会出来?”
“我妈妈也马上要生二宝了,暑假就生。”孩子们的话题越来越多……
当孩子们关注“朝夕相处的王老师为什么不来上班?”生发出数个小问号的时候,笔者首先考虑的是审视并判别孩子的这一兴趣点是否具有继续深入探寻的可能性,以及这样的一种深入在孩子的整体成长中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图1.主题课程思维导图
虞永平教授指出,课程就在儿童的生活中,就在儿童的行动里,就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活中的事物是儿童活动的重要对象,它们能给儿童带来乐趣、带来挑战、带来现象、带来专注、带来快乐、带来经验。在了解幼儿的前期经验、幼儿兴趣、幼儿的发展需求与周边资源、园本课程的整合等方面的基础上,班级老师们进行主题审议,结合幼儿的兴趣与已有经验,和孩子们积极讨论商量课程计划、课程内容;和爸爸妈妈们一起讨论课程内容,细化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具体步骤等;通过幼儿园教研组一起进行课程前审议,加强探索的专业性,指导我们科学有效的观察发现,让孩子在享受父爱母爱的同时,懂得理解、关爱、感恩父母,进而形成热爱亲人、友好他人的良好品质。在大家的共同协作下,“王老师当爸爸啦!”初步确定了主题目标,同时我们调整了部分课程,使主题活动更科学、更有实践价值。
第一次关注与支持:王老师怎么不来上班啦?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孩子们通过商量讨论决定用绘画的方式猜想王老师到底为什么不来上班。
1.了解王老师休息的原因
王老师是幼儿园里为数不多的男教师,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对于王老师的“突然消失”,孩子们很关心,都在猜想着,用绘画、语言、标记等多元表征的方式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并分享给其他同伴。
2.多种途径了解
之后,孩子们通过和邻班老师的聊天得知王老师休息是因为他妻子要生宝宝,王老师的妻子已经在医院待产,宝宝马上就要出生啦!
教师回应
幼儿的生活经验还比较匮乏,在幼儿眼中,很多事物都是新奇的,因此他们经常会产生不同的疑问,而这些疑问在成年人看来是习以为常的社会经验,当他们把这些疑问提出来时就会变成具有教育价值的生成性课程内容。
在前期的探究中,孩子们敏感地发现王老师没有来幼儿园陪他们玩,就通过猜、画、聊等关注着此事,绘画表达了孩子们的真实情感,绘画中情感的真实性是儿童画的价值所在。当孩子们想设法了解时,笔者呼应孩子们的需求,推进了探究之旅。
第二次关注与支持:王老师妻子生宝宝了吗?
幼儿阶段是生命教育开始的最初阶段。从幼儿生命健康成长的需要出发开展生命教育,能够让幼儿从认识生命中去发现生命的宝贵与美好,进而知道感恩,爱惜和尊重生命。
1.宝宝从哪里来?
我鼓励孩子们积极探索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生长过程,了解一些正确的、浅显的性知识,了解妈妈怀胎十月的辛苦,从而进一步激发爱妈妈的情感。我预设了一节集体活动《妈妈肚子里的宝宝》,邀请幼儿园的怀孕女教师来到班上,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孕妇,轻轻摸摸孕肚,耳朵依靠着肚子听心音,并用生动、形象的影像使孩子较完整地了解宝宝出生的过程。
2.绘本《小威向前冲》
我选择有价值的绘本如《小威向前冲》,故事用童话一样的语言和简洁的画面清楚而形象地讲述了精子、卵子、受精、遗传这些事情,把比较艰涩的一件事讲得既准确又唯美,让孩子们领略生命的奇妙和美好,形成珍惜生命的意识。
3.为什么王老师不生宝宝?
孩子们感到奇怪,王老师肚子也是大大的(王老师体型偏胖,有啤酒肚),他怎么不生宝宝呢?我鼓励孩子们回家寻找答案,交流分享——原来女人身体里有一个宝宝住的房子,叫“子宫”,男人没有,所以只有女人才可以生宝宝。
4.“孕妈妈”体验
我们一起来当一天“孕妈妈”,体验怀宝宝的不容易吧!说干就干,孩子们在肚子上绑上了小枕头来幼儿园了。慢慢起床——换上鞋子——小心走路——弯腰打扫卫生——扶着肚子散步——弯腰捡东西——轻轻坐下,就连平日里喜欢玩户外游戏的也舍弃了,只能坐在秋千上轻轻摇晃,生怕伤着“宝宝”。怀宝宝好辛苦,好累,孩子们在游戏中获得了真切的感受。
教师回应
体验是人获取认识的最基本形式。生命教育在生活中发生,也需要在生活中感受、体验。活动中笔者请来孕妇,让幼儿听准妈妈讲胎儿的故事,让幼儿摸摸准妈妈的肚子,使幼儿感受到生命的奇妙和可贵,从而懂得尊重、欣赏和珍惜生命。
在生成性课程开展的过程中,笔者能够看到孩子们对很多事物均具备强烈的好奇心和欲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适时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目的地选择及判断实施内容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生成性课程的顺利开展,激发幼儿深度思考。
第三次关注与支持:我想给王老师写信
1.实践活动:写信
教师:王老师在家陪宝宝的这些天,你有什么话想跟他说。我们怎么告诉他?
馨馨:我们可以给王老师写信呀!把想说的话画出来告诉她。
教师:嗯,这个是个好主意,可是你们会写信么?如果你给王老师写信,你想问什么?
采怡:问问他宝宝是男生还是女生?
阳阳:问王老师,做爸爸的感觉怎么样?
我鼓励孩子们以图画的形式记录自己要对王老师想说的话,可是这个信只可以在幼儿园流通,如果要寄给王老师,我们应该去哪里寄信?于是“邮局之行”应运而生了。孩子们还给在外地工作的爸爸妈妈寄了一封信。
2.实践活动:寄信
⑴邮局在哪里?
⑵我们怎么去:我鼓励孩子自主规划路线图,调查去邮局要准备什么呢?如何购买邮票、信封?
⑶带着任务去参观——孩子们想了解的问题:到达邮局,邮局的工作人员带孩子们参观邮局,孩子们了解了邮局的职能;知道邮局的标志、信封和邮票等;初步了解如何写信、如何寄信。孩子们有礼貌地购买邮票,在给王老师和爸爸妈妈的信封上贴上邮票,把充满爱意的信投进了邮筒里,亲身体验了一把将信件投递到邮筒的过程。
教师回应
表征是研究幼儿经验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幼儿写信、设计路线图等前书写活动,让幼儿通过记录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经验和看法,并对已有经验进行思考。如何高效利用生成性教育资源?笔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借力社区资源,让孩子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来学习解决。
第四次关注与支持:问候看望王老师一家
不久,孩子们就收到王老师的回信啦,信中小朋友得知,王老师的宝贝是男宝宝,现在已经从医院回到家了。
1.我想去看看小宝宝
孩子们开始准备看望小宝宝的礼物,或绘画,或动手制作礼物。
王老师发来视频,宝宝在安静地睡觉,孩子们商讨不能一下子去好多人,会吵着宝宝的,便一致决定派代表去看望王老师一家,到底谁去呢?孩子们经过讨论、记录,最后选出了6名代表,周六上午带上全班小朋友们的礼物和祝福去看望王老师。
2.代表们的探望
孩子们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王老师家,看到了心心念念的王老师一家,尤其是看到了和王老师长得一模一样的小宝宝。
生命、亲情、幸福
孩子们从提出问题到活动的计划和实践都参与其中,通过近距离和宝宝接触和互动中,有效链接和拓展了他们关于生命奇迹的认知经验。为什么宝宝长得那么像王老师?为什么有的妈妈生一个宝宝,还有的妈妈生双胞胎?老师再次感受到问题情境可以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活动的发展,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1.我像谁?
采怡:我觉得我像妈妈。
阳阳:人家都说我长得像爸爸。
志伟:我长得像爸爸,爸爸胖,我也胖。
月月:我的眼睛像妈妈,都是大大的双眼皮。
孩子们从家里带来全家福照片,寻找着与爸爸妈妈的相似之处,这叫“遗传”。孩子们在欣赏着全家福照片的时候也体验着浓浓的亲情。
2.弟弟妹妹长得像谁?
现在二胎家庭越来越多了,孩子们化身小小调查员,邀请家有二宝的孩子分享与弟弟妹妹相处的有趣故事——有开心的也有争吵的。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慢慢发现:手足亲情是爸爸妈妈送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3.我和爸爸做游戏
爸爸的角色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现代家庭中,爸爸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大多是繁忙、威严的,其实,父亲也有温柔的一面,父亲也有着与子女嬉戏的渴望。于是,我们邀请爸爸来园和孩子一起游戏,爸爸和孩子们玩“踩脚丫”“推小车”等游戏,这些游戏不用任何道具,完全依靠孩子和父亲的肢体接触、交流,使孩子体会到父亲是自己的坚强后盾和共同挑战有难度游戏的自豪。
教师回应
笔者紧抓幼儿的兴趣,让幼儿通过观察、回忆、联想、对比,发现亲人之间在相貌、性格和习惯方面存在的相似之处,体验生命的传承与美好,感受浓浓的亲情,激发幼儿爱的情感,从小培养他们懂得饮水思源。活动中爸爸的那种男子汉力量,勇于挑战的精神影响到孩子,爸爸们也在和孩子一起游戏的过程中与孩子亲密接触,增进了与孩子之间的默契,也让他们体会到久违的童真,让父子之间的感情更近一步。笔者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支持幼儿进一步关注“二孩”话题,聚焦“二孩辩论赛”、混龄教育等,并开展活动,帮助幼儿进一步梳理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幼儿在深度探究中提升问题的解决能力。
本次生成课程的实施带来了不少收获:
1.站在儿童立场,追求儿童脚步
本活动是孩子们自发的、有计划的组织实施而生成的,从提出问题到活动的计划和实践孩子们都参与其中。本次活动充分整合社区支持、家园合作、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等各个方面;活动在幼儿自主表达中层层推进,具有体验、创新、互动性;以记录为主,其他为辅的多元表征形式让幼儿回忆自己的经验,并不断在差异性学习中获取新经验。
2.善循自然生命,体验温暖亲情
亲情教育是当今幼儿教育中比较缺乏的内容,家长只知一味地对孩子付出,加之平时工作比较忙,导致孩子跟家长缺乏沟通,亲情呈现单向性,所以,将亲情教育融入幼儿园非常有必要。
古云“养不教,父之过”,父亲是孩子人生最重要的导师,父亲能赋予孩子坚韧、果断、自信、豪爽、独立等性格特征,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全人格。在“王老师当爸爸啦”班本课程中,教师以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为契机,追随儿童的观察发现,做持续性研究,强调了爸爸在家庭关系中的重要性。
对于孩子来说,整个过程是一次亲情寻找之旅,孩子们在观察与发现、猜想与判断、追踪与坚持、收获与释然中感受“生命现象”珍贵历程,习得更多自然的心性与品质!与此同时,以“儿童视角”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善循自然生命,体验温暖亲情,引导父亲参与对孩子的教育,具备“探究式”学习自然生长的可能性。
3.让儿童的学习再获支持
反思整个活动,在追求“让儿童的学习真实发生”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思与行:一是进一步重视“父教”的作用,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来源于男性的阳刚之气和父亲的力量感、勇敢、坚强等,还来源于父亲的不同于母亲的思维方式。创设“班级小家”“社区实践”等生活实践场所,让孩子和父亲一起探索玩游戏,目的是让幼儿获得家庭生活和社区生活的有益经验,突出家的生活化、温馨感;二是课程的兴趣点还可以继续深入,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有更多体会和发现,如“二胎话题”“名字的秘密”等,都可以纳入下一步教师再支持策略中。
总之,在课程游戏化精神引领下,我们积极关注幼儿的学习动态,抓住生成性学习契机,探寻幼儿园班本课程的具体实施策略,提升幼儿园生成性课程的质量和水平,进而推动幼儿的深度学习,促进幼儿全面发展。